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
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2011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全面总结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形势,深刻认识成都实际,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在我国城市竞相加快发展的格局下,文化建设对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实现成都科学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不仅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也要让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文化改革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得以发扬光大,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城乡居民共创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机制,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步入全国先进行列;文化产业整体实力较快提升,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7亿元,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6%,成为我市新兴产业中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文化街区打造成果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有序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活力得到激发;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健全完善舆论引导机制,新闻发布和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成效明显;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成功打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主题品牌和金沙文化品牌,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饰图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成都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现阶段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主要表现在:社会文化自觉还不高,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文化在城市更新中的独特作用,认识还需提升;文化自信还不强,对文化资源的认识不够,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有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载体和手段还需进一步创新丰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机制还不完善,思想道德领域和社会诚信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网络管理亟待整合加强,建设健康网络文化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具有全国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力作较少,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还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城市公共文化标志性设施建设有待加快,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有影响的龙头文化企业集团较少,科技带动城市文化产业力度不够,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有待增强;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仍需加大,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还不足;高端文化人才还不多,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亟需完善。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天府新区建设全面启动,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迈上征程,全市各项事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成都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省经济总量最大、改革发展最前沿的省会城市,要自觉担负起文化强省建设排头兵责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文化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奋力开创成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为重点,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重、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并重、加大投入与体制改革并重、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并重、发展繁荣与加强管理并重,切实提升全社会文明素质,切实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切实增强成都文化整体实力。到2020年,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城市精神广为弘扬,在文明城市建设、道德诚信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成都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得到充分挖掘,文化艺术创作生产更加繁荣,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培育形成一批全国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事业发展全国领先。文化产业显著壮大,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度不断增强,培育形成一批百亿级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的作用充分显现。文化人才充分聚集,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全国知名的文化团队不断涌现,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努力造就百名文化名家、千名重点文化骨干、万名基层文化人才。经过全市人民共同奋斗,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的正确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实施文化加快发展战略,把文化发展繁荣作为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注重文化与科技结合,提高文化创意能力;实施文化融合发展战略,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互渗互动、融合发展;实施文化特色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富含历史底蕴、彰显文化魅力、突出时代特色的文化品牌,培育成都风格的城市文态;实施文化精品发展战略,着力推出文化精品,树立城市文化标杆,带动生产更多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二、实施核心价值建设工程,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典范区,筑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一)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水平。不断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使党委(党组)中心组成为启迪思路的窗口、研究问题的平台、科学决策的阵地;深入开展争创学习型党组织、争当学习型党员活动。提高理论宣传受众面和实效性。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一支理论骨干队伍,组织开展好理论宣讲;办好市级媒体理论栏(节)目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理论宣传载体;精心组织编写理论通俗读物;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认识,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运用科学理论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完善理论宣讲制度,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省情市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和国防教育;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开展学经典、读党史、讲传统、树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利用精神资源促进认识深化。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积极发挥“5·12”抗震救灾纪念馆教育基地作用,深化“三基地一窗口”建设,深入开展主题宣传、理论研究和文艺创作活动,大力宣传抗震救灾英模人物、先进事迹和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结合思想实际深入解疑释惑。组织社科力量,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干部群众思想实际,以通俗化、大众化形式,研究阐释思想理论问题,高度重视做好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宣传教育,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三)培育新时期城市精神。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着力挖掘凝炼成都城市精神文化特质。丰富城市精神核心内涵。立足成都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总结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生动实践,丰富发展“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培育“感恩奋进”文化。提振创新创业的精气神。集中开展新时期城市精神主题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永不自满、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永不懈怠,以思想不断解放推动事业持续发展,把城市精神内化为实现新时期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动力。(四)提升全社会文明素质。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成都全国文明城市形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办“道德讲堂”,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成都好人”,增强群众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完善群众自我教育机制;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成都人”、“文明交通行动”等主题活动,培育我市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品牌;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强化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加快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发挥文明热线96110、文明城市监控协调中心和市民督查员队伍的督查和分析评价功能,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不断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坚持“以测促创”,强化成都综合文明指数测评、城乡环境综合测评等手段运用。坚持全域全面创建。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机关、文明行业等创建,继续实施文明院落建设工程;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活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打造城乡文明建设示范线和示范片,促进城乡文明一体推进;深化百城万店无假货、食品药品企业承诺及创建全国诚信市场、农村文明集贸市场等主题活动。倡导社会新风正气。大力倡导公民志愿服务,扶持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加快建立标准化社区(乡镇)志愿服务站,推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深入推动法治城市
本文标题:1-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39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