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嵌(qiàn)瞥(piē)见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zhé)揠(yà)苗助长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移徙(xǐ)蠡lí:瓢或者贝壳,管窥蠡测。蠡lǐ:用于人名、地名。范蠡、蠡县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1——4段):绿(5——7段):绿(8—12段):绿(13自然段):绿(14自然段):绿遇赏囚释怀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生命、希望美、青春绿色爱、幸福渴望光明自由倔强固执、坚贞不屈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自私的、偏执的、违背被爱者意志的爱,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对于本文的主旨,有人理解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扬,有人认为是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也有人认为什么是平等的,要尊重生命。这些主旨合理吗?为什么?资料一: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资料二: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资料三:《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绿”拒绝屈服,向往自由和光明的顽强品格是作者自己的写照。“绿”象征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与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零!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本文标题:囚绿记公开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15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