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的梦中城市德莱塞德莱塞*德莱塞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1871年,父亲是贫苦的德国移民,一家人为了维持生计,工作都非常辛苦。*受资助得以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学习,毕业后从事新闻记者的工作。从事新闻工作使德莱塞得以接触到社会的广阔面,目睹了“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杜甫语)的对比,感受到笑贫不笑娼的道德沦丧。德莱塞*但许多残酷、灰凉的真相报刊不允许刊发,故德莱塞在新闻记者的工作以外开始从事写作,尤其是小说创作,把他的见闻、认识写到一个又一个关于美国梦如何破灭的小说中。*德莱塞在文学方面多靠自学,读书面较广,但自言追慕巴尔扎克,他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简直跟巴尔扎克以及他笔下的人物一同吃饭、一同睡觉、一同做梦、一同呼吸,脑子里装的是他的想法,眼里看到的是他描绘的城市。”年轻的德莱塞早已下了决心,要用巴尔扎克式的方法来描写美国的生活。德莱塞*重要作品1900年《嘉莉妹妹》1911年《珍妮姑娘》1925年《美国的悲剧》德莱塞*德莱塞的作品出版常常并不顺利,也因对社会的严厉控诉而遭到一些人的责难,但也有评论家称赞他的小说的“真实、大胆、彻底”和道德感染力。*《美国的悲剧》出版后,德莱塞再无力作,主要致力于社会活动。其后,移居好莱坞,晚年经常出入礼拜堂,1945年却又加入了美国共产党,同年12月病逝。《我的梦中城市》•自读课文阅读提示:作者梦中的城市是怎样的?作者看到现实中的城市是怎样的?课文讲解•第一段“它是沉默的……又有公园、花卉、河流”。梦中城市:可惊可愕——大气魄、美丽、死寂“而过了二十年之后……从来不知道的。”现实的城市:和梦一般可惊可愕,还有梦中所无的——“具有角逐、梦想、热情、欢乐、恐怖、失望等等的哗鸣”。课文讲解•第二段以纽约为例,因其是大城市的典型也是极致,以它来谈城市的梦幻、美国梦,具有普遍意义。“它显示于迟钝和乖巧,强壮和薄弱,富有和贫穷,聪明和愚昧之间的那种十分鲜明而同时又无限广泛的对照。”铺展开纽约作为大城市所呈现的各种极端,这些极端并置于同一个城市,构成的对照是鲜明的。当作者接下来说“强壮的是这么这么的强壮,而薄弱的是那么那么的薄弱——又那么那么的多”的时候,说明作者不仅是在做一种客观的各种样态的陈列,而是认为这种两极分化是社会不正常的表现。课文讲解•第三、四段写城市中一个小小的缝衣妇。样貌:可怜的、失了神、打皱得很厉害住所:冷街、分租、角落、夹板房、三步的距离行为:用着一个放在柜子上的火酒炉子在做饭语言:“我宁可住在纽约这种夹板房里,不情愿住乡下那种十五间房的屋子”课文讲解•第三、四段当缝衣妇的眼睛中迸发出“光彩和活气”时,作者却仿佛只为她感到悲哀。因为,缝衣妇预言和她一样下等的人的好命运时,作者清楚的知道“城市的色彩、声音和光耀”并不属于缝衣妇,最多也就是“叫她见识见识”,而且这或许是唯一能够给她安慰的东西,所以作者会说这种见识“也就足够赔补她一切的不幸了。”课文讲解•第五、六段“而我自己也不曾感觉到过那种炫耀吗?”可见作者并非旁观者,他本人也置身于城市,也处于社会的中下层,与缝衣妇的命运、情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课文讲解•第五、六段作者看城市,首先看到的是城市景观,这里举百老汇路和五马路为例。写百老汇路一开头说它的夜晚是“始终如一的”,而写五马路时一开头说到“无论春夏秋冬,总是一般热闹”。这里有同一个意思:城市的景观可以说是永恒的,也可以说是单调的。课文讲解•第五、六段百老汇路:“一个五月或六月的月亮……散漫的材料。”这段中许多句子都不是主谓结构,也就是说只有许多形容词修饰的名词并列。