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09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通史:夏商周、秦汉阶段
先秦阶段•考试说明要求:•(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政治制度•(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三)古代中国的文化•(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作用、内容)•宗法制(目的、实质、核心、作用)西周的分封制含义:封邦建国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建立诸侯国,巩固周天子的统治对象: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评价:积极:局限性:西周的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统治,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诸侯独立性强,削弱了周天子权威受封者的义务: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受封者的权利:世袭爵位,管理封地内的土地和人民;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的独立性,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西周的宗法制目的:实质:核心:等级:作用:维护周王室的稳定和统治秩序按照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以礼乐文化来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分封制的评价•积极方面:分封制是周王朝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的一种社会制度,符合时代潮流。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消极方面:分封的诸侯国是世袭的。封国之内有行政,军事,经济等权力,有一定的独立性。如果诸侯国的力量强大,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事实上,分封制的弊端导致了春秋战国的纷争。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3、浓厚的专制色彩•4、有继承性和发展性•5、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土地制度:井田制•2.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青铜制造业•陶瓷业•3.商业的发展•(三)古代中国的文化•礼乐文化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阶段•考试说明要求:•(一)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五)古代中国历史人物•1.孔子•2.秦始皇经济发展原因的总结:发展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①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国家统一安定③民族之间的交流④生产技术进步⑤劳动人民的贡献⑥环境保护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各诸侯国相继变法,确立封建制度。最成功的当属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提倡“仁”和“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孟子战国“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道家老子春秋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庄子战国乐天安命;顺从自然法家韩非战国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变法革新政治经济决定文化——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意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前221年定都咸阳秦楚齐燕赵魏韩秦秦秦秦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方面。第一,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第二,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①中央设“三公”“九卿”②地方实行郡县制③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第三,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经济方面。第一,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第二,统一度量衡;第三,统一货币;第四,统一车轨、驰道。•文化方面。第一,统一文字。第二,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第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材料:丞相倌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义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者众,然后疏远,相互攻击如丑雠,诸侯更相株伐,周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议,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问题:1、概括材料中两种不同的观点及理由?2、秦始皇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以地域为划分基础以血缘为基础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地方容易出现割据官员皇帝任命、派遣诸侯官位、封土世袭郡县制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认识: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局面。•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秦始皇的评价•正面的:“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反面的:“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建立中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2、建立刺史制度•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置刺史制度,汉代中央政府统辖有109个郡国,除去京城及其周围七郡,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作为巡视监察机构。•此后的地方行政区域设置就逐渐变成:中央——州——郡、国——县。再往后就是中央——州——县扩展:监察机构的设置•合理的权力设置是汉代刺史职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刺史的监察对象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权力,因此刺史需要被赋予相对应的权力才能保障其职能的发挥。汉武帝同时也对刺史权力进行限制,体现在刺史只能“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权力的扩大最终导致了刺史职能发生了变质,逐渐从监察职能的机构转变成为具有行政职能的机构。根据汉代刺史制度的经验,完善、成熟的行政监察制度应当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第一、监察体系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第二、监察机构拥有适当的权力,能够对行政机构形成全面有效的制约;•第三、监察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继位后,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按照儒家思想培养统治人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于是,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授儒家经典。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是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材料一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材料二•请回答:•(1)指出孔子的身份地位。我们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依据什么资料?•(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答案:孔子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依据是记录孔子言沦的《论语》。答案:“仁”是孔于思想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之“礼”,主张贵贱有序;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但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其主张距离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3)康熙帝为什么尊称孔子为“万世师表”?•(4)孔子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答案: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自汉代取得正统地位以后的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而且在中国整个思想界占有统治地位,也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儒家学派成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答案:孔于在政治上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在伦理道德上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比如他要求人们注意自我修养、尊老爱幼、尊师重贤、富有爱心、言必行、遵守社会公德、学习上不耻下问、温故知新、积极进取的处世精神等都体现出他对治国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智慧和优秀价值,其思想精华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为现代文明提供了汲取的营养。选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实行时间特点局限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西周至春秋官职世袭被限定在贵族范围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魏晋南北朝从社会基层选用设立中正官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隋唐北宋明清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八股取士束缚思想以官举士权操于上选拔人才人名项目中国孔子古希腊苏格拉底时代特征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雅典民主制度全盛;奴隶制经济繁荣(或工商业繁荣);人文主义思想萌芽思想观点仁,仁者爱人;礼,克己复礼;敬鬼神而远之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评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的精神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
本文标题:2009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通史:夏商周、秦汉阶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0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