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些问题:动机越强,效果越好?你的学习是处于外部动机还是内部动机?人有哪些心理需要?一,动机与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他为什么向前爬?一、学习动机的概念(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原因,是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二)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即推动学习的主观动力。(三)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二、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对于难度适中的学习课题,中等强度的动机为动机的最佳水平,学习效率最高。在动机强度低于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而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率不断下降。可见,高强度的学习动机与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会降低学习效率。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Low)三、学习动机的分类(一)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和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二)主导性学习动机与辅助性学习动机(三)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四、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一)学习需要及内驱力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作用,称为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或学习驱力。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中的基本构成成分。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三因素构成。(二)学习期待及诱因学习期待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意念。学习的诱因是指激起需要的条件或满足需要的对象。因此,学习动机结构中的学习期待成分,就其作用来说,可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些问题:你是否会成为这样一个家长?奖励有坏处吗?批评和表扬,哪个效果更好?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的基本观点人们是否对某种行为产生动机,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强化之间建立起来的联系。(一)强化及其类型强化强化:是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强化可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出现时所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负强化也叫消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消除或避免时所产生的行为增强的效果。動機的基本概念-續喜歡的東西不喜歡的東西給予拿掉獎勵(正增強)撤退懲罰獎勵(負增強)一,外部强化第二节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二)强化的依随性及普雷马克原理经典条件反射:S---R一,外部强化第二节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及有关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R---S(二)强化的依随性及普雷马克原理(二)强化的依随性与普雷马克原理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被称之为强化的依随性。普雷马克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运用强化手段注意:(1)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2)必须使学生在主观上认识到强化与他的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否则,强化不起作用。(3)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三)强化程序(四)外部强化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运用外部强化激发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慎重。对于学生本来有内在兴趣的学习活动,要避免由于外部奖赏而损害其内在动机;对于学生一开始就缺乏兴趣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外部强化去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学生最终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一)认知好奇心的概念认知好奇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认知好奇心被认为是内在动机的核心。二、认知好奇心(二)认知好奇心的类型与产生条件1.一般好奇心及其产生条件一般好奇心:是指人们在过分单调的环境中,由于缺少刺激,就会想办法寻求各方面的信息,但所追求的信息并没有明确固定的方向,仅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满足。信息量的大小是引起一般好奇心的重要条件。贝克斯顿(Boxton)在美国麦吉利大学所做的感觉剥夺研究,募集了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参加实验的人。志愿者每天躺在床上睡觉,并有每天20美元的酬劳。他们可以自己决定何时退出实验。感觉剥夺实验观察窗空气调节装置扬声器记录生理数据的导线护目镜耳机麦克风手铐感觉剥夺实验实验结果大多数被试在实验开始后24—36小时内要求退出,没有人坚持72小时以上。实验过程睡觉厌倦、不安制造刺激出现幻觉唱歌吹口哨自言自语?研究人员认为:维持大脑觉醒状态的中枢结构——网状结构需要得到外界的刺激以维持一个激活的状态。当外界接触被阻止时,大脑就即兴创作,自己产生刺激。感觉剥夺实验实验证明,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婴儿好奇心的表现形式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2.特殊好奇心及其产生条件特殊好奇心:是指人们对某些具体的、特殊的事物感兴趣,从而有选择地接受某方面的信息。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好奇心。认知上的矛盾是特殊好奇心产生的重要条件。二、认知好奇心三、成就动机理论(一)什么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所引起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追求成功的动机与回避失败的动机。