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7年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49-1976)过渡时期(1949-1956年)探索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为工业化奠基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正确探索:八字方针(1960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1956年)—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国民经济的劫难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原因、措施、经济恢复的成果、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措施:(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2)1950-1952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形成农民土地所有制。至此,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3)1950-1952年,工商业实行“合理调整”的政策(调整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而其使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虽然掌握着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命脉,是居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份,但在国家经济中还未占据优势地位,还广泛存在着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和部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情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内容:一化三改(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3、一五年计划(1953-1957年)(成就、意义)★“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1)原因①重工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②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迫切需要加强国防力量。③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④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施。(加快工业化速度的需要)(2)特点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④渐进性和长期性。⑤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中在这里?特点:集中在东北原因:①东北矿产资源丰富;②交通便利,是老工业基地;③背靠苏联易接受援助4、三大改造(1953-1956年)农业农业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就: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内容:公有制经济其它经济成分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经济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图一图二★工业化和三大改造的关系及实质①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②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哪些积极的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失误?失误原因是什么?积极探索:①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主要任务;②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恢复国民经济。③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分别着手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整顿,使国民经济得以复苏和回升。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②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失误原因:①严峻的国际形势使领导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②缺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③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时间、地点:1956年、北京(2)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3)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先进的社会制度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资产阶级(4)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二、全面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2、探索失误:“三面红旗”(1)1958年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错误: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直接导致大跃进运动发生)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红线字:“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两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这里主要是钢”(2)“大跃进”错误:①高指标、瞎指挥、放卫星、浮夸风。——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夸大了个人主观能动性。②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经济发展比例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3)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错误:强调公社越大越好,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要相适应的规律。“看,卫星田的稻子长得多么丰满,16岁的女孩坐在稻穗上,也掉不下来。”这是大跃进时期一张名为《稻穗上的姑娘》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这块“卫星”田号称“亩产四万三千斤”。后来,稻穗上的姑娘回忆说:“那年,队长带着我们连夜突击,从附近将33亩即将成熟的稻连根拔起,移栽到卫星田里。几十万棵稻穗一夜间移栽到一丘田里,丝风不透。为了防止稻穗倒伏,还从山上砍来近千斤圆竹,穿插中间搭上架子。我就坐上了稻穗,有人喊来记者照了相。”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马克思合作制的错误认识:土地公有,统一经营,集中劳动,按劳分配。共产风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这是河南建国人民公社的8名劳动力5个小时的劳动成果,仅1.042亩小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的变化过程1949-1952农民土地私有制1953-19561958-19781978-?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劳动集体劳动分散劳动大集体劳动时间土地政策所有制劳动方式实质:“左倾”错误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3、政策调整:“八字”方针(1960年)成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内容:调整不切实际的经济指标和工作要求巩固已经取得的成绩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支撑点充实薄弱环节,只要是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①直接损失5000亿元;②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③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李先念“文革”时期对经济的整顿:措施:①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②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实质:纠正“左倾”错误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一、二、三、四”“一”是指探索一条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是指探索中主要面临两个问题:即处理国内矛盾和经济建设速度两个问题。“三”指三大失误:1958年“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四”指四个启示: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矛盾。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④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内容实行改革开放3.意义: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起点转折一:“左”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折二: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折三: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伟大决策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粉碎了“四人帮”,但仍坚持“两个凡是”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领导核心和思想体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建立人民公社,没有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政策对外开放自我封闭对外政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民主集中制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政治体制经济建设阶级斗争工作重心拨乱反正大搞阶级斗争和无情打击组织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实事求是教条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时间背景内容意义1927年1949年1978年大革命失败由城市转到乡村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由乡村转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前提:内容:目的:目标:实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突破?(名师P142)(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村改革又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得到健康发展。(2)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农村中失误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到农民的温饱问题,必须首先在农村进行改革。(3)农村中一些思想束缚打破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②乡镇企业创办为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③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措施:原因:经营方式: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凤阳花鼓词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所有制:单一公有制经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制度:平均主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产权制度:建立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
本文标题:2017年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3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