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医针灸护理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穴位注射的操作流程和方法。•掌握穴位注射的注意事项。•熟悉穴位注射的禁忌症和适应症。一、概述•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它是利用带有长针头的注射器具代替毫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痛点或敏感点,再施行手法后,将一定量的中西药物注入穴位的方法。原理•穴位注射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现代医学肌肉注射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渗透,将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对某些病症有特效治疗作用。•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等优点。传统针灸疗法现代肌肉注射穴位注射适应范围水针疗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1)运动系统疾病:痹证(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扭伤等。(2)神经系统疾病:头痛、不寐、口眼歪斜、痿证、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癫狂痫证等。(3)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胃下垂、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痢疾等。(4)呼吸系统疾病: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哮喘、肺痨等。(5)心血管病:心悸(心动过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6)五官科疾病:咽喉肿痛、目赤肿痛、中耳炎、鼻炎等。(7)妇产科、小儿科疾病:阴挺(子宫脱垂)、催产;小儿肺炎、小儿腹泻等。二、评估1.核对医嘱,了解患者体质及注射局部皮肤情况。2.了解病史(药物过敏史),当前主要症状、发病部位。3.疼痛的耐受程度及相关因素。4.有无治疗禁忌症,心理状态。【告知】1.告知患者注射用药物的名称及简单的药理作用。2.注射过程中时可能出现疼痛、酸、麻、胀、困以及沿经络传导等情况,告知患者不必紧张。三、操作前准备1.物品准备:基础治疗盘、药物、消毒液、无菌注射器。2.环境准备:病室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必要时备浴巾、屏风。3.患者准备: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注射部位,保暖。4.术者准备:修剪指甲,穿工作服,洗手,戴口罩,核对医嘱,向患者介绍穴位注射的目的和方法,取得合作。四、操作步骤备齐用物根据所选穴位及用药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携至床旁,再次核对,接合患者情况再次做好说明。操作流程和方法1.选穴处方•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辩证取穴。•结合经络、经穴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在压痛等阳性反应点进行腧穴注射。•选穴宜,以腧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腧穴。•一般选取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少而精1--2个临床常用穴位:我们总结发现穴位注射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使用的药物和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一般选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2.药物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差异较大,决定于注射部位、药物的性质和浓度。•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5%--10%葡萄糖每次可注射10--20ml。药物剂量•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即小剂量穴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3.穴位注射步骤定位→消毒→进针→缓慢提插(得气)→抽回血→推药→拔针→按压•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定位:在体表位置正确选择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如果注射药物较多时,可将注射针由深部逐渐退后至浅层,边退针边推药,或将注射器变换不同的方向进行穴位注射。退针时用干棉球轻压针孔,防药液溢出或出血。五、护理评价1.在进行穴位注射治疗时,除了腧穴的定位要准确外,还应观察患者是否“得气”。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患者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禁忌症】1.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2.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痛部位。3.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知识拓展:疗程•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治疗后反应强烈的也可以间隔2--3日注射一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5--7天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六、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局部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持续较长时间,但是一般不超过1天。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必须先作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应谨慎使用。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如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反应;如误入脊髓腔,会损害脊髓,切须注意。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避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避开神经干。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避开神经干后再注射,以免损伤神经,带来不良后果。6.背部脊柱两侧穴位针尖可斜向脊柱,避免直刺而引起气胸。体内有重要脏器的部位不宜深刺,以免刺伤内脏。7.年老体弱及初次接受治疗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药量也可酌情减少,最好取卧位,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8.操作后,清理用物,洗手,记录(穴位、药物、计量和患者感受)◎知识拓展:操作要点•针刺角度及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浅。(1)头面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薄处的穴位多浅刺。(2)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3)三叉神经痛于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形成皮丘。(4)腰肌劳损的部位多较深,故宜适当深刺注射。◎知识拓展:药物的选择•1、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等。•3、其他常用药物5%-10%葡萄糖、生理盐水、神经生长因子、强的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许多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也可考虑作小剂量穴位注射。)复习思考题——•1、穴位注射法的操作要点有哪些?•2、穴位注射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3、常用穴位的定位方法?
本文标题:中医针灸护理穴位注射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1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