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7年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1
掌握内容经济史学习主要方面:经济领域: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近现代:资经济、社经济经济政策:古代: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近现代:资: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国家干预社:苏:战共—新经济—斯模式—社会主义改革中:恢复—三大改造—三面红旗—改革开放—社市场经济掌握层次经济发展原因经济发展表现经济发展影响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构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其发展的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阻碍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一、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生产工具(农具)的演变:1、原始农业:2、传统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①初级阶段(商周时期):②成熟阶段(春秋战国---明清):铜、石并用。铁犁牛耕(主要方式)①从材质方面:②从制造工艺方面:③从牵引动力方面:石、骨、木器等→青铜、铁等。打制→磨制→冶炼、铸造。人力→畜力→自然力牵引。考点1:古代农业:个体劳动铁犁牛耕风力水车玉米、甘薯,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一年二熟、一年三熟明清高转筒车(占城稻)宋筒车水稻育秧移栽技术曲辕犁、出现犁评隋唐翻车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魏晋南北朝漕渠、白渠、龙首渠代田法、一年一熟耦犁、出现犁壁、耧车两汉都江堰、郑国渠垄作法铁农具、牛耕春秋战国集体劳动、石器锄耕、耜耕排水、除草、培土、沤肥、治虫等耒耜、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商周传统农业集体劳动、刀耕火种水稻、粟刀耕火种石斧、石刀原始农业耕作方式水利灌溉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发展阶段粟、稻、黍、稷、麦、桑、麻等1、时间:2、条件: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破产: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3、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一户)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精耕细作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铁犁牛耕出现和普及;2)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4、弱点:脆弱性1)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与合作3)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社会心理状态4)脆弱性天灾人祸容易破坏生产(1)地位: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皇室经济、地主庄园经济、租佃经济)(2)保证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3)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4)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与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和近代中国落后原因之一。5、作用和影响(名师P87深化拓展)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商周)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土地公有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屯田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消费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井田制:(1)发展历程:始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2)实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3)主要内容(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①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私田大量出现②直接原因:春秋时各国的税制改革B鲁国“初税亩”A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实际上承认了私田合法化,促进土地制度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战国时,各诸侯国通过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商鞅变法)C.表现:①大量公田被抛荒②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③贵族间争夺土地的现象频繁发生A.时间:瓦解——春秋时期废除——战国B.原因:③其他原因:由于战乱劳动力减少(4)瓦解2、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⑴多种形式的土地所有制土地国有制形式:(屯田、均田制)土地私有制形式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最主要形式)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⑵土地兼并问题①盛行及无法解决的原因: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根本原因)同时并存此消彼长土地买卖的合法化;②表现东汉--唐朝:田庄经济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更为激烈明清: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A自耕农大量破产,国家赋税收入减少;B地方豪强势力壮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政局动荡危及王朝统治;C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租佃制: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时比较普遍,宋代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演变:成于东汉,兴于唐唐:田庄种类多,规模大,土地来源广③危害田庄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的性质,多聚族而居,而且拥有私人武装④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A北魏的均田令(485)B隋唐的均田制C明朝鱼鳞图册均田制发展:①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②隋唐内容稍作调整前提:政府掌握大量土地目的:保证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评价:积极:1.抑制了土地兼并;2.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3.提高了农民的上产积极性局限:1.土地不均依然存在;2.人地矛盾;3.政府剥削、掠夺劳动力;4.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四、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产业结构:2、耕作方式:3、耕作技术:4、经营方式:5、土地制度:6、历史地位: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基本模式。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支配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五)影响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与经验积累、农业劳动力的迁移、水利兴修等。2、政治因素:统治者的土地政策、赋税制度、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统治经济的重视度、以及中国重农思想与政策等。★影响中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及规律性认识:3、其他因素:国内外民族间经济联系、前代基础、自然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因素。影响因素:认识: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五、影响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1、有利:2、不利: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兴建②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和自主权,具有生产积极性。③政府的重农、扶植政策。④规模小,有利农民提高耕作技术,提高产量①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抗天灾人祸能力低。②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固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与多重盘剥(名师P87)六、古代社会赋税制度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征税承认土地私有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无论公田私田皆按亩纳税承认土地私有编户制度两汉交纳田租、人口税、更赋、兵役与徭役我国较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租调制北魏受田农民需交纳租粟、调(户税)帛或麻,丁男还要服兵役和徭役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经济的恢复租庸调制隋唐受田农民除交纳租调外,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两税法唐朝每户按资产纳户税,按田亩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改变自战国以事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北宋中期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交免役钱;重新量土地,按亩纳税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一条鞭法明中期田赋、徭役、杂役“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摊丁入亩清朝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促进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总结:1、特征分类(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1)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2)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3)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4)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演变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2)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3)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1.标准:2.3.地租形式:4.征税时间:5.征收种类:人丁为主土地为主实物为主货币为主不定时定时繁杂简单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必须服徭役、兵役可以代役我国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维护统治,必须调整生产关系农民的反抗斗争土地兼并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中央集权削弱;也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1.表现:关中、中原地区(黄河流域)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2.原因: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①北方战乱较多,中原人口南迁,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完整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提高手工业和商业(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3.过程北方:“戎事方殷”,战争频繁南方:无论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加速发展江南4.影响(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三农”问题2011年9月23~25日,“建党90周年巨献·2011中国品牌总评榜颁奖盛典暨2011中国农业品牌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盛大召开。此次活动以“把脉农经产业发展现状·打造农业产业化品牌”为主题,旨在讨论“十二五”规划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升级与转型等内容。“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体现在连续8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以此热点隐性介入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内容。追踪社会热点,隐性介入考点思考讨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有何启发?农业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劳动•破解农民增收难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消除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隐患,确保中国人的生存问题,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经济要与保护环境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本文标题:2017年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86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