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十学前教育衔接研究一、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衔接二、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衔接三、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一、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衔接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不断重视,家园衔接与合作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家园衔接与合作的价值大小以及如何做好家园衔接与合作工作等,都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一方面要求幼儿做好入园的身心准备,另一方面更要求学前教育机构、社会、家庭对幼儿做好新生入园准备。(一)幼儿园与家庭衔接与合作1.家园衔接与合作的理论基础第一,儿童“通过仪式”来到一个新的环境(vanGennep,1960)——校服、饭盒和其他个人的随身用品标志着儿童来到一个新的环境;第二,儿童通过“越境”(CampbellClark2000)——从物理环境或者文化意义上的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第三,在“制度仪式”(Bourdieu,1991)——制度要求儿童将在家获得的符号资本转化为在学校可以使用的符号。其他的建立在布鲁芬布伦纳理论的基础上的观点也为我们思考有关衔接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如Elder(2001)认为,儿童和家庭在社会结构、文化和人群中的位置将会跨时空地影响儿童;关键生活事件(Filipp,1995)理论指出,对关键事件的评价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应对的过程,因此它可以体现为一种衔接。各种“衔接”理论的共同之处:都强调在家园衔接过程中对儿童发展可能起作用的人、事物或事件。2.家园衔接与合作的意义“合作”是衔接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更高级的衔接。因此,做好家园衔接和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生态意义上的发展,是促进家园教育成效的重要举措。同时,家园衔接与合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家园衔接与合作的价值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亲子互动的新途径4.家园衔接与合作的原则平等对话原则互利双赢的原则5.家园衔接与合作的内容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与教育工作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方面的合作(二)家园衔接与合作的现状1.家园衔接与合作的现实基础主要体现在各国重视学前教育,制定相关的学前教育政策,而家园衔接和合作的问题也因此成为了国家政策的制定范畴。美国幼儿教育学会于1984年颁布了《高质量幼儿教育机构评价标准》,把家园合作视为衡量教育机构质量的重要标准。日本于1991年制定了第三个《幼稚园振兴计划(991~2001年)》,并指出:“现时期家庭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幼稚园要进一步发展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于1989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首次开辟了“幼儿园与幼儿家庭”专章,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把“成立家长委员会”作为幼儿园内部管理的必需要求;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2.家园衔接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1)幼儿入园适应中的常见问题幼儿产生分离焦虑幼儿不适应集体生活(2)教师对幼儿入园不适应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当隔离幼儿;给予幼儿消极的情感体验;言语恐吓;过分顺从幼儿。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生活作息规律的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同伴间的冲突。(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错位和背离家长的教育观念与幼儿园教育理念相违背家长的教养方式与幼儿园教育方式发生冲突(三)家园衔接与合作的策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的积极配合是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重要途径”。1.家园衔接的策略①家庭为幼儿作好入园准备工作家长教养观念的转变;教给幼儿入园适应的策略;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所必需的基本技能。②幼儿园应为幼儿做好入园引导与适应工作建构家庭化的幼儿园教育环境;教师和家长随时沟通,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2.家园合作的策略(1)网络家园交流平台(2)家园多向互动沟通会(3)家长学校(4)母亲会所3.家园沟通的技巧做好充分的沟通准备明确目标意识,以开放式提问为主善倾听,巧引导语气委婉,真诚友善二、幼儿园与社区教育衔接(一)社区教育的含义与价值1.社区和社区教育的含义(1)社区的含义“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雯迪南·滕尼斯最早引入社会学领域,其英文释义有三种:一是由同住于一地或一国的人所构成的社会和社区;二是由同宗教、同种族、同职业或其他共同利益人所构成的团体;三指共享、共有、共同、相同。(2)社区教育的含义社区教育是社区工作的新模式。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把社区教育定义为:“是实现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区发展的一种社会性的教育活动和过程。”社区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社区成员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方面有着重大作用。2.社区幼儿教育的价值(1)从幼儿成长的角度看社区环境是幼儿生活的微观环境之一,由于年幼,幼儿不能主动地、自觉地选择和影响周围环境,因此受特定微观环境的影响很大。(2)从幼儿园的角度看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主要源于社区和家庭,社区人员和家长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高质量的三方合作,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3)从家庭和社区来看幼儿园是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拥有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园能够为家庭、社区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4)促进教育公平利用社区资源,对处境不利的幼儿进行补偿教育,是世界各国政府追求幼儿教育起点的公平,改善社会处境不利的家庭和人群代际恶性循环的有力措施。【资料贴吧】“四位一体”幼教服务网络(政府、社区、幼儿园和家庭)英国:1997年,英国政府出台了世界上最早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期儿童整合性服务机构——“早期优质服务中心”。这种服务机构主要以保育学校等传统的保教机构为基础,整合社区相关资源,以早期服务为纽带,向儿童及其家庭、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积极应对不同社区的需要。作为一项国家改革计划,政府通过制定“早期优质服务中心”标准、审定申请机构、提供资助和专家支持以及运用评估等手段进行监督、协调和支持。在政府的支持和各地的推动下,至1999年12月英国已经建立29个这样的机构,并在2001年2月提出“到2004年达到100个,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中心网络并向更加地区化方向推广”的目标。