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考研政治毛中特强化资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考研政治怎么复习?在考研复习中,复习资料的选择至关重要。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整理了【考研政治-毛中特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同时可以为大家提供名师考研政治视频、考研政治复习资料、考研政治真题和考研政治辅导等,助您冲击名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l)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我们党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上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过程。解放战争后期,特别是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已成定局,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妄图把台湾作为反攻大陆的根据地,做最后挣扎。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新中国诞生后,1949年12月党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以武力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搁置。1953年7月朝鲜停战之后,美国政府于12月与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置于美国的“保护伞”之下,阻挠中国的统一。20世纪50年代中期,围绕台湾问题的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形势缓和,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高涨。国内正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美蒋在合作中也出现了矛盾。据此,我们党及时调整了对台政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中美大使级会谈,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从1955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年8月一直谈到1970年,历时15年,谈了136次。关于台湾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从台湾撤兵。二是向台湾当局提出和解放台湾的倡议。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方式与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1958年8月,为打击美国“划江而治”的阴谋,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猛烈炮火轰击金门。炮击金门有力地打击了美国政府策划“两个中国”,“划江而治”的图谋,加剧了美蒋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说明蒋介石在维护一个中国的立场上,同大陆有着某种“共同语言”。随后,两岸由过去的激烈军事对抗,转为以政治对抗为主、军事对抗为辅的对峙状态。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还在不同场合进一步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此后,我们党对解决台湾问题又提出了许多重要原则。经过各方面努力,对台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确立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57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逐步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标志着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1年9月,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了被称为“叶九条”的谈话,进一步阐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属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设立特别行政区”,指的就是实行“一国两制”,使“一国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1983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人学者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后来被称为“邓六条”。其要点是:第一,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应有一定的限度,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第四,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而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第五,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所谓“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不现实的;第六,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邓六条”使“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充实,更加具体化。1984年6月,邓小平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时明确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成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这一构想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为提出使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国际意义。在我们党和政府的推动下,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两岸关系有所松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台湾当局一方面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统一方针污蔑为“统战阴谋”,严禁台湾同胞讨论和平统一问题,并以“绝不接触、绝不谈判、绝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作为回应;另一方面,也相应采取了诸如停止对大陆炮击等缓和台海紧张局势的措施。从1986年底开始,台湾出现了声势浩大的要求返乡探亲的热潮。在各方的压力下,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第三,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他们可以充分行使选择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更加广泛、直接地参与管理国家大事。第四,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以和平的方武实现国家统一,就需要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因此要积极促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第五,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般意义上,一个国家只能有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社会制度存在。“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既不是传统的单一制,又不是通常的复合制,而是一种新型的国家结构组织形式,即不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是处理国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一国两制”构想将这一准则的精神应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党的一种创造性运用。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一国两制”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会造成的不良后果。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中国的主体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在小范围内的某些区域容许资本主义存在,局势可以长期稳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的长期稳定、繁荣和发展。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证实了这一构想的科学性,不仅为中国的和平统一开创了光明的前景,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的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是按照“一国两制”方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步骤,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问题。香港是被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问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不平等条约而强占的。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通过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葡北京条约》逐步强占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香港、澳门这两个地区采取了如下立场:香港、澳门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不承认外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于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将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予以解决;未解决之前暂时维持现状。1960年中央进一步将上述立场归结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工作方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我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从1982年9月到1984年9月,就解决香港问题进行了22轮艰苦的谈判。针对英国方面先后提出的所谓三个条约有效论、区别对待新界与港九地区、以主权换治权等,中国政府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坚持主权问题不容讨论、没有回旋余地,到1997年要收回香港,同时要确保回归前的平稳过渡。1984年9月,中英双方达成协议,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3个附件。同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领导人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敢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及3个附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点这里,看更多政治资料中公考研,让考研变得简单!查看更多考研政治辅导资料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本文标题:考研政治毛中特强化资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7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