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园林植物病理学园林植物病理学一、什么是园林植物病理学?简言之,就是关于园林植物病害的学问。是研究园林植物病害的表现特征、产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防治的理论和方法。症状学、病原学、病理学、流行学和治理学。二、三、园林病害治理的必要性(重要性)九五期间,全国森林病虫害发生都在1.1亿亩左右,造成损失达369.5亿元。其中直接损失60.9亿元。松材线虫萎蔫病:2003年统计,发病面积达8.1万公顷,3500多万棵松树死亡,给我国松林资源,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榆树枯萎病:1930-1935250万株榆树死亡,美国1971-1975600万株,英国四、园林病理学发展简史大略分为6个时期1.有文字记载的初期古希腊的有关文献中有各种病害的记载:疫病(blight)、瘟病(blast)、锈病(rust)、霜霉病(mildew)和黑粉病(smut)等。由于当时科学技术很不发达,人们认为植物病害的发生是天神在发怒。2.300B.C—A.D500这一时期的哲学著作中有关于野生树不受病害侵袭,而栽培植物则大量发病的描述。(现代人口膨胀,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高度密植,单一纯种植物大面积栽培等是植物病害爆发的根本原因)3.A.D501——1700西方科学的黑暗时期,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4.1701——1800工业革命推动了其他科学的发展。分类学时代。林奈创立双名法,植物分类学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学者试图对植物病害进行分类。5.1801——1900植物病理学形成时期(1)1845-1847马铃薯晚疫病在欧洲流行,数十万人饿死和大量移民。这一事件刺激了植物学家和真菌学家去研究植物病害问题,大大促进了本学科的发展。(2)DeBary植物病理学之父,德国人1853年阐明了禾谷类植物锈病和黑粉病的特征,而后确定了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寄生疫霉(Phytophthorainfestans),确立了植物病害是由病原菌侵染引起的观点。这些划时代的工作为植物病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3)Juliuskuhn1858年编著出版《作物病害原因和防治》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备的植物病理学教科书,标志着植物病理学的诞生。6.1901——现代植物病理学时期(1)植物病害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病毒和植原体被确认为植物病原。(2)化学防治得到广泛应用1883年法国人Millardet确定了波尔多液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20世纪30—40年代有机杀菌剂的合成和使用,推动了植物病害化学防治的迅猛发展。(3)抗病品种成为重要的防治手段(4)生物防治取得成功(5)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理论日趋完善(6)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的探讨正成为学科的热点(7)计算机和卫星遥感技术将为植物病害的发生监测和预测预报提供重要手段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的定义一、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在环境因素的有害作用下,其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偏离到不能或难以调节复原的程度,导致一系列的生理病变、组织病变和形态病变,生长发育失常或受害,造成经济上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为了正确地理解这一概念,应明确如下几点:1.病害是在环境因素地有害作用下引起的,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遗传性病害一般不列入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范围。如:玉米自交系的白苗病。2.有病变过程,才称为病害。细胞的死亡、组织的坏死和形态的改变等不是瞬间完成,而要经历一段时间。单纯的机械损伤不是病害。Plantdisease:anillnessorunhealthyconditioncausedbyinfect,adisorderetc.,butnotbyanaccident.Ill:notingoodhealth,notwell3.