这可以说是在模拟城市的景象——景观的并置,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写百老汇路重在其“夜的发亮”,这是城市带来的一种梦幻的感觉。以下写一种更大的幻觉——在五马路,四季的感受已不复感受得到,替代它的是商场营造的货品所代表的季节感。课文讲解•第五、六段第六段的人称从上段的“我”转换为“你”,实际上是把读者的立场和眼光吸纳进来,来感受、评价城市带来的梦幻。但“你”的眼光又是为作者所调节的,所以,在铺开“繁荣、独出而快乐”的图画后,作者马上指出这一画面是“划开了上层的住宅”才得出的。课文讲解•第五、六段“然而,你倘使知道那个俗艳的社会的矮丛……并没有一桩社会的事件是完美而沉默的了!”作者关注到乱莽和丛簇,他们是低矮的,是对自己的命运“徒然的”,而且是数量庞大的,不止上文提到的缝衣妇一个,下段即开始把目光由城市景观转向这一群体。课文讲解•第七段“我”(作者)的主体位置重又回来,关注城市中那些充满幻想的男孩子、女孩子,以及城市以外一心要进入城市的男男女女。对前者,作者指出,他们期待的是“财富、名誉、未来的位置、舒适”,然而他们“除开自己的青春和志向”之外什么也没有,城市给他们的除了幻觉也没有别的。课文讲解•第七段对后者,作者同样指出,他们希望有一天能留在城市不过是“在他们认为是奢侈的里面奢侈着”,也就是说,城市在他们看来确实有繁华、奢侈的一面,然而这繁华很难属于他们。这都是一种人们对于城市的沉迷。课文讲解•第八段由城市的景观及城市中、城市外的人们,作者也从惊奇于城市变为惊奇于人们对城市的沉迷。“强者和弱者……去求一啜这口毒酒”。同前文的两个极端的并置,这种两极分化是城市的问题所在,隐伏在城市的繁华背后。课文讲解•第八段当这样多的人为了城市所给予种种梦幻而甘愿付出任何代价,在作者看来无异于品啜毒酒,因为城市的繁华是有些人永远得不到的,而有些人即使得到也付出了诸如道德沦丧这样的代价。作者在最后发出了深深的叹息和感慨,价值判断不言自明。思考讨论•你对你所生活的城市有哪些认识?对它以外的地方有多少了解?•你如何评价大城市的现状和生活方式?END《珍妮姑娘》*德裔贫民格哈特的大女儿珍妮为人帮佣,与参议员布兰德相爱。不久,布兰德不期病故,留下一遗腹女。之后富家子莱斯特爱上珍妮并与之同居,但在婚事上一直下不了决心,其后得知珍妮身世后更是未能迈过这道坎,并在家族的压力下与珍妮分手,重归上流社会。两情缱绻而劳燕分飞,善良的珍妮未能为上流社会接纳,抑郁终生。*《珍妮姑娘》是以德莱塞一个姐姐为原型撰写的,从珍妮姑娘的身上不难看到德莱塞姐姐凄凉一生的影子。返回《嘉莉妹妹》*嘉莉是个俊俏的农村姑娘,她羡慕大都市的物质生活来到了芝加哥谋生。严酷的现实破碎了她的美梦,迎接她的是失业和疾病。在走投无路时,她做了推销员的情妇,后来由于更大的欲望又做了酒店经理的情妇。后在纽约由于偶然的机会她成了走红一时的演员,挤入了上流社会,实现了她的幻想。然而,所谓的“上流社会生活”又给她带来了什么呢?她感到空虚,找不到真正生活的意义,在寂寞和凄凉中,她坐在摇椅里梦想着那终不可得的幸福。返回《美国的悲剧》*穷牧师的儿子克莱德在富商伯父的帮助下进入某工厂充当工头助手,随后陷入与穷女工罗伯达、阔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恋情。为了高攀桑德拉,克莱德甘愿违悖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牺牲罗伯达,于是,他就通过翻船阴谋干掉了这个被他诱奸而怀孕的年轻的女工。事后,克莱德却落荒出逃,终被处以电刑。*这部小说来源于真实案例,德莱塞借用这个故事框架展开了社会的大背景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指出这种悲剧是“美国梦”的悲剧。返回
本文标题:我的梦中城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49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