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心理学课程第一至四节
心理学主讲教师:李郁清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心理过程第三章心理状态第四章个性心理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一、人的心理现象(一)个体心理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个体心理包括: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2、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状况和相对稳定的性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意识是一种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能清楚觉知的状态。包括觉醒、注意、应激等不同的水平。无意识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能清楚觉知,通常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状态。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个体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状态意识:注意无意识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个性心理特质:能力、气质、性格(二)社会心理人是社会的动物,总会与其他社会成员形成种种社会关系,接受相互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现象包括:个体社会心理:如从众、社会促进等。群体社会心理:如人际关系、凝聚力、群体氛围等。大众社会心理:如时尚、流行、舆论、风俗等。二、人的行为(一)行为的概念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它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1、情境情境:围绕人的各种刺激的总和。刺激:引发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的各种事物。可分为:外部刺激:物理刺激、社会刺激内部刺激:生理刺激、心理刺激2、反应的形式生理变化躯体运动言语活动(二)心理与行为的关系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什么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人的行为与心理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较普遍的对应关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或客观的物质指标;心理是支配、调控行为的内在精神活动或观念形式。心理学研究的模式心理学研究行为心理推论心理活动规律概括、总结指导调控第二节心理的本质关于心理本质的哲学探讨唯心主义心理观:“天下无心外之物”([明]王守仁)唯物主义心理观:强调物质第一性庸俗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分泌物辨证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的器官脑是心理器官的科学证据动物演化个体发展医学临床案例(二)心理的产生方式是脑的反射1、什么是反射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心理产生的基本方式。2、反射弧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弧的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反射的环节: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效应器的活动会重新成为刺激引起反应,称为反射的反馈。反馈的存在说明反射不是单向的一次性的活动。感受器传入NN中枢传出N效应器反馈4、反射的种类(1)无条件反射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其反射弧是固定的神经联系。(2)条件反射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反射弧是暂时神经联系。心理视窗-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的研究心理视窗-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研究5、两种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什么是反映反映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所固有的属性。反映的不同形式无生命物质:物理的、化学的反映生命物质:生物性反映(感应性)多细胞动物:心理反映人类:意识(人的心理)(二)人的心理反映的特点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的内容是源于客观现实的。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非物质性)头脑中的映象与客观事物非常相似,但本质不同。被反映者是以物质的方式客观存在的,映象是以观念的状态存在于头脑中的。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心理活动是主体的人的精神活动,带有主体个人的特点。个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以主观世界为中介折射的。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1)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2)心理产生后对客观现实又有能动的反作用。人反映客观现实是有目的的、有选择性的。人反映客观事物时要求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满足于现象,这种对本质、规律的追求反映了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心理调节着人的目的性实践活动。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缺乏了人类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生活对人心理的影响,人的心理将异常。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特征是不同的。人们的社会分工也制约着不同职业活动的人的心理发展水平,甚至形成独特的社会心理。一定的文化塑造了置身于这种文化中的群体、个体的心理。每个个体都是这种文化的复制品。第三节心理的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指人的一生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在教育领域,心理发展主要指人的心理的积极的有序的发展变化,是个体心理的连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婴儿期(0~1岁)幼儿期(1~6岁)童年期(6~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初期(15~18岁)2、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三)心理年龄特征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注意:1、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因此不存在一个古今中外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永久性的年龄特征。2、年龄特征是指在每一个年龄阶段中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3、年龄特征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趋势。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及其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因素:遗传、生理成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遗传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的物质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可能性。2、生理成熟的作用成熟是一种先天决定的,相对独立于环境的机体成长或身体变化顺序。生理成熟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次序和规律。3、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生活和教育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总结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则是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决定因素。遗传和环境、成熟于学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心理机能方面是不同的。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共同作用三、心理发展的动力社会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个体原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第四节心理学与教育一、心理与教育的辨证关系(一)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二)教育促进心理的发展(三)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二、心理学的教育作用(一)测量与描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发展水平(二)解释与说明教育情境中的心理现象与问题(三)预测与控制教育主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三、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分支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学科教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第二章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泛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历程。心理过程之内涵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第一节认识过程一、感知(一)感知的概念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感觉就是信息向人脑的传递或人脑接受信息的过程。感知的定义2、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这是什么?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感觉的产生不依赖经验,而经验在知觉产生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联系感觉与知觉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感觉产生后会迅速升华为知觉,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2、感知的作用感知是人认知世界的开端,是一切比较复杂高级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感知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3、感知的种类(1)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温度觉、触压觉、痛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2)知觉的种类按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分视知觉听知觉……(2)知觉的种类按知觉对象分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2)知觉的种类按知觉是否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分正常的知觉错觉知觉的种类(3)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二)感知的规律1、感觉的规律(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韦伯定律IIK△Ι刺激强度的增加量Ι原初刺激强度k常数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中等强度范围)感觉系统韦伯分数(△I/I)视觉1/60动觉1/50痛觉1/30听觉1/10压觉1/7嗅觉1/4味觉1/3(2)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常见的感觉适应现象视觉适应暗适应明适应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温度觉与触压觉的适应(3)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对比。感觉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先后对比(继时对比)同时对比(4)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器官收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的相互作用。(5)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2、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选择性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它们从知觉背景中区分出来,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反映,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条件客观条件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对象与背景的相对活动关系对象的特征主观因素个人的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2)知觉的整体性你看到了什么?我们将由不同部分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者在刺激不完整的情况下产生对事物完整的认识,知觉的这种特性叫作知觉的整体性。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经验刺激物的特点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良好轮廓(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事物时,人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种特性叫作知觉的理解性。撒旦的脸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知识经验的影响言语指导的影响实践活动任务的影响(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了的时候,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大小恒
本文标题:心理学课程第一至四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0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