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拓展模块第二单元测试卷
罗平职校朱煜宝制作2014年10月拓展模块第二单元测试卷拓展模块第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甿隶(méng)万乘(shèng)锄耰棘矜(yōuqín)B.鞭笞(chī)从散约败(zòng)瓮牖绳枢(yǒu)C.隳名城(huī)蹑足行伍(háng)度长絜大(dùjié)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shǐzú)逡巡(qūn)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解析】C,项中度长絜大应为“duó”“xié”。C2.下列加红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沛公(pèi)卮酒(zhī)许诺(nuó)杯杓(sháo)B.戮力(lù)啖之(dàn)遂入(suí)瞋目(chēn)C.目眦(zì)刀俎(zǔ)樊哙(huì)犒劳(kào)D.数目(shuò)诛杀(zhū)少长(zhǎnɡ)玉玦(jué)D解析A项“诺”应该读作nuò;B项“遂”应该读作suì;C项“哙”应该读作kuài。3、下列加红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解析:A项中“因利乘便”“因”为凭借、乘着;B项中的“一”为“统一的联盟”;C项中“揭”为“砍伐”引申为“举起”。D4、下列词语中加红字的音、义都正确的一组是()A.蒙故业(méng承接)膏腴之地(gāoyú肥沃)B.履至尊(lǚ实行)振长策(cè鞭子)C.瓮牖绳枢(yǒu窗户)鞭笞天下(chí打)D.制其弊(bì疲惫)逡巡(jùnxún徘徊)【解析】B项中履,登上;C项“笞”读音为“chī”D项“逡巡”的读音为“qūnxún”5、下列句子中的加红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C.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日出江花红胜火【解析】A、加:①更,②夸大;B、直:①只,不过,②通“值”,价钱;C、兵:兵器;D、胜:①尽,②超过,胜过。A6、下列对活用情况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B.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D.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的使动词用法,使……破击碎、击破【解析】C“沛公欲王关中”没有使动,无使动对象C7、下列词语中加红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全)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清流急湍(急流的水)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人之相与(交好)崇山峻岭(高)暂得于己(短暂,一时)C.感既系之(附着)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至,及)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喻之于怀(比喻)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列叙时人(一个个地)【解析】A.修:高高的,C.化:指自然;D.喻:明白;B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相同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B.项王曰:“沛公安在?”C.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解析】ACD三项都是判断句,例句属于宾语前置句,只有吧B项是宾语前置句。B9、下列句子不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一项是()A.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D项是施行仁政的结果,而非仁政措施。D10.加红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B.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C.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会天大雨,道不通D.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解析】A项均为时间短暂,B项繁盛/多,C项相会/恰逢,D项即使/虽然。A11、选出有三个通假字的一项()A.①距关,毋内诸侯②皆为龙虎,成五采B.①张良出,要项伯②令将军与臣有郤C.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②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①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解析:A距通拒,内通纳,采通彩;B、要通邀,郤通隙;C、倍通背,蚤通早;D、坐通座,不通否。A12、下列文题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过秦论》“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B.《鸿门宴》就是刘邦和项羽双方在鸿门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C.《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D.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1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解析:《鸿门宴》不是一次军事会议,而是刘项集团之间,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顺序进行的一次紧张而时时充满杀机的一次宴会。B13、对《寡人之于国也》所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解析:B(文章第七段就是孟子描述的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B14、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有误的一项是()A.外连横而斗诸侯:译文:对外用连横的策略同诸侯斗争。B.流血漂橹:译文:流出的血多得能漂起盾牌。C.从散约败:译文:合纵的盟约解散了。D.秦人开关延敌:译文:秦人打开函谷关,迎战敌人。解析:重点在于“斗”的理解,这是动词的是动用法使‥‥争斗,译为:对外用连横的策略使诸侯国互相争斗。A15、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B.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C.《过秦论》的作者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D.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他曾做过右丞相,人称“王右丞”,《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解析:王羲之因做过右将军,人称“王右军”而不是王右丞。D二、填空题16、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辞赋:《》、《鹏鸟赋》。17、“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所指的历史人物是;“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所写的历史人物是18、王羲之,字逸少,善书法,有之称,他的《兰亭集序》被誉为“”。19、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如今人,我为鱼肉,何辞为?”20、孟子,名轲,字,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论积贮疏》吊屈原赋屈原司马迁.书圣天下第一行书大礼不辞小让方为刀俎子舆儒家三、判断正误(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21、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其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吊屈原赋》。()25、“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翻译是:因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而不受自身肉体的束缚。()23、“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意思是“并吞天下”。“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24、《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概括了陈涉起义的结果。()22、《过秦论》全篇分析了秦灭亡的种种原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B解析:《吊屈原赋》是贾谊创作的,司马迁撰写的是《屈原贾生列传》解析:《过秦论》不仅叙述了秦的崛起、发展、鼎盛的过程,也分析了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一篇政论文。BAAA28、《鸿门宴》人物的性格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29、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30、“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27、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26、《过秦论》的文章最后一段得出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AB解析:不是反问,是设喻AB解析:《兰亭集序》是为《兰亭诗集》写的序言。A四、现代文阅读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圈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通过各种“书”引出本文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我“与《史记》(1-3)写作者在年未及冠时对史记的认识,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认为史记仅仅是一部史书而已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图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可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吗?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写作者进入耄耋之年,对史记的体会,明白了史记真正记叙的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一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驷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驷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确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本文标题:拓展模块第二单元测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0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