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及其评价
罗杰斯生平介绍卡尔·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出了人格的自我理论,是其心理治疗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他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创非指导性治疗(案主中心治疗),强调人具备自我调整以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并且将理论扩展到教育领域,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卡尔·罗杰斯(CarlRansomRogers,.思想背景主要论文著作发表于50.60年代美国50.60年代社会风貌思想背景1.物质生活富足2.战后心理治疗需要4.只有物质科学是不足以幸福的3.教育需要重新定义思想背景50.60年代美国心理学界人本主义兴起,讥讽精神分析学派思想背景个人工作经历1945-1957年,他任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并建立了心理咨商中心。在他任职时期,确立了咨询中心的工作理念,并进行相关的研究去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主要理论及观点1.人格的自我理论“自我概念”“经验”“无条件积极关注”2.心理治疗理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3.教育观“以学生为中心”主要理论及观点人格的自我理论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符合程度影响心理健康的质量主要理论及观点人格的自我理论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概念的,而是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把自己和非自己区分开来,形成自我,心理驱力开始激活并发挥作用自我与非我非我自我环境作用主要理论及观点人格的自我理论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经验,并渴望一种被关注尊重的的体验。而这种体验由他人根据儿童行为是否符合其行为价值观决定是否给予,即条件化积极关注。因此,他人的价值观就会被儿童内化到自我结构中,但这并不能掩盖儿童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评价,当对行为的评价不一,自我和经验发生异化产生冲突,吸收他人价值观产生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偏离,差距,进而发展成心理异常。自我机构条件化积极关注体验与内化的评价标准发生冲突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偏离产生焦虑主要理论及观点心理治疗理论治疗者应放弃其权威性,相信来访者具备自我矫正的能力治疗者应该对来访者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治疗观视为一种人生哲学,而不是对“变态的治疗”主要理论及观点心理治疗理论人格的自我理论阐述了心理疾病的根源,也就指明了治疗方向人格理论和治疗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条件化积极关注引起,因此放弃权威,转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去除内化了的价值观念,让人“找回自己”,自我修复,所以并不是对变态的治疗,而是一种引导。主要理论及观点教育观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机引导激发学生去自己学习,而不是灌输指导主要理论及观点教育观教育观建立在人格的自我理论上,人性本善,人有一种天生的潜力,在良好的环境中,这种驱力可以让人不断成长,完善自我。因此可以得到,教育关注应在环境和学生身上。人自我实现倾向驱使良好环境自我的不断完善主要理论及观点教育观培养人,而不是灌输知识。体现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是良好环境的创造者更要激发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评价1.人格的自我理论中的自我概念和健康人格的勾勒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2.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在心理治疗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3.教育观中注重学生,让我们看到了教学中的新可能和巨大潜力4.理论一脉相承,脉络清晰,是比较系统的理论评价不足1.整个理论体系的提出并没有充分的实验和数据作为支撑,有一点自说自话,我认为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的味道2.对人的潜力的期望或许太乐观了,太天真了3.观点并没有附带具体的操作和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指导思想,更多的在哲学层面讨论思考题1.罗杰斯的理论与马斯洛理论的联系和区别2.如何看待精神分析和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理论两者的优劣3.罗杰斯教育观实践的可行性报告结束谢谢
本文标题: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及其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30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