澳大利亚:2000年,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推出了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网络运行模式——“儿童保育和家庭支持轴心”,利用社区资源中心、社区公共设施、学校或者重建的社区资源,形成整合性服务机构,并发挥整合功能。轴心和各部门保持“组串”关系——轴心是“组”,各服务部门是“串”。这种“组串”结构强调整合网络各部分之间在实现目标时的平行关系,体现了整合网络运行过程中的协调、管理作用。到2002年,昆士兰州已成功建立了22个这样的轴心机构。——资料选自于:曹能秀.世界幼儿教育“一体化”趋势浅探[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4):36-40.(二)社区幼儿教育的实施途径1.“请进来”和“走出去”是幼儿社区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1)“请进来”:主要包括聘请社区中乐意参与幼儿教育的有识之士为幼儿园助教、助管。(2)“走出去”:首先,对0~3岁散居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进行早教指导,提高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程度。其次,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把大自然、大社会视为幼儿教育的活教材,组织幼儿参观社区中的各种机构,了解社区并与社区中各类人员进行互动,习得社会交往的技能。2.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与社区联动研究课题主要源于实践层面,将研究成果最终运用到实践层面,因此社区、家庭、幼教机构中的人员要积极围绕幼教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合作课题研究,进而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幼儿健康发展。3.办好社区示范园社区和示范性幼儿园应该建立双向开放、互动的关系,这不仅需要示范性幼儿园进一步主动向社区开放机构资源,更需要社区(居民)的热情参与和关注。4.以家庭为载体,推动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形式实现多元化,社区通过为家长提供各种服务和举办多样化的科学育儿活动,向家长传递先进科学育儿理念的同时,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三、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一)幼小衔接的含义幼小衔接是指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等教育力量通过创造一切可能条件,为儿童提供必要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完成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学习的过程。(二)幼小衔接工作1.幼儿教师的任务首先,注意在教学活动时间上相互靠拢其次,关注儿童学习习惯与学习内容的互相靠拢最后,加强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2.幼儿家长的任务(1)心理上的准备,家长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习惯。(2)学习上的准备,即学习能力和学习用具的准备。(3)生活能力上的准备,即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的培养。(4)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准备,培养幼儿任务意识、形成规则意识、学会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技巧。3.小学教师的任务(1)设置“学习准备期”,以做游戏、交朋友等方式取代认字、做算术为主的小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2)课程设置的容量与幼儿园相适应。一方面适度减少儿童知识的容量和家庭作业的量;另一方面增加一年级音乐、美术、体育课程的比重,增加表演课程、游戏课程的时间。(三)幼小衔接的基础1.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1)生态学视野:基于对布鲁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人类发展生态学系统理论分析,邓洛普等(Dunlop&Fabian,2002)构建了幼小衔接的生态学模式图(图1);基于皮安塔等人(PiantaandWalsh,1996)的情景系统模式(ContextualSystemsModel)的幼小衔接生态学动力模式(图2)等,都强调环境中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等教育力量之间的协作。2.社会文化视野:罗戈夫(Rogoff,2003)和科萨罗等(Corsaro,2002)学者从社会文化视角阐释了幼小衔接。图1幼小衔接的生态系统(Dunlop&Fabian,2002)图2幼小衔接的生态学动力模式图2.幼小衔接的现实基础首先,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教育为儿童顺利进入小学作准备。其次,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上存在显著区别。儿童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为主;而小学教育主要以集体教育为主,学生的学习以获取间接经验为主。除了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有所不同,在学习时间、师生关系上也存在明显不同,见表1。表1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部分区别(五)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1.生态环境的变化(1)儿童学习的变化学习目标的转变学习方式的变化评价方式的变化(2)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较大差异周围物质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2.幼儿对生态环境突变的不适应(1)幼儿对外部规则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2)儿童对学习的不适应不适应学习任务,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能力(五)幼小衔接的现状1.国外幼小衔接现状(1)各国政府重视幼小衔接工作,积极为儿童顺利入学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2)教育机构设置逐渐呈现出幼小一体化趋势(3)幼小教师资格互通,增进教师交流,重视男性教师对幼儿发展的作用(4)重视家庭、社区、幼儿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相互作用表2法国幼小衔接的具体做法2.国外幼小衔接现状(1)我国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现实意义(2)我国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①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严重主要原因:主要是基于各种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学前教育价值的理解分歧而产生。家长观念陈旧,教育功利性强。幼儿园自身的市场生存规则导致了部分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不得不建构小学化倾向的课程体系。我国考试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②幼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幼小教师沟通不畅(六)幼小衔接的原则和策略1.幼小衔接的原则(1)坚持终身发展的教育观,注重幼小衔接的连续性(2)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3)适度性原则
本文标题:幼小衔接的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2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