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山神歌探微
龙源期刊网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山神歌探微作者:赵镇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7年第02期[摘要]巴岳山脉绵延百里,横跨永川、铜梁、大足三地边界,山脉东南面隶属永川、铜梁,称东山,西北面归大足管辖,称西山。神歌就植根于西山的群山之中,故称西山神歌。[关键词]时政神歌;生活神歌;神话神歌过去,逶迤连绵的西山腹地山高路陡,人烟稀少,交通极为不便。但这里却是林木茂密,资源丰富。山峦之中小煤窑,土纸厂,土碗陶罐作坊星罗棋布。在这深山里从事个体劳作的工匠们,每天重复着艰辛的劳作,过着枯燥而单调的生活,很少与外界交流。他们向往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爱情,于是,在劳作之中或劳作之余,便用歌唱来解除疲劳,提起精神,用歌唱来发泄内心的郁闷和怨恨。歌唱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久之,这种歌唱形式被固定传承下来,便是西山神歌。西山神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抨击时政的时政神歌,有谈情说爱的爱情神歌,有生产、生活的生活神歌,有历史传说的传说神歌,有教育儿女的训诫神歌等。在演唱形式上,有高腔、平腔、吟唱、对歌、盘歌几种。无论那种唱法,多是即兴创作,自编自唱。歌词语言朴实、诙谐、风趣,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使人闻过不忘。经过人们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其中还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经典神歌。一、时政神歌时政神歌是人们褒贬时事政治的歌谣,采用了及其夸张的语言来抨击各个历史时期中的时弊,由此表现了人民大众为理想而抗争的大无畏精神。旧时,税收种类多如牛毛,其中一种以厘(单位名,市制旧币一元的千分之一)计算的税收叫厘金税,多是由挑夫力脚交纳,厘金税的税收机关叫厘金局。人们对此极其不满,愤怒之下砸了厘金局:不说古来专说今,专说高庙(地名)打厘金。挑夫力脚齐动手,打得衙差满地滚。有的打断连二杆,有的打脱脚后跟。有的脑壳打起包,有的打断背梁筋。大门窗子都打烂,桌子板凳掀翻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全国掀起大办钢铁的热潮,西山一代高炉林立,炉火熊熊,有一首西山神歌道出了大办钢铁的实质:松树开花嫩洋洋,全民大办钢铁厂。山上山下树砍尽,箱子柜子都砸光。铁锅鼎锅遭了殃,打烂塞进高炉膛。炼出一坨鬼脑壳,送去公社得表扬。爱情神歌反映了西山人民追求爱情幸福的真实写照,同时表现出他们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奴家今年一十七,再等四年二十一。东家做媒爹不肯,西家做媒妈不依。奴在房中好呕气,借龙源期刊网口要去走亲戚。左手提壶玉兰酒,右手提个肥母鸡。奴家来到竹林地,冤家小伙在等起。奴见冤家心头喜,冤家见奴笑嘻嘻。问他冤家笑啥子,他说奴家是他妻。奴家骂他厚脸皮,他笑扯笑扯拉着奴的衣。这是山里舀纸匠或车碗匠们在作坊之中为了消除疲劳,提起精神时唱的一首平腔神歌,歌中记叙了一个大姑娘借口走亲戚,去和情郎相会的故事。二、生活神歌生活神歌反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唱出了穷人苦、寡妇难、小丈夫、童养媳等方面的内容:太阳落坡天黑了,奴家想起好心焦。别人的丈夫长大了,奴家丈夫才高高点。吃饭他把锅粑要,搭起板凳没有灶头高。清早起床要奴抱,夜晚洗脚要奴教。没到天黑就睏倒,奴家灯下把花挑。挑花挑迄金鸡叫,奴家周身血脉潮。摸他一把不懂窍,掐他一爪伸懒腰。一甑子干饭你不舀,前世害了你妈的瞌睡痨。守着丈夫活守寡,奴这辈子咋开交。等他长大奴已老,奴家变成了老瓢瓢。这首神歌在大足民间流传了很多种版本,时至今日,偶尔还能听到有人唱上一两句。神歌以诙谐的语言唱出了青年女子守着小丈夫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是对封建婚姻的控诉。“麻柳开花吊吊长,我家有个单身娘。遇到大事无人顶,小事来了没商量。早晨起床一个人,夜晚一人好凄凉。点灯起,照起亮,眼泪汪汪湿衣裳。”旧时,女人死了丈夫是不能改嫁的,神歌借儿子之口,道出了寡妇生活的孤苦与无助。三、历史传说神歌历史传说神歌既是历史又是传说,是那些时间久远,又深受人们崇敬的人物,事件,人们根据记忆或言传而编纂的歌谣:说一层来道一层,听我说个新古人。自幼生在龙水镇,讳名就叫余栋臣。营盘扎在龙水镇,聚集挑夫八百人。六月十九灵官会,这天教堂打得成。打了教堂不上算,荣昌又捉东洋人。嚇坏布政王大人,又赔银子又派兵。洋枪洋炮安起整,才把栋臣促回营。栋臣押在成都府,砍头就在永川城。栋臣女儿收尸骨,碾盘沟里添新坟。西山神歌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民间传说故事和戏文演变而来,如《孟姜女哭长城》《薛仁贵与王宝钏》《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四、训诫神歌训诫神歌大多是母亲教育未出嫁的女儿的歌谣。当男人们都外出了,在家的妇女一边干家务或做针线,一边轻声地吟唱,这种演唱形式又叫奴家神歌:正月杨柳叶叶青,娘教女儿记在心。时常要把脸洗净,头发乱了梳光生。身上衣裳要洁净,烂了巴巴补周正。罗裙带儿要拴紧,莫要吊起像纱灯。箍袜带儿要箍稳,莫要袜子梭脚跟。二月杨柳叶叶长,女儿听娘慢慢讲。烧茶煮饭要快当,锅里菜少多掺汤。水盐菜洗净竿竿晾,切细切细用坛装。大头菜切起像龙源期刊网挂面,丝丝不过两寸长。红豆腐抓在碗面上,又抓豆鼓又撕姜。宾客上桌就夸奖,丈夫面上也争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一条条平整的盘山公路从山下通到山上,山区人民爬坡上坎的时代已成过去。西山腹地的小煤窑土纸厂,土碗陶罐作坊早已关闭,再也没有下苦力的工匠了。西山神歌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渐渐淡忘,只有那些高龄老人们,偶尔唱一段西山神歌,回忆那曾经在西山上劳作的艰苦岁月。参考文献:[1]李薇娜.大足石刻旅游商品开发对策探析[J].科技资讯2008(08).[2]李镇.大足旅游商品开发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6(02).[3]田耕.巴蜀巫傩文化与文学[J].社会科学研究.1993.作者简介:赵镇,男,聊城大学音乐学院2016级音乐专业研究生。
本文标题: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山神歌探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91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