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1959年资料4-针灸的补泻问题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针灸的补泻问题徐立孙关于针灸的补泻问题,目前意见尚未趋于一致,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仅就本人多年来的临床经验,结合近代学说,以内经及甲乙经为印证,分论如次,希针灸界同道们予以指正。一基本理论针灸的补泻手法,重在得气。甲乙经上说:“灸刺之道,气穴为宝。”所以孔穴又叫做“气穴”。“气”和“血”是分不开的,“气在血先,气行则血行”,是中医谈气血的基本论点。气可以解释为人体的机能活动力,而物质基础则在于血液中的营养分。从针灸的刺激作用来说,是由外向内的一种反射作用,所以“气”是离不开神经系统作用也是必然的。黄学龙同志有此说,可以作为参考。关于得气的问题,在拙著“经络的探讨”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兹不赘。为了说明针灸的补泻原理,兹就补泻与气候的关系,邪气和正气、补泻的意义、针刺作用等四个方面,分别讨论如次:1.补泻与气侯的关系中医首重气候与疾病的关系,所以前贤有“不知天时不可与言医”的说法。在中医学中从预防到治疗,均是以保持人体与生活环境的平衡为关键问题。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内外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治疗原则首先是调节人体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得其平。所以针灸补泻的运用应注意到气候的情况,才能增强治疗效果。素问八正神明篇上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易泻,气易行。天寒日暮,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说明天和日暖之时,针灸的效果比较良好。在临床上确有这些事实,如慢性风湿性疾患,在晴天时针灸的反应较强,效果比较大。所以在天气急剧变化时,对针灸治疗是不大相宜的。在习俗中认为大暑中治风湿病效果最大,也是从实践经验得来。八正神明篇中还有“月生无泻,月满无补”之说,也有相当的理由,因为海洋潮汐的涨落和月球的盈亏有关,和气候有或多或少的关系,也是必然的。此外如“春夏浅刺,秋冬深刺”等皆有一定程度的理由。春夏属阳,气候和暖,人体气血易于流行,所以虽刺得浅一些照样可以有好的反应。秋冬反是。又如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皆说明人体气血流行和四时相应。甚至一日之内气候也有变化,金匮真言论上提到一日之中的阴阳变化,和一年中的阴阳变化相仿,所以“子午流注”有日上取时之法和脏腑经络相配合以行补泻,可以说明古人在治疗上很重视大自然气候的变化。这些学说皆是从整体观念出发,符合于巴甫洛夫“有机体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基本论点。2.邪气和正气四时气候按节序变化,无过不及,是为“正气”。养生和防治,要注意:“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另外,尚有四时不正之气,即六气有过和不及:则变为六淫而成为致病之因,例如所谓要“避之有时”的“虚邪贼风”等,就是天地间之“邪气”。就人体来说“气”是机能活动力,如能调协平衡,则脏腑安和,四肢畅适,就是内经中所说的“平人”。这种维持平衡的能力,就是人体的“正气”。如外因的虚邪贼风,内因的饮食劳倦和情欲等均可使人发病,就是所谓“病邪”。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薄弱,则病邪乘虚而入,如机能过度亢进,则表现各种不正常的兴奋现象;如机能衰退,则表现各种不正常的抑制状态。不正常的兴奋属于有余,衰退属于不足。有余属实,不足属虚。人体和疾病作斗争,所表现的各种症状,如发高热及各种炎症疼痛等等,皆属实症;或因病势进展而表现各科衰竭现象以及贫血羸瘦等等,皆属虚症。实者宜泻而虚者宜补。补泻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增加人体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使其战胜疾病而归于平复。在施术时亦须辨其气之虚实邪正。如下针之后,反应特别强烈,转针也很困难,即属于不正常的亢进而是邪气。甲乙经上说:“邪气之来也紧而疾。”在肌肉扭伤的初期常有这种现象。如虽有病不甚,针刺之后反应得心应手,说明正气仍属充足,所谓“正气之来也徐而和”,则病易愈。如下针之后反应微弱而不易得气,说明属于正气不足的虚症。所以用针用灸,皆宜视其虚实邪正,而作适当的措施,以平衡为度。甲乙经上说:“凡刺之道,气和而止。”“和”就是达到平衡的状态。3.补泻的意义“随而济之谓之补,迎而夺之谓之泻”,是补泻的基本意义,“迎、随”的意义和“逆、从”相通。如机能衰退,正气不足,用补法以推动正气,而增强抗病的能力,就是“随而济之”。如因病邪的侵犯而生理机能形成不正常的兴奋状态,则应用泻法迎头痛击,就是“迎而夺之”。补泻是相对的,也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方向问题。甲乙经上有两句名言:“刺实者,刺其来,刺虚者,刺其去”。即是此意。补泻和阴阳学说是分不开的,兴奋亢进为阳性,抑制衰退为阴性。“有余者泻之”,即是过度兴奋者加以必要的抑制:“不足者补之”,即是过度衰退而呈抑制状态者加以适当的兴奋。