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会议纪要 > 纪录片、平衡解读(可可西里)
三.电视纪录片的特征•(一)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A.电视纪录片多重品格的真实1.化作影响形象的真实2.创作者重新组合后的真实3.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B.主体意识的淡化(二)纪实性与表现哲理的统一四.中国记录片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起步于1958年•新闻纪录---文化反思(80)----平民纪事(90)----生存关照人物立传.•第一段时期:以国家重大的政治事件,各条战线上的先进典型事迹为内容,以颂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精神为主要基调《周恩来出访亚非14国》《大庆在阔步前进》•第二段时期:《话说长江》《丝绸之路》《话说运河》《望长城》。•第三段时期创作理念的变化:放弃你的责任感,放弃你的所谓对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像朋友和家人一样关心你的拍摄象•第四段时期代表作:《沙与海》•为人物立传:《邓小平》《周恩来》《毛泽东》《雕刻家刘焕章》《方荣翔》背景介绍•可可西里是美丽的,更是残酷的。•可可西里在蒙语中意为美丽的少女,地处青海、西藏、新疆三省交界处。这里的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达零下8度,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度;平均海拔4800米,年均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30%,并经常出现大风、冰雹、雷电、大雪,被称之为世界第三极和生命禁区.•然而,恶劣的气候却进化出了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雪豹等一大批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其中大多数是国家一、二类保护物种。可可西里已经成为我国大型珍稀野生动物物种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是名符其实的野生动物的天堂。•但是,近年来,这些进化得几乎完美的珍稀野生动物,因其极高的经济价值而受到盗猎者的疯狂捕杀,一批批国家珍稀野生动物倒在了盗猎分子的枪口之下,一些珍稀物种正遭受灭顶之灾!人物形象•扎巴多杰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和许多藏族牧民一样,曾经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猎手。在六十年代,倒在他枪口下的猎物就有上千只。从部队转业后,他开始从事执法工作,也就从这个时候起,他渐渐明白野生动物的珍贵性。直到索南达杰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与18个盗猎分子枪战身亡后,性格刚毅的扎巴多杰毅然辞去了州人大的职务,端起了索南达杰的枪,率领西部工委的40多个队员一头扎进了可可西里……4年来,扎巴多杰已经从一个猎人彻底转变成为一个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主题内涵•生态平衡。人和自然的关系•人文平衡。人和人的关系•扎巴多杰的事业是保护生态平衡的事业;•作为一个完完全全的人,扎巴多杰有一分仗义的亲情,这是在寻求一种心态平衡;•重要的是,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保护野生动物事业里去的扎巴多杰,却又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委副书记。现实主义手法•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和真实地体会到了,在残杀藏羚羊和保护藏羚羊的斗争中,人类对自己歇斯底里丑恶的放纵与麻木,同时也倾听了,在一种悲壮与凝重的氛围里藏羚羊的保护神--扎巴多杰和他的野牦牛队的无助与无奈,并在一种不轻松的故事情节的展开中,折射出他们生存条件与现实环境的苦涩。•的确《平衡》中的现实主义手法令人感觉到他对时弊的尖锐剖析,“真实”得有点残忍。但正是这种“真实”得有点残忍的真实中,一种真实生命的涌动一种灵魂激情地昭示,使我们感觉到了彭辉纪录片创作中所蕴藏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思索的结果。“真实电影”的创作手法•无解说词片中使用了少量音乐,大多是自然音响。风声贯穿全片,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即便用了防风罩,依然抵不住肆虐的大风,真实直接地表现了西部野牦牛队的工作环境。在环保主义者杨欣过生日片段中,大家为他学唱生日歌也是自然音响之一,毫不粉饰的音响带来了体现情感的最佳效果七.