有经济上或生态上的损失。有些病害没有经济上的损失,甚至对人类有益。如:杂色花瓣的郁金香,受黑粉菌寄生形成的茭白。这些都不视为病害。因此,植物病害是一个带有人类好恶的概念,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二、病原和环境因素为了研究和描述的方便可将致病因素细分为病原和环境因素。1.病原直接导致植物病害发生的因素。包括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病原。2.环境因素除病原外,其他与植物发病密切相关的外界因素。三、寄生物、寄主、病原物1.寄生物和寄主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上,并从中吸取食物(营养),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提供食物的生物称为寄主。2.病原物引起病害的寄生物称为病原物。四、传染病与非传染病1.传染病由生物因素(病原物)引起的病害。2.非传染病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五、病原、寄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病原、寄主和环境是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三个基本因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植物病害的三角关系。六、植物病害的爆发流行大多是人类活动引起生态失调所造成的恶果病原、寄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加上人的因素,构成了植物病害的四角关系。这一概念在环境因素中突出了人的作用。(一)成熟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自动平衡,使得寄生物与寄主之间相对稳定共处,寄主种群不致严重受害。1.自然群落种物种多种多样,交杂混生,互为隔离,对寄生物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2.寄主与寄生物长期共同进化,已发展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并且寄主群体具有异质性,整个群体不致因寄生物的存在而严重受害。3.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相生相克,关系错综复杂,存在其他物种对寄生物的寄生、捕食、抗生和竞争,大大削弱了植物寄生物种群的发展。4.环境中的理化因素未必完全适合植物寄生物的繁殖和活动。(二)人类活动造成生态失调人工农林生态系统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生态系统,种间和种内的多样性减少,品种选育和推广造成抗性单一化,带来遗传上的脆弱性。耕作和栽培措施削弱了自然防病因素或为寄生物造就了适生环境。因而生态环境被破坏,某些寄生物得以超常发展,酿成灾害。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一、病状植物生病后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肉眼或放大镜下可见的形态特征。如变色、坏死和腐烂等二、病症是病原物在病株或病部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出现在病部的肉眼可见的病原物营养体或繁殖体。如:白粉、小粒点等)三、症状包括病状和病症,是植物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病态。四、隐症有些病害在一定条件下,症状可以消失,这种现象成为隐症。五、病状大体分为5类(一)变色由于叶绿素的合成受阻或被破坏,其他色素形成过多,叶片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1.褪绿:叶片全部均匀或较均匀的变为浅绿或黄绿色。2.黄化:叶片全变成黄色3.花叶:叶色浓绿和浅绿相间,呈镶嵌状4.杂色或碎色:主要在花瓣上。(二)坏死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1.斑点:是叶片、果实和种子等局部坏死的表现2.腐烂:受害部位由于病菌酶和毒素的作用,致使组织分解离析3.溃疡:病害深达形成层,其周围常位愈合组织包围稍隆起,中央组织坏死,凹陷并开裂(三)枯萎或萎蔫指病原物从植物的根部或干部侵入微管束,使水分输导受阻,导致整株植物枯萎的现象(四)畸形因植物细胞或组织过度生长或发育不足引起1.肿瘤:局部组织增生2.丛枝:植物的主、侧枝顶芽被抑制,侧芽大量发生,枝条节间短、叶小,枝叶密集成扫帚状3.变形:指受害器官肿大,皱缩等,失去原来的形状4.