二、成就动机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成就动机是高级的社会心理动机,它像一台强大的发动机,激励着人们努力向上,不断获得成就社会成员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速度,成就动机高的社会,往往比成就动机低的社会具有更高的生产力阿特金森认为,与成就动机有关的目标倾向(Ts)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关系式表达为:Ts=Ms×Ps×IsMs:追求成功的相对稳定或持久的特质,即成功动机Ps:成功的可能性,指对认知目标的期望或对达到目标的工具行为的预期Is:成功的诱因值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动机强度=F(动机水平×期望×诱因)一个人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倾向某人对某一任务是否成功完成的主观概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如何面对成功机率大约50%的任务?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回避失败的动机两种心理倾向的相对强度在每个人身上是不同的,有的人力求成功,有的人尽量避免失败(三)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1)在学习任务的选择上,高成就动机的学生积极地向中等难度的课题或任务挑战,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可能选择不恰当的任务,并经常变动所选择的任务。(2)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坚持性上,高成就动机的学生在面临失败的情况下,有耐心、有毅力、能坚持;低成就动机的学生则会半途而废。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意义条件:(1)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创造一定条件放手让他们去独立完成,以激励他们强烈的成就感;(2)给学生的学习任务难度要适中;(3)对学生的进步要有明确的、及时的反馈。成就动机的测量主题统觉测验成就动机投射测验四、归因理论(一)归因及早期的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及其他社会事件的原因作出的解释或推论。1.海德的归因理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Heider的理论简化的Heider的归因模式图·2.凯利的归因理论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3.罗特的“控制的位置”理论罗特(Rotter,J.B.,1966)根据“控制的位置”(Locusofcontrol)把人划分成“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外控型的人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归因于他人的压力及运气等外部因素。(二)维纳的成就行为的归因理论维纳(1974)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维纳归因模式稳定性控制点内部外部稳定能力任务难度不稳定努力机遇维纳(1979)增设了一个“可控性”维度,将成败的原因又分为可控的原因和不可控的原因两类,从而形成三维归因模式。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三维度与六因素的结合。(四)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影响学生成就归因的因素(1)学生的归因风格影响成就归因(2)他人成败信息影响成就归因(3)教师行为影响成就归因A.教师对学生成败的情绪反应影响其成就归因B.教师对学生的帮助行为影响其成就归因C.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影响其成就归因2.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成就归因的措施(1)了解学生的归因风格(2)使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和言语评价(3)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和指导(4)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易程度(5)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6)消除对男女学生的偏见(7)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结果归因责任归因稳定性内在性可控性稳定不稳定内在外在可控不可控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四、习得性无力感与自我效能感(一)习得性无力感1.习得性无力感的概念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1.积极心态关于悲观心态的实验研究——习得性无助前期实验:先给狗电击,狗遭受电击时会产生恐惧反应。然后在电击同时伴随高频声音。实验结果:狗学到将声音与电击联系起来,听到声音就会出现遭受电击时的恐惧反应,建立声音与恐惧的条件反射。关于悲观心态的实验研究——习得性无助后期实验:在狗建立了条件反射后,将狗放入特殊的可以通电或产生高频声音的箱子。分别对实验狗和对照狗给予声音或电击,看实验狗是否对声音产生恐惧和逃跑反应。没通电的箱子通电的箱子隔墙实验结果:对照组的狗遭受电击时,立即产生恐惧和逃跑反应。听到声音时,没有恐惧和逃跑反应。实验组的狗遭受电击时,不逃跑,只是躺在原地哀号。听到声音时,不逃跑,只是躺在原地哀号。为什么会是这样?关于悲观心态的实验研究——习得性无助人们开始不理解实验组的狗在遭受电击时不逃跑现象,只认为这是阻碍实验的不正常现象。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指出这些现象后深层的原因。在实验早期,由于实验狗在遭受电击时,不论怎样挣扎反应,都无法逃脱或使电击停止,因此,狗意识到无论它做什么都没有用,也就不再做什么,学会了无助。关于悲观心态的实验研究——习得性无助那么人呢?实验发现的动物无助模式适用于人类吗?能否利用这个模式预测人类的悲观行为?能否利用这个模式预防和改变人类的悲观行为?关于悲观心态的实验研究——习得性无助第一组实验对照组,接受噪音刺激。但可以通过操作开关,控制噪音。第二组实验控制组,接受噪音刺激。可以操作开关,但没有用,无法控制噪音。第三组空白对照组。实验设计将研究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三组关于悲观心态的实验研究——习得性无助实验结果:第一组学会控制噪音,在新环境会同样反应。第二组三分之二的人学会无助行为,在新环境不去控制噪音,忍受刺激。第三组多数人在新环境作出反应,尝试控制噪音;十分之一的人不去控制噪音,忍受刺激。关于悲观心态的实验研究——习得性无助结论:习得性无助模式适用于人类。1.当遭遇挫折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乐观与悲观。2.乐观的人在遇到“厄运”时,认为是暂时的,与多种因素有关。他相信自己,相信事情会发生变化,他不会轻易放弃和被击败。3.悲观的人认为所发生的事全是他的错,会持续很久,会毁了他。他感到无助,很容易放弃和被击败。习得性无助模式的意义1.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实验:人对房间噪音的控制A组:进入噪音房间:可用仪表控制噪音B组:进入噪音房间:无法用仪表控制噪音C组:进入无噪音房间,A组:进入噪音房间:可用手放在一个梭子盒子移动来控制噪音,大家采取行动控制噪音B组:进入噪音房间:条件同上;不行动C组:进入噪音房间
本文标题:学习动机及其激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7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