补和泻尚有其本身的意义,所以也可以说:用泻的方法而达到抑制的效果,或用补的方法而达到兴奋的目的。皆是调和阴阳达于平衡而已。巴甫洛夫学说,在针灸方面有许多的地方是可以引用,以丰富针灸学的内容,但不能机械地结合。尤其是补泻方法完全根据阴阳平衡的基本原则,主要以调节损益为主,是两个方向的问题。其次就补泻手法中的进退提插等来说。插则为补,提则为泻,进则为补,退则为泻。“插”就是插进,能促进正气的流行;“提”就是以用力提出,也就是夺取的意思,“退”就是夺取的一种手段,也含有消退的意思。总的说来,进退是两个方向,提插也是两个方向。甚至在转针时,以“左”和“右”来说明,也是两个方向的问题。补泻方法所包者广,但可以包括于两个不同的方向来说明。4.刺激作用的说明生物的所以能生存,就是能适应环境。一切生物有机体的各种器官和构造,皆是适应环境而生成的,也就是生物有机体受了外围的各种刺激因素而相应生成的。每一种生物需要他的一定范围以内的生活条件,生活条件如有变化,生物能随变化而适应,则可继续生存下去,不然就会发生疾病或趋于死亡。所以一切疾病的发生与传变就离不了内外的各种刺激因素,相应的一切治病方法也就离不开各种的刺激方法。针灸治病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来调整生理机能,或改变内部的环境而达于治愈。由于一切生理作用皆离不开大脑皮层的统一领导,而神经系统的基本作用不外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而得其平,则百体和谐,诸病不生。反之,不得其平,则发生形形式式的各种疾病。所以治疗原则离不了调整兴奋与抑制使归于平。补属于兴奋而泻属于抑制,而一切补泻方法、均离不了刺激的轻重强弱、时间的长短,以及刺激的方式,同时更应适合病情以及每一病员身体健康的程度等等,而作适当的补泻措施。但是,同样一种刺激对某种生物是适合的,对另一种生物就不一定适合。同样一种刺激,在一定程度之内对某一生物是有利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不够程度就成为致病因素。目非光不能视,光线太强或太弱皆足以伤目。具体到针灸治疗也是如此,同一强度的刺的刺激,对甲病员是良性的,对患同样疾病的乙病员就可能变为恶性刺激。所以运用针灸治病不能拘执。二补泻方法上面提到补泻方法离不了刺激作用,强刺激是抑制,弱刺激是兴奋。照皇甫中安的说法,泻法宜速刺,即是重而比较强烈的刺激,属于抑制;补法宜缓刺,即用比较轻而弱的刺激,属于兴奋。他所著的甲乙经上说得很明了,其总的原则是“泻必用方,疾入徐出”和补必用圆,微旋而徐推之”,“方”和“圆”是他形容刺激轻重的方式。“方”可以解释为重而强烈的手法,同时须要疾入。“圆”可以解释为比较柔和的手法,而且须要徐推。意义非常明显。当然,补泻的方法不仅是刺激的强度,还有各种刺激的手法和刺激所经过的时间长短等问题,都是很重要的。关于留针问题,在临床经验上,留针多用于平补平泻的慢性病中,而在起强抑制作用的大泻法时不一定须要留针,所谓“得气即泻不用留”是也。兹就有关补泻运用方面分别举例说明如下:1.一般的说,正气不足的病人、不耐强烈的刺激,宜用比较和缓的刺激手法,同时适当的留针,更可增强兴奋的作用,而不会转入抑制。2.强烈而短促的刺激手法,可以应用于急性疾患的初期,以增强病人和疾病作斗争的能力。颜面神经麻痺初期亦可适用此法,如失治而转入慢性,则效果不大。3.抑制必须用重而强烈的刺激,如神经病等必须久留针以增强其抑制作用。但大泻法有时不一定要留针,如委中出血,用摇针法很快的可以达到抑制的目的。又如肌肉挫伤性疼痛,下针以后感到针下十分紧张,即可马上出针而疼痛立即减轻,即“得气即泻不用留”的宝贵经验。4.无论抑制或兴奋手法均宜灵活运用不可拘执。如神经衰弱多因用脑过度,内抑制作用大为减退,而表现虚性兴奋,以致头昏、失眠、眼花、心悸。治疗时主要采用抑制疗法。但这种患者大都神经过敏,不耐强烈的刺激,则亦宜用比较轻的刺激而适当的留针,同样达到抑制作用,效果良好。再就神经类型来说,凡弱型者(即抑制型)不耐强烈的刺激,皆宜灵活运用,附带的提及。5.关于平补平泻的问题,叫做“不实不虚、以经取之”。对各种慢性疾患,主要是用中等强度的刺激而久留针,使之自为补泻,自为调整,而达到治愈。由上所论,针灸手法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刺激强度和时间问题。这两方面解决了,则其余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其他如“插则为补,提则为泻”,和“三进一退由浅入深为补,三退一进先深后浅为泻”,是说明以进为补,以退为泻,皆是两个不同的方向问题。“呼纳针而吸出针,吸纳针而呼出针”,仅是说明补泻方法和病员的呼吸有相通之理,不可拘泥,而应在不知不觉中结合病人的呼吸情况,适当的作为一种辅佐。但也说明了补泻是两个不同方向的方法。三小结从上所论:基本理论也好,针灸手法也好,皆是两个方向的问题。中医的理论体系,以阴阳学说为总纲,它代表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兴奋为阳性刺激,抑制为阴性刺激。阳主进,阴主退,所以进则为辅,退则为泻,以及迎随补泻,呼吸出入等等,无一不是相对的方向问题。疾病之发生皆由于生理机转受内因及外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发生不正常的亢进或机能衰退,而不得其平。所以治疗原则是调协阴阳,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复归于平而已。(本文发表在1959年4期第65页上)
本文标题:1959年资料4-针灸的补泻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09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