纪录片欣赏《沙与海》•《沙与海》是1989年开始拍摄的,它是中国第一部获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本片记录了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一户游牧人家刘泽远和辽东半岛的一个渔民刘丕成的生活,通过这两户人家同与不同的比较,通过”沙与海”的对话,来表现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对个人生存状态的思考。内容主题•刘泽远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他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粮食,饲养骆驼,全家的水源来自一口井,每年的收入是五千元。刘丕成是辽东半岛上一个孤岛的渔民,当地人传说他已经赚了四十万的家产,他很不愿意引人注目,甚至对摄像机产生了敌意。虽然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一样,但是编导试图在表现各自独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某种共同点。•事实上,他们的生活都牢牢被大自然所左右,沙暴可以摧毁一切,正如海暴可以摧毁一切一样,而对两位主人公来说,对于未来和子女的难以把握,给他们带来了同样的孤独感。全片冷静地将两个完全不相识的家庭放在一起进行考察。他们对儿女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质量的想法,对外部世界关注的程度。结构:•平衡对称,错落有致。整个片子非常严格地按照介照完刘丕成之后,紧接着介绍刘泽远的顺序,两户人家,一个在湛蓝的大海上,一个在银色的沙漠里,两种地方风貌穿插,让人感觉清晰有序,新鲜不刻板,不会给观众造成视觉疲劳。音乐的运用:•本片的音乐统一并富有情趣,是一个亮点。•如果观众看到一个画面,听到一句话,能突然一惊,有被激活的感觉,那么,这样选择的音乐就是成功的。•特别是在画面刘泽远的小女儿在沙漠里摸爬滚玩里面,以及刘泽远在捡沙枣的时候,音乐效果能让人动容。本片音乐的运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统一。统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个是整个片子的统一,半个小时看下来,没有出现第二支曲子,只有一支曲子,没有杂乱的感觉,而且非常受用。另一个方面,这个片子在介绍渔民刘丕成的时候,都没有音乐的配音,音乐只是统一出现在介绍沙漠里的刘泽远一家的时候,最妙的是,尽管这样安排,但丝毫不会给人一种偏得介绍刘泽远一家的感觉,整个片子下来,依然流畅自然。解说词•这个片子的解说词也具有深刻性。比如,在介绍渔民刘丕成的时候,有这么一句:“生活像被海浪推着走”,这句话化抽像为具体,很有修辞效果。比如,”除天气预报,外面的生活对他们无关紧要”,这样的生活对我们来说简直无法想像,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再比如,“钱赚的多说明这条路行得通”,“人生一辈子,在哪儿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常口语化,但很有哲理性。这些都在侧面为升华主题服务。细节•“沙”的部分很好,镜头细腻动人,采访准确有力。•刘泽远和小儿子打枣一段,沙枣是孤寂的,沙枣树下的人重复着同样的动作,音乐空旷地响起。作品要表达的,人与自然、抗争、孤独,都出来了。•另一段捡枣的镜头是刘泽远的大女儿,在创作者询问了她的婚事后,紧接着是她在沙枣树下孤独的身影。这女孩子不幸福,但是也不知道怎样改变命运,年轻的一代,又会重复老一代的生活。•刘泽远的小女儿,在沙粒奔跑,然后跪下,接着用膝盖慢慢行走,然后把鞋子丢下沙坡,自己也慢慢滑下去。这一个长镜头,完全出自生活,不过是一个孩子自己陪自己玩耍。但是,是不是浓缩着人在沙漠中慢慢屈服的人生呢?让人不免对这个小女孩未来的人生充满思考八:人物塑造•个性化是人物塑造的关键词:典型的环境、特殊的背景、生活的情状、复杂的关系、内在的精神等等是体现人物个性化的主要方面。•生活细节细节包括动作细节、神态细节、物件细节和环境细节等。人物心理•通过外部客观事物表现人物心理。•通过外部动作细节表现人物心理。•通过电视特技画面表现人物心理。•通过声音语言表现人物心理。•纪录片赏析:《英和白》•无生气的女人,濒临灭绝的动物,近乎默剧般的记述方式,在张以庆的片子里完美地阐释了“孤独”的涵义。——题记•英,世界上仅存的一只被驯化、可上台表演的熊猫,也是唯一一个与人居住在一起的熊猫,雄性。白,一位有着一半意大利血统的驯养师,独身女性。武汉杂技团狭窄小院的一扇大门里,是英和白的家,他们在一起已经有14年了。另外本片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便是一台不断提供着外部信息的电视。在长达50分钟的片子里,除电视机不时传来科索沃战争、印巴冲突、叶利钦辞职等外部信息外,再没有一句画外音,也没有一句采访白的同期声。一只熊猫、一个人、一台电视机构成了一种生活空间,同时也作为一种载体承载了一些对生活现象背后的思考。•几乎没有语言,影像和音乐是整部片子的灵魂所在。洗练的构图风格,画面中没有太多华丽冗杂的东西,一部电视机,一张折叠床,一只铁笼,这就是英和白生活的地方。每天的电视节目是英和白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1999年起,世界的每个角落发生的一切大事都在镜头中的电视机中出现。