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6届高考总复习(一轮)必修二经济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线索:19491953195419561958196119661976197819801984198819922001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时期“文革”十年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中国成立“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宪法颁布三大改造完成,进入初级阶段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恢复国民经济八字方针文革开始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开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建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沿海港口城市开放海南建省成为经济特区南方谈话、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及阶段特征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所有制结构的改造(1953—1956):①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二、第二阶段(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十年经济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①成功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②严重失误:1958年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文革十年(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高潮,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1.起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全面展开:1984年改革的重心从农业转向城市;形成对外开放的格局;3.深化发展: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0世纪50-70年代)一、考纲要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二、考点搜索:1、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过程、方针和影响;2、《论十大关系》;3、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及意义;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与危害;5、“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概况;6、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的经验教训;三、梳理复习:(一)照搬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53-1956):(1)背景:1949-1952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主要内容:①1953年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②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③进行三大改造(1953-1956);(4)结果和影响: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特点(实质):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知识延伸: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标志着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纲领性文件。内容:实质:意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1949)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一化三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D◆知识延伸:“一五”计划(1953—1957)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一九五二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依据:中心环节:重点区域:成就、意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东北地区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历史因素:现实因素:外部因素:◆史料研究:史料(2013·福建高考,节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设想: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不同:但又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走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周恩来说:“今天的主要问题,是先做到不失业、不饥饿。为此,《共同纲领》规定公私企业目前一般应实行八小时至十小时的工作制。”这说明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A.迅速恢复国民经济B.改善工人生产条件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2.(2014·海南高考)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3.(2014·重庆高考)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新中国的()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时期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试题调研:ADB◆知识延伸:三大改造(1953—1956)内容:实质:评价: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社会主义革命性质①积极: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②消极: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动,所有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实际等,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史料链接: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决议》材料反映了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方式?◆知识延伸:三大改造前后中国社会结构对比社会主义改造前社会主义改造后经济成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阶级状况存在着经济剥削和剥削阶级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管理体制计划市场相结合中心任务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普通劳动者,剥削阶级消灭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计划经济体制◆知识延伸:全面理解计划经济体制(2012·天津文综,4)下图介绍信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介绍信兹有本校胡世厚同志因返里事去河南洛阳,携带通用粮票20斤,希沿途军警查验放行是荷。此致敬礼(限2月5日作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印章)1963年1月10日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B(1)建立:(2)基本特征:(3)积极作用:(4)消极影响:通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逐渐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统一,单一公有制、行政计划命令管理、平均分配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史料一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史料二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史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史料研究:史料一反映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史料二表明在农村合作化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要求过急、改造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挫伤农民积极性的现象。1.(2014·北京高考)“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这首歌谣反映了()A.人民公社化运动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2.根据下表中国1952~1956年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5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B.1956年公私合营企业占据相当比例,意味着改造尚未成功C.对农业的改造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所占比例提高的重要原因D.三大改造是1952~1956年所有制结构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试题调研: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195241.53.2430.720.6195654.517.127.20.041.2CD(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的探索(1956—1976):三、梳理复习:(1)正确探索:2、1966—1976年的“文革”: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1、1956《论十大关系》发表: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2、1956中共八大召开:内容(对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对主要任务的正确认识);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共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3、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十年建设探索的成就:工业、交通、能源。(2)挫折失误:1、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5、“文革”的两次复苏:1971年周恩来主持工作;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1.以下是一位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记录了中国现代史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与下图漫画主题一致的标语是()A.“宁要社会主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6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