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关于高三历史复习的思考
关于本届高三历史复习的思考刘金军2012年9月27日一、关于教学进度的思考•慢慢走,细细看,深入理解是关键。•人民大学附中李晓枫:我提倡一步到位的高三历史教学。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充分吸引每一个学生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必须能够带领每一个学生随着教学的展开,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历史过程。教师的教学阐释必须细致到位和富于开放性、启发性。比如讲中国现代的民主政治建设首先:以单元为单位,对课标进行整体把握,明确单元的复习重点和方向。1.简述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艰苦历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2.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3.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4.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1.重点——两条•2.认识——角度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其次,要注意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核心•1.抓住核心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2.怎样去抓核心?•《关于围绕教学内容的核心开展教学的思考》•所谓“核心”,是指事物或事情中最重要的、赖以支持其存在的那一部分(据百度百科)。依此类推,教学内容的核心则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赖以支持其存在的那一部分。那么,何谓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赖以支持其存在的那一部分”呢?简单地说,就是离开了这个部分,教学内容就失去了在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显然,教学内容的核心就是教学内容中决定其教学价值和意义的那一部分。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正确确定教学内容中决定其教学价值和意义的那一部分。如何判断教学内容的价值和意义?必须从学科的功能判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1.从时间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思维的广度)2.由人类社会的现象认识现象背后的问题(思维的深度)•必修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核心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即从经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的变化。•1.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和30年代•的“大危机”——调整的原因•2.胡佛反危机的措施及结果——•调整的必要性•3.罗斯福新政——调整成功•4.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调整推广再次,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论历史》(费尔南布罗代尔)•《布罗代尔:历史学家,“局势中的人”》(沃勒斯坦)•是结构、局势(历史的整体化)、事件还是事件、结构、局势•教学要注意将三者有机结合,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复习质量。•1.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和30年•代的“大危机”•2.胡佛反危机的措施及结果•3.罗斯福新政•4.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以上为事件•事件围绕“调整”构成架构•在架构的基础上得出局势——经济自由主义向国家干预主义转折三、关于必修与选修的思考•1.中等偏下层次的学校——抓住西瓜,丢掉芝麻,吃出甜味•2.中等以上层次的学校——抓住西瓜,兼顾芝麻,吃出香甜位四、有高考试题想到课堂教学•《平实中蕴含着深刻——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评析》•1.以丰富的材料多层次地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是历史学科的一项基本技能,是经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的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今年的试题,将这一能力的考查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一是除第21题外,其它所有的题目都涉及此项能力;二是试题考查了此项能力不同层次的要求。•(1)考查考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的能力。能力要求较低,考生只需读懂材料,就可正确作答。如第14题,考生只需把握住“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等句子的含义,就能知道材料的基本主张——限制君权。•(2)考查考生在史料所产生的语境中理解其确切含义的能力。涉及从材料中最大限度获取信息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历史语境就是史料产生的语言环境。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和阐释,就必须回到史料产生的具体语境中,对史料进行整体阅读,不能断章取义。•如第16题,要正确解答该题,考生先要了解材料背景。1940年,周恩来到达莫斯科,在谈话的过程中,共产国际领导人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离开工人阶级太远,失去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担心。认为中国共产党不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只能搞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暴动。对比材料中共产国际的主张和周恩来的回答,结合1940年以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就可以明确这段材料的总体意思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能照搬苏俄的革命经验。类似的题目还有第18题、第22题、第23题等。•第39题第4问,考查词汇在更大的历史环境变迁中含义和用法的变化。在历史文献中,有许多词汇的内涵前后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封建”一词就是典型的例子。弄清楚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对于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经济”为例,在我国古代是指“经世济民”的意思。比如《晋书·殷浩传》中的“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臢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其中的“经济”都是“经世济民”的意思,如果用现代的词义去理解,就会闹出笑话。•今天我们所用的“经济”一词,是近代日本人对“ECONOMY”的翻译,意思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和交换等。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显然,“经济”一词内涵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古代到近代的变迁,其新的含义和用法,打上了中国近代的时代烙印,即深受西方影响,具有明显的西化倾向。显然,要真正认识这些词语在不同时代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2.以考查考生对历史纵横联系的了解和认识,考查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历史学科而言,主要是指对历史相互联系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相互联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了“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历史的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联系,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要认识这种联系,必须立足于长时段,观察历史长期的发展演变。另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与影响等。要认识这种联系,必须从历史的整体性出发,观察历史不同方面间的相互关系。3.用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材料和设问展示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体现试题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两个主观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着眼,从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却又不太经意的又能够反映人类社会深刻变化的“日常生活”和“词语和概念的变化”着手,揭示历史与现实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试题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第38题从“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也是历史”切入,让考生明确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大块”,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历史,进而引导考生透过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生活现象,认识历史演进的外在表象和内在规律,考查考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洞察力。•用现实的眼光看,不论题目的材料,还是设计的问题,都紧紧围绕民生问题,围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第39题从“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切入,启发考生透过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变化去认识历史的大发展。尤其是从三个词汇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中,认识中外交流过程中外国文化对中国的深刻影响,进而认识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4.利用新问题考查考生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所谓新问题,一是指教科书中没有的问题,二是与教科书内容完全不同的观点和认识。第12题有学者认为商代就可能出现牛耕,与现行教材中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牛耕的观点完全不同。该题不仅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原则,从能力考查目标看,还考查了考生的判断、比较能力。这样的题目有利于引导考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高三历史教学的启示:•1.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2.重视通史教学。•3.重视史料教学。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命题专家一再强调,高考试题也一再表明,学生所学习的“历史”,是对过去的一种记录。随着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的拓展,这些“记录”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今天教科书记录的历史知识,只是现阶段教材编撰者对历史尽可能正确的描述和解释,它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因此,没有任何理由让学生把教材中的那些“一家、一时之言”背下来。历史教学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历史的纵横联系中理解历史知识。重视史料教学•1.重视史料的选择•2.要重视不同史料的搭配使用(瞿林东:正确认识和处置史料的五种方法)五、加强二卷,提高总分青年组通知•公共邮箱:qingniangugan@yeah.net•密码:qlgg2012•Q群:•238335280谢谢
本文标题:关于高三历史复习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6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