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影响要用植物产量品质的因素
影响药用植物产量品质的因素中药材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由于目前有限的野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人工栽培药用植物成为必然趋势,人们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影响药用植物产量品质的基因和环境机制进行了研究。一、遗传因素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按其固有的遗传信息所编排的程序进行,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独特的生物发育节律,植物遗传差异是造成其品质变化的内因。基因类型不变,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则相对保持不变。反之,植物化学成分亦发生改变。二、土壤土壤是药用植物栽培的基础,是药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的供给者。除了少数寄生和漂浮的水生药用植物外,绝大多数药用植物都生长在土壤里。因此,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性状,不断提到土壤肥力,提供适合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土壤条件,是搞好药用植物栽培、提高药用植物产量品质的基础。1.土壤肥力。同种药用植物在不同产地,植株体内各器官吸收积累N、P、K的数量不同。现在很多药用植物的栽培过程与方法都证明在栽培过程中,适当施用矿质元素肥料,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含量,但当施肥量过高时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急剧下降,只有摸清各种药用植物的需肥规律,才能因时因地制宜施用专用肥。2.土壤酸碱度。各种药用植物对土壤酸碱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多数药用植物适于在微酸性或中性土壤上生长。不过有些药用植物(荞麦、肉桂、白木香等)比较耐酸,有些药用植物(枸杞、土荆芥、红花、甘草等)比较耐盐碱。各地各类的土壤都有一定的PH值,一般土壤的PH值变化在5.5-7.5之间,土壤PH值小于5或大于9的是极少数。土壤PH值可以改变土壤原有养分状态,并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土壤PH值在5.5-7.0之间时,植物吸收氮、磷、钾最容易;土壤PH值偏高时,会减弱植物对铁、钾、钙的吸收量,也会减少土壤中可给态铁的数量;在强酸(PH值小于5)或强碱(PH值≥9)条件下,土壤中铝的溶解度加大,易引起植物中毒,也不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动。此外,土壤PH值得变化与病害的发生也有关,一般酸性土壤中立枯病较重。总之,选择或创造适宜于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土壤PH值,也是创造优质高产不可缺少的条件。3.土壤养分。药用植物生长和形成产量要有营养保证。药用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有C、H、O、N、P、K、Ca、Mg、S、Fe、Cl、Mn、En、Cu、Mo、B等,这些营养元素除了空气中能供给一部分C、O外,其他元素均是土壤提供的。其中N、P、K的需要量大,土壤又常常供应不足,必须通过施肥补足。药用植物种类不同,吸收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相互间比例等也不同。另外,药用植物各生长发育时期所需营养元素的种类数量和比例也不一样。三、环境条件药用植物生活在土壤中,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因子都与其发生直接或简介的关系,其作用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不利的,环境中的各种因子都可能是影响药用植物产量品质的生态因子。1.温度。每一种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只能在一定的温度区间进行,都有温度“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超过这个温度区间范围(即超出最低、最高温度),生理活动就会停止,甚至全株死亡。在此温度区间内,植物处在最是温度条件下的时间越长,对其生长发育和代谢最为有益,其产量品质相应也较高。2.光照。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照强度、日照长短及光的组成(光谱成分)都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并对药材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对于阳生药用植物,此类植物需要有充足的直射阳光,光饱和点在全光照的40%甚至50%以上,光补偿点为全光照的3%-5%,阳光不足生育不良或死亡;对于阴生植物,适宜生长在全光照的50%以下,一般为全光照的10%-30%间,光补偿点为全光照的1%左右,这类植物在全光照下会被晒伤或晒死;中间型药用植物在全光照或稍荫蔽的环境下均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以阳光充足条件下生长健壮,产量品质高。3.水。水是连接土壤—药用植物—大气这一系统的介质,植物通过对水的吸收,输导和蒸腾的过程,把土壤、药用植物、大气联系在一起。栽培中的许许多多措施,都是为着良好地保持药用植物对水的收支平衡。