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世界电影流派世界三次电影运动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布莱顿学派•20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普华斯《义犬救主记》。二、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指从1917-1928年期间,欧洲出现的众多的电影流派和学派,这些学派和流派最终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运动,即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和德国•先锋派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叙说故事,是纯视觉影片。这种影片一般由创作者独立拍摄,大多为短片。其目的是对电影的美学形态和表现功能进行各具风格的实验和探索(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印象主义电影。以立体派画家F.莱谢尔和R.克莱尔等人的电影实验作品为代表,他们当时也把运动视为电影的本性,但与德国“先锋派”影片不同之处是,他们并不把手绘的图形的变化作为表现内容,而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景像结合起来表现。这些影片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主题。印象主义流派印象派电影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路易.德吕克、杜拉克、阿佩尔·冈斯、爱普斯坦作品:德吕克:《流浪女》;杜拉克:《西班牙的节目》冈斯:车轮。理论有“上镜头性”立体主义流派费尔南·莱谢尔《机器的舞蹈》强调图形形状的匹配和节奏性剪辑。抽像主义流派抽象电影有两大类:一类以摄影影像为基础来构成抽象图形,另一类是绘制的抽象影片,亨利.希美特《纯电影的5分钟》纯电影流派讲究画面效果,突出造型美,通过快速组接独立的画面,表现富有节奏的运动。追求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二阶段:以年轻的女电影工作者G.杜拉克、原籍西班牙的L.布努艾尔、舞台剧编剧和青年诗人A.阿尔托等人的实验性影片为代表。他们的影片受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表现人的潜意识,包括梦境、幻觉等。达达主义流派①达达主义无理性的电影试验:曼.雷伊《回到理性》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充满幻想和荒诞。达达主义的艺术主张是反理性,从而失去现实性而变为了超现实性的。超现实主义流派②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绝对现实:达达主义的超现实性美学追求最终导致了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受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将心理欲望搬上银幕,显示梦幻和被压抑的潜意识。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现实场景与怪诞的、象征的场面相交织,表现主观世界的扭曲、混乱。曼.雷伊《海之星》(1)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三阶段:•1929年后,法国电影的“先锋派”运动也转入纪录电影。这种纪录电影很快就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嘲讽社会现象为主,如法国导演J.维果的《尼斯景像》(1929~1930)主要是以怪诞的画面和奇特的剪辑,借实录的尼斯景像,嘲讽市内上流社会的生活丑态;三、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库里肖夫实验工作室理论:库列肖夫效应;电影模特儿《西方先生在俄罗斯的奇遇》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拍摄即景反对剧本、演员、摄影棚《带摄影机的人》爱森斯坦蒙太奇理论、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战舰波将金号》普多夫金蒙太奇叙事剧作理论《母亲》电影眼睛派20世纪20年代初苏联反对故事片的一切虚构,不要职业演员,不要人工布景,一切按照生活原貌,摄入生活即景;强调生活的诗意,用蒙太奇处理生活本身的节奏和诗情。代表人物代表作:吉加·维尔托夫,《面包的故事》《列宁逝世一周年》《前进吧,苏维埃》《关于列宁的三支歌》。促进了“剪辑片”的问世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学派的诞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受其影响。三、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他们在实验中往往得出相同的结论;•1、蒙太奇可以制造人为景观(库里肖夫、维尔托夫)•2、可以创造人(库列肖夫、维尔托夫),第一个人的面部,第二个人的背部,第三个人的手和第四个人的腿,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人。•3、可以让时间倒流,即倒放拍摄的景物(维尔托夫、爱森斯坦)•4,剪辑镜头的长度可以改变时间感觉(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他们对蒙太奇的实验归结起来有三个主要功能:•1、叙事功能:比如交代情节,插一段回忆•2,激发理性回应:联想、比喻•3,情绪感染作用:风和日丽,阳光灿烂表示心情畅快;乌云密布,暴风雨出现表示灾难来临等。但最大的功能在于通过蒙太奇剪辑可以阐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立场及含义,四、纪录电影学派纪录电影先驱弗拉哈迪代表作:《北方的纳努克》、创作过程约翰·格里尔逊英国纪录电影学派受苏联电影,尤其是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的影响,借鉴了法国先锋派以及荷兰的尤里斯·伊文思的经验,尤其是吸收了美国导演弗拉哈迪的经验。领导形成英国纪录学派。代表作《飘往渔船》伊文思世界著名纪录电影大师,政治立场鲜明作品有抒情性的,如《雨》、《桥》。有反法西斯斗争的战争片:《西班牙的土地》、《四万万人民》、《印度尼西亚在呼唤》四、纪录电影学派•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性,关注社会生活,搬演现实,发现诗意;对蒙太奇构图和摄影技术感兴趣。约翰·格里尔逊,《工业的英国》《煤矿工人》《锡兰之歌》《夜邮》。五、法国诗意现实主义(1930-1945年)年代20世纪30年代特征贡献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贡献:1、更新现实的观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2、景深镜头的运用与确立,他的实践为巴赞的“场面调度”的理论得到了证实,景深镜头的运用,对于“电影本体论”的发展影响很大。3、发挥电影中文学的力量。1、更新现实的观念。