倒置的镜头运用的很出色,有一点滑稽的意味。英是一只熊猫,但它却以它自认为舒服的姿势“关注”着铁笼外的电视机。•很多情形下,英都被“人”化了,它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它易怒,但最常有的感情,却是孤寂。它是一只特殊的熊猫,离群索居,曾经表演过杂技参演过电影。编导因此也运用很多特殊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它的与众不同,例如长时间地站在窗口,望着窗外霓红闪烁的花花世界。也许这有些违背我们一贯推崇的纪录片的写实风格,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所谓出奇的表现手法还是很符合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的。•片子大篇幅地在很多细节方面来表现白对英的无微不至,为它准备营养极佳的食物,给它服用包在棉花糖里的维生素,每天检查大小便是否异常。对白来将,英就是她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她生活中的全部内容。她从不外出,电视,音乐还有英就是她的生活,常人所有的社交生活都与她无关。她以前的际遇,我们不得而知,编导张以庆也曾谈到过她是很勉强才同意拍摄的这部纪录片,她很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从片子中的照片以及字幕中,我们对她的过去也仅有只言片语的了解。甚至再为英洗澡的时候,她的眼里似乎只有英,而从不与其它的工作人员讲话。•音乐,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的最为感性深切的途径。白有着意大利血统,她骨子里的浪漫的情调通过她喜欢的音乐时有显现。她热爱歌剧,但播放的从来都是优美感伤的歌剧。她爱看有关意大利的电影,其中片中出现的由著名意大利演员主演的《女人香》中著名的片段,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狂躁自闭的并且失明的退伍军人,他远离所有爱他的人,对所有的人冷酷无情。但在邀请那位美丽的姑娘跳舞的时候,他却释放了内心所有的浪漫激情。那段舞曲音乐同样充满了浓重的意大利风情。白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同那位退役上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许,这的确是白喜爱的一部电影,但是在片中出现,却使得这种无意变为有意,有了一种隐喻的味道,这不能不说是对白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影射。•片中值得一提的小插曲,是一个总在等待父母下班的小女孩——娟儿。她的出现似乎是英和白的世界中,唯一与外界有联系的象征。但她总是很沉静地,表情类似于白,若有所思,却又似乎不愿向她人表露。她是白的朋友,她喜爱英。她的日复一日地等待似乎是一种坚持,是执着于一种生活的坚持。正像白执着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一样,也许永远不会被他人理解,但她依然选择坚持.•白沉醉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只有英能带给她抚慰,也许也只有英才能读懂她。一个孤独的人,一只孤独的熊猫,两个寂寞的灵魂。她们各自远离了自己的群体。但英是被动的,因为它无法选择。而白呢,她选择用14年的时间来照顾一只曾和她同台表演的熊猫,她们曾一同经历鲜花与掌声。如今,一切都成过往,但她还将以她自己的方式继续她与英的生活。结尾处,电视中新年钟声敲响,看着世界各地一起迎接新年的欢庆的人群,白的眼中噙满了泪水,但嘴角却带着微笑,这其中的快乐抑或悲伤只有她自己明白。《平安夜》沉静优美的歌声响起,影片结束。英和白的生活还将继续……中国电视纪录片45年鸟瞰•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上,纪录片动态影像和声色并茂的优势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术等传统手段所难以比拟的,正因为如此,“真实”成为纪录片经典定义中不可或缺的词汇。但纪录片真的像镜子一样“真实”的反映了现实吗?不尽然。•纪录片摄像时的开机时间、镜别和角度的选择,后期制作时的剪辑加工等工作,无不渗透了制作者个人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欲念,所以,纪录片只是“创造性地处理现实”(格里尔逊语),只是“抓住现实地片断,将其有意义地结合起来”(维尔托夫语),它不是复制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面向现实的一条渐近线。新闻纪录1958年6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内容是河南信阳人民抗灾夺丰收的感人事迹(另一说,中国第一部电视
本文标题:纪录片、平衡解读(可可西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4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