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葛剑雄著: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增订版)葛剑雄,1945年12月生,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出版学术著作《西汉人口地理》、《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人口发展史》、《中国移民史》(第一、二卷)、《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葛剑雄自选集》、《行路集》、《中国人口史》(第一卷)等。中国与天下一、“中国”内涵的演变二、天圆与地方——中国人“天下观”的内涵一、“中国”内涵的演变1、“中国”一词的渊源•中国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于省吾(1896~1984)《释中国》:“中国”一词至迟出现在西周初年,证据是1963年在陕西鸡贾村出土的一口“何尊”上的铭文:“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迁告于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国”与“或”相通一、“中国”内涵的演变2、“中国”的一个基本涵义:京师•《诗经·大雅》之《民劳》篇:“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的诗句,很清楚地说明,所谓“中国”就是指京师。一、“中国”内涵的演变3、“中国”的另一个重要涵义:与“夷狄”相对•中国与夷狄相区别的标准:文化•“中国”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且始终有强烈的民族含义,一般即指汉族文化区,所以不仅与地理概念不一定一致,而且与领土的归属有时也有矛盾。一、“中国”内涵的演变4、广义与狭义•广义“中国”就等于中原王朝,凡是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都是“中国”。•狭义“中国”则只能是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汉族聚居区或汉文化区。•两种标准同时并存,不仅引起了地区之间的“中国”之争,也引发了政权之间的“中国”之争。一、“中国”内涵的演变小结两点:1、从历史上看,古代“中国”是中心清晰边缘移动的“王朝”。•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2、从文化上看,古代“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二、天圆与地方——中国人“天下观”的内涵•“九州”、“五服”的传说•邹衍“大九州”说•张骞出使西域与中国人天下观的扩展•利玛窦《山海舆地图》与中国人天下观的扩展二、天圆与地方——中国人“天下观”的内涵古代中国人认为:•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第二,天下的大地仿佛是一个棋盘,或者像一个回字形,由中心向四边不断延伸;•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二、天圆与地方——中国人“天下观”的内涵1、“九州”、“五服”的传说•《尚书·禹贡》:“禹铺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二、天圆与地方——中国人“天下观”的内涵•《禹贡》记载的“五服”制:除了“王”所在的洛阳一带“中心”,环绕着中心“王畿”的,是方方正正的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二、天圆与地方——中国人“天下观”的内涵2、“大九州”说•战国时齐国学者邹衍又提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所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各)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不能相通。……乃有大瀛海环其(大九州)外,天地之际也”。二、天圆与地方——中国人“天下观”的内涵3、张骞出使西域与中国人天下观的扩展•第一,它把中国人对于周边世界的实际知识,•第二,它刺激了中国人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欲望•第三,它使中国人观察历史、经济与文化的背景与舞台,开始由中原的汉帝国拓展到了整个亚洲,甚至欧、亚之间。二、天圆与地方——中国人“天下观”的内涵4、利玛窦《山海舆地图》与中国人天下观的扩展•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图》在广东肇庆问世•后来在北京由李之藻主持刻印时改称为《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1552-1610)二、天圆与地方——中国人“天下观”的内涵利玛窦《山海舆地图》告诉中国人:•一、这幅地图中,人们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圆形的。•二、世界非常大,而中国只居亚细亚十分之一,亚细亚又只居世界五分之一,中国并不是浩大无边的惟一大国,反而很小。•三、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四夷”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不一定是世界中心,四夷则有可能是另一些文明国度,而在他们看来,中国可能是“四夷”。•四、应该接受“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想法,承认世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共通的,而且真的有一些超越民族、国家、疆域的普遍主义真理。
本文标题:中国与天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1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