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缺陷1、忽视电影艺术的视听性;2、艺术群体对个体的冲击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30年代初期雷内.克莱尔:有声电影的初期《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2《七月十四日》1933《自由属于我们》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喜剧风格影响了卓别林《摩登时代》让.维果:(唯美的)《零分操作》1932《驳船阿塔朗特号》1934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1934-1939黑色现实主义,揭露社会黑暗雅克.费戴尔:《大赌博》一个演员配两个角色。《米摩沙公寓》1935《英勇和狂欢节》1936叙利恩.杜威维尔:《大卫高尔德》1930《西班牙殖民地集团》1935《同心协力》1936马塞尔.卡尔内:(悲观的)《珍妮》《雾码头》《北方旅店》《太阳升起》《夜间来客》《天国的子女们》让.雷诺阿:(写实主义大师)《堕胎》《母狗》《布杜落水遇救记》《托尼》与爱森斯坦合作编剧,景深镜头的使用。诗意现实主义的后期:1939后让.格里米庸:《为了一分钱的爱情》《皇家华尔兹》《奇怪的威尔多先生》《驳船》《天空属于你们》雅克.贝盖尔:《古比红手》《安东和安东奈特》《金盔》《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七、法国新浪潮电影•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意大利•内容:主张通过普通生活反映社会问题;以日常生活代替虚构的故事;不给观众提供答案;反对职业演员;反对编导分家。•形式:实景拍摄;自然光;长镜头,深焦距。•局限和弊端:对生活集中概括不够,有少量非情节化和非性格化现象;贬低编剧和演员。•代表: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城市》《游击队》,德·西卡《擦鞋童》,德·桑蒂斯《艰辛的米》《橄榄树下无和平》,维斯康蒂《大地在波动》,捷尔米《以法律的名义》《两分钱的希望》。世界三次电影运动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40年代、5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1、记录性•2、实景拍摄•3、长镜头的运用•4、关于非职业演员的运用•5、结构形式(追求简单朴实的结构)•6、地方方言的运用•形式:实景拍摄;自然光;长镜头,深焦距。代表作品:罗西利尼:新现实主义与战争关系《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欧洲51年》《意大利万岁》维斯康蒂:以《沉沦》获得新现实主义之父的称号。《大地在波动》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但后来《受难的人们》《威尼斯之死》则完全追求唯美主义了。德.西卡:与柴伐蒂尼的合作(杰出的剧作家)《偷自行车的人》最具有代表新现实主义作品。《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使用非正式演员的自由风格。德.桑迪斯:《罗马十一时》将新现实主义推向另一个高峰。使用摄影棚和正式演员与非正式演员混用,与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部分相同。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脱离现实主义•费里尼:追求浪漫主义《道路》《卡比利亚之夜》《八部半》最具个性化的作品。剪辑空间跳跃。•安东尼奥尼:模糊现实,强调主人公的主观感知。《奇遇》《放大》《红色沙漠》有非现实超现实的色彩。自然色彩随心理的变化。世界三次电影运动第一次电影运动: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917年----1928年)第二次先锋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浪潮---作者电影1958年诞生,特吕弗《淘气鬼》;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琪》1959年幸福年,特吕弗《胡作非为》1960年高峰,特吕弗的《四百下》,戈达尔的《筋疲力尽》1961年没落年创作特征:新浪潮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绝对年轻的新导演、毫无表演经验的业余演员、手提摄影、存在主义摄影侧重电影的照相性,侧重画面的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剧作比较随意风格追求报道式的摄影风格音响大量的自然音响,真实感剪辑注重长度、节奏。戈达尔的跳接与快速剪辑。特吕弗和夏布洛克的长镜头,长镜头增加真实感戈达尔的宣言:“电影应该真诚地表现作者了解的生活,而不是那些不了解的蹩脚生活。”然而,在弗朗索瓦·特吕弗的眼里:“有一点我们强调得不够:‘新浪潮’既不是一场运动,也不是一个学派,又不是一个集团,它只是一定的量,为的是把两年来崛起于本行业中的50余名新手统归一类。”新浪潮---作者电影•新浪潮精神之父——安德烈·巴赞•理论著作:《什么是电影》,主编《电影手册》•其理论:一、电影是现实的渐进线。二、场面调度的理论。左岸派----作家电影一些从事电影已久的导演,如阿仑·雷乃、瓦尔达和科尔皮;和以文学创作为主,现在从事电影创作的人如格里叶、杜拉等构成的一个学派。他们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住在塞纳河左岸,故称左岸派。代表作品:•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亨利.高尔比《长别离》1961•阿兰.罗伯-格里叶《横跨欧洲的特别快车》•玛格丽特.杜尔《音乐》1966《黄太阳》1970侧重内心的描写,用意识流手法较多。他们是文学和戏剧的革新派。受到影响:•1、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的影响,表现人的真实。•2、接受了萨特的“存在主义”的影响,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伯格森“真觉主义”影响,强调非理性感受进入意识深处,强调知觉认识社会。•4、受到布莱希特的影响,对现实进行曲折的表现,以沟通内心的幻想。主要的特征:•主题:偏爱回忆,遗忘,记忆,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搬上银幕;描写人的责任性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关。《广岛之恋》中。•导演:从记录式的现实主义然后再转向纯精神的现实主义中去。•剪辑:最重要的美学革命。《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百分之七十效果来自剪辑。其一,取消传统电影的间歇法,如化入化除,取消过渡镜头,用跳接对时空,事件的人为压缩;其二,镜头位置的颠倒;其三、镜头的并列运用,先后不衔接甚至对立;其四、循环剪辑,有意识的重复。•音响:左岸派导演比新浪潮修养更高,所以对音乐和音响的细节考虑比较多。•表演:舞台演员充当,有意识拉开人与人的距离,采用间离效果。•摄影:没有统一的风格,但不用谷达尔
本文标题:世界电影流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1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