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五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五课恪尽职守教学目标:1、理解“恪尽职守”的内容。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恪尽职守”的名句。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恪尽职守”的内容。教学难点:积累“恪尽职守”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子张询问政务管理的准则,孔子回答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怎样才是忠于职守?对自己的职业兢兢业业,毫不倦怠,始终用忠实诚恳的心来对待,就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要做到忠于取守首先需要正直的人格,不因个人任免而喜怒,不因个人利益而“谄渎”,如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子文一般,即使在离职之时,仍然恪尽职守。忠于职守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美德。官员要为百姓服务,农民要种好田,工人要保证优质高产,商人要合法经营,医生要救死扶伤,教师要教书育人,军人要保卫国家……只有每个人都忠于职守,社会才能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二、新课教学1、子张问日:“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论语·公治长》注释:①已:停止,罢免。语译:子张问道:“令尹子文数次做令尹,没表现出高兴的样子;数次被免职,也没表现出怨恨的样子。每次离职,一定把政务告诉接任的人。他做得怎么样呢?”孔子说:“可以算是尽忠了。”2、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注释:①犯:冒犯,这里指犯言直谏。语译:子路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道:“不要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3、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语译:鲁定公间道:“君主差使臣子,臣子为君主做事,该怎么样呢?”孔子说:“君主要按一定的礼仪来差使臣子,臣子要按忠减的原则来为君主做事。”4、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读。《周易·系辞下》注释:①渎:轻慢。语译;君子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结交,不奉承讨好;与地位比自己低的人结交,不轻慢、高傲。5、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诌;逆命而利君谓之忠;遂命而不利君谓之篡。《荀子·臣道》注释:①:逆而夺取。语译:顺从君主的命今而做有利于君主的事叫作“顺”,顺从君主的命令而做不利于君主的事叫作“谄”;违背君主的命令而做有利于君主的事叫作“忠”,违背君主的命令而做不利于君主的事叫作“篡”。三、思考讨论1.什么是忠于职守?如何才能做到对自己的职业始终不倦息,尽心尽责呢?请和班级同学展开讨论,说说彼此的看法。2.一个忠于职守的人,是不会因自己个人的利益而玩忽职守的,正如选文中的令尹子文,即使在被免职时也不怨恨,离职时一样把政务告诉接任的人。这需要一定的修养才能做到。请思考:一个具有怎样品质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忠于职守,并和同学们展开讨论。四、延伸阅读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名且。周武王灭商后不久就去世了,武王的儿子成王继承了王位。但是,当时的成王十分年幼,不能独自处理国家大事,所以就由周公辅佐朝政。当时的周王朝刚刚建立不久,国内面临着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除了内忧,外患也不断。商王的儿子武聚集了一批人起兵造反,其中还包括一些东方人部落。面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嫉炉周公旦,也跟武度勾结在一起。周公旦一心为国,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平定了这场叛乱。那时的周公,前前后后共轴佐成王长达七年之久。在这七年里,他鞠躬尽瘁,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生了重病,周公很焦急,就向河神祈祷说:“现在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也许是周公的诚心感动了河神,没过多久,成王的病果然好了。七年过去了,成王已经长大成人,周公就把政权交给了成王。周公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传说,周公洗头的时候,每次都会有不少人求见,周公就常常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接待来访者;有时,周公也为了拜访者而数次停止吃饭,甚至会吐出口中尚未咽下的食物,尽心接待贤士。这就叫作“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有一次,有人在成王面前说周公的坏话。周公听说了,为了避嫌,就逃到了楚地。后来,成王翻阅国库中收藏的文书,偶然间发现了自己生病时叔父周公的祷辞,顿时为周公的一片忠心所感动。成王知道自己错怪了周公,立即派人将周公迎了回来。周公回国以后,仍然一片忠心,为国操劳。五、积累与感悟1.忠于职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摘抄以下相关的名言警句,并加以背诵。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一一《孟子・离娄上)鞠躬躬尽,死而后已。一一(三国,蜀)请葛亮《后出师表》2.请从你身边的亲人、师长中找一位特别忠于职守的人,对他进行一个相关采访,记下你的感悟,并做成一个采访视频,与大家分享。
本文标题: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五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84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