疮痂:病变组织下层或四周有木栓增生,形成粗糙隆起的小疤,后期有时龟裂,下陷(五)流脂或流胶植物细胞分解为树脂或树胶,自树皮流出。常称为流脂病或流胶病。六、病症类型1.粉、霉状物表面可见明显的白粉状物(白粉病)或霉层(其它真菌病害)2.锈状物病部上黄褐色或铁锈色的点状、块状、毛状或花朵状物(锈病)3.膜状物或线状物膏药状物或菌索4.粒状物闭囊壳、菌核等5.伞状物和马蹄状物担子菌的子实体6.菌脓(溢脓)细菌病害特有,潮湿时病部出现的脓状粘液,干燥后成为胶质膜状、粒状或小块状物。第二章非传染病一温度异常低温高温1低温对园林植物的影响:冻害的表现:(1)不可见的生理失调:细胞膜内可溶物渗漏;呼吸超过合成;乙醛、乙醇等有毒物质积累;蛋白分解加速;冷害导致水分吸收达不到蒸腾消耗;冰压、冰冻窒息、冰冻干燥、冰冻脱水(2)可见的冻害症状:叶子上的水浸状病斑;皮层、芽点等坏死呈黑褐色(如牡丹出现僵蕾和芽枯);多肉组织常在冻害后腐烂;树体“破腹”2高温伤害及防治:高温典型症状:卷叶顶端坏死幼叶发黑边缘锯裂灼伤防治措施:浇水遮荫二水分失调土壤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1)旱:枝叶萎垂、黄化、落叶(2)涝:沤根、烂秧、湿斑、水肿;(3)湿度波动大:先干后湿容易组织开裂先湿后干容易发生蒂腐、脐腐、基腐等三光线、光照失调:弱光:黄化强光:日灼病、焦枯四营养失调:缺素症:土壤中存在的植物必需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的总含量不足或有效态降低,致使植物所吸收的数量低于自身正常所需的最低水平,生理功能受到干扰而出现病状,成为缺素症(nutritiondeficiency)中毒症:土壤中某些营养元素过量导致对植物产生伤害称为中毒症。磷钾缺乏:影响糖运输,蛋白合成等,出现红色条纹或叶缘、叶尖坏死。钙缺乏:新生组织生长点如根尖和顶芽会畸形坏死镁、硫、铁、锰、铜缺乏:叶片褪绿、黄化,铁、铜缺乏症状先出现在幼叶,镁、硫、锰缺乏症状出现在老叶居多,但有时也表现在中部或上部幼叶上。锌缺乏:双子叶植物节间缩短,生长矮化(簇生病),叶片明显变小(小叶病)钼缺乏:叶片明显缩小并呈不规则形状,即所谓“鞭尾”状硼缺乏:生长点坏死,花粉发育不健全,肥害:花肥护花神观叶型营养液适用于发财树、绿萝、散尾葵、绿巨人、绿帝王、橡皮树、万年青、变叶木等多种观叶植物,使用时如果随意加大用量,就会出现肥害:2-3天后先端叶片从叶尖、叶缘出现灰白色,接着叶脉也褪为浅绿色至白色,整个叶片上的叶绿素逐渐褪浅,形成分界不明显的半叶白半叶浅绿的情况。严重的整叶成为油渍状灰白色,叶片变成薄纸状,略向上卷,不能进行光合作用,5-6天后叶片干枯脱落。五空气、水源、土壤污染:A空气污染SO2来源:煤、石油燃烧症状:豆类最为敏感叶片褪绿、早期脱落HF主要来源:炼油厂烟囱,毒性较大症状:叶尖、叶缘水浸状,后变褐色,至落叶O3来源:汽车尾气及其它内燃机废气O2+NO2紫外照射下光化反应毒性最高症状:叶面斑驳或褪绿斑B.水源和土壤污染:铬:镉:硼:锰:砷:C.药害桃树、碧桃、榆叶梅、红叶李等忌用铜素杀菌剂,否则会使叶片变红、落叶。百菌清对柿、梨、梅等易产生药害。溶解硫酸亚铁的水要用硫酸或米醋调成PH为4左右。六、非传染病的特点1.只涉及病原和植物之间的二元关系2.只有病状,没有病症3.往往和特定的地理和环境条件相联系,发病均匀,没有发病中心和传染趋势。第三章侵染性病原第一节病原真菌一、真菌的作用二、真菌的特征1真核生物2营养体已菌丝或酵母(单细胞)的形式存在,菌丝呈顶端生长3有比较坚硬的细胞壁,其成分主要是几丁质4没有叶绿素,为异养生物能分泌胞外酶,降解不能直接吸收的物资5以孢子进行繁殖三、真菌的营养体(一)菌丝和菌丝体菌丝:真菌的营养体呈丝状,称为菌丝。菌丝体:菌丝分枝交错缠绕形成肉眼可见的絮状物,称为菌丝体。(二)菌丝的种类1.无隔菌丝2.有隔菌丝(三)菌丝的变态类型1.吸器(haustorium):植物上的专性寄生真菌在细胞间隙生长的菌丝伸入到细胞内部形成的特殊的形态,吸取养分,这种特化的菌丝就是吸器。(霜霉菌吸器为丝状、白锈菌为小球状、白粉菌为掌状)2.假根(rhizoid):在菌丝的某一点上生出短的细分支,外表象根,可伸入基质内吸取养分并支撑上部菌体。这种根状菌丝称假根。(根霉)3.菌环(constrictingring):捕食性真菌为了获得养料捕捉线虫,在菌丝分支上由三个细胞组成环状物,具柄,是捕食性真菌的捕食结构,具分泌能力。(捕虫霉属——可用于生防)4.菌网(networksloops):是由菌丝形成许多小环网眼组成的网状菌丝,能分泌粘性物质,也是捕食结构。(节丛孢)5.附着枝(hypophode):真菌在菌丝两旁生出耳状结构,以作攀附或吸养。这种耳状结构称附着枝。(小煤炱目)6.附着胞(appressorium):芽管或菌丝的顶端膨大,其上分泌粘质物以牢固地粘着在寄主表面,此即附着胞。(四)真菌的组织体菌组织疏丝组织(prosenchyma):较疏松,菌丝体大致相互
本文标题:园林植物病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85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