这是提高产量的前提条件之一。根据药用植物对水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方式,可将药用植物分成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类,目前栽培的药用植物除莲、泽泻、芡实等要求有一定的水层外,绝大多数都是中生性药用植物。药用植物和作物、蔬菜一样,对土壤含水量要求有高有低,一般豆荚最适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70%-80%,禾谷类为60%-70%,土壤含水量低于最适时,光合作用降低。空气湿度的多少,不仅直接影响蒸腾速率和受光强度,而且也影响物质积累的数量和质量。4.多因素相互作用。例如,在植物生长期间适宜温度或湿润土壤或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促进有机体的无氮物质形成积累,特别有利于糖类及脂肪的合成,不利于生物碱和蛋白质的合成;若空气干燥和环境高温,则可促进蛋白质和与蛋白质近似的物质形成,但不利于糖类及脂肪的合成。四、药用植物生长年限这对合理采收中药材,深入掌握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特性,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确保药材质量都有着指导意义。人参过去多栽培8~10年以上才收获,近年来由于人参栽培技术不断改进,人参的收获年限已趋于适当提早。经测定,五年生人参有效成分含量已接近六年生品,但四年生人参却只有六年生品的一半,所以根据不同生长年限人参根的产量、活性成分含量及药理作用强度等方面综合考虑收获。现一般主张人参以5~7年生长期为宜,多在栽培5年后采收。五、病虫害在药用植物的栽培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病虫害,使植物的正常新陈代谢遭到干扰和;破坏,从生理机能到形态结构发生一系列的病变。病虫害可以使植株变色、产生斑点、腐烂、萎鷰、畸形,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六、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形成、转化与积累,还受到其栽培技术与采收加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很多野生药用植物经引种驯化与人工栽培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善,植株生长发育良好,为其有效成分的形成、转化和积累提供了良好条件,利于优质、高产。例如,在海拔600m以下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土壤肥力较高的砂质土栽培的青蒿,比野生青蒿植株高大,枝叶繁茂,叶片中青蒿素含量也比野生品高,并发现在栽培中选择不同来源的青蒿种子、不同播种期在同一环境种植后,其青蒿素含量有所不同;这充分说明栽培技术等因素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提高药材产量品质的措施提高药材的产量以便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以成为药材生产者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怎样来提高药材的产量呢?就得从其影响因素上着手,改善其影响因素,提供优质适宜的环境。一、合理密植对于草本植物在合适的时节对其进行间苗、补苗、定苗。木本植物则进行合理的密植,还包括枝条的修剪。合理密植既可以保证对光照的充分利用,还可以更大限度的得到更多的产品。同时也使其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得到高品质、高质量的药材。二、中耕除草与培土中耕可以减少地表蒸发,改善土壤的通水性及通气性,为大量吸收降水及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增加土壤肥力。中耕还能除草,减少病虫害。杂草一般出土早,生长速度快,但同时也是病虫滋生和蔓延的场所,对药用植物的生长极为不利。所以必须清除,以便保证药用植物的正常生长。三、肥水调控土壤中的养分及养料有限,不能满足药用植物的生长需求,因此必须人为的向土壤补充养料。但不同植物对不同元素的需求量不同,必须对植物进行合理的施肥。对其不同的需求进行使用不同的肥料。四、灌溉与排水灌溉与排水是调节植物对水分要求的重要措施。根据药用植物对水分的不同需求采用沟灌、浇灌、喷灌、滴灌和淹灌等。从而来保证植物的所需水分,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此外灌溉必须适度,否则会造成根系腐烂等一系列影响产量的问题。当地下水位高、土壤湿润,以及雨季雨量集中,田间有积水时,应及时清沟排水,以减少植物根部病害防止烂根,改善土壤通气条件,促进植株生长。五、病虫害的防治病虫害防治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消灭病虫害的主要来源;切断病虫的传播途径;利用和提高药用植物的抗病、抗虫性,保护药用植物不受侵害;控制田间管理条件,使它有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的发生发展;直接消灭药用植物上的病原和害虫。在其生产上通常采用药物灭虫的方法,即化学防治法。除此之外,还有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性诱剂防治、干扰交配法等。只有了解并清楚影响药用植物产量的因素,才能更好的采用提高药用植物产量的措施,从而得到高产、优产。
本文标题:影响要用植物产量品质的因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2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