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森林动植物检疫学(08森保)第3章 森林动植物检疫的原理剖析
第三章森林动植物检疫的原理本章提要:有害生物分布的区域性及影响因子,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概念、标准和方法,动植物检疫的依据、范围和原则,检疫监管内涵及方法,国际、国内和地方性的动植物检疫相关法规和主要内容。植物检疫的原理,就是利用立法、行政和技术措施,防止或延缓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其依据包括法学、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等。对那些靠人力才能扩大分布范围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如果利用其生物学或者生态学当中的某些特性,在传播阶段,切断其人为传播的途径,或者采取生态学与生物学预防措施,使其在传入新的区域后不能繁育后代,就可以阻止其扩散和为害。第一节有害生物分布区域的确定在自然状态下,所有生物的分布,都是“局部分布”,都具有地域性特征。它们靠自身的能力和自然力,从原发生地向新的地区传播的能力很有限。但是,它们可以借助人为的帮助,扩大其分布范围。有害生物可以通过人类的生产与贸易活动,跨越高山大海,极大地扩大自己的地理分布区域。明确和掌握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分布区域,对确定检疫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所有生物自起源后,就主动或被动地不断扩张其地理分布范围。但受到外界生态环境因素的限制,大部分有害生物仅是“局部分布”在能够适宜其生存的区域,而未“广泛分布”到它可以生存的所有区域。每种生物都有向外扩散、蔓延的本能(或本领)。那些仍被局限于局部地区的有害生物,仍存在扩大其地理分布的潜力和势能。其“局部分布”有暂时性和相对性,获得“广泛分布”,是所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必然向往的趋势。一、森林有害生物分布的区域性(影响有害生物地理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有害生物的自然地理分布范围,是其与生态环境(寄主植物、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害生物,与生活在同一环境内的寄主植物、天敌等,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容忍、相互制约、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因而出现了不同的地区,生存着不同的生物种群的现象。这种自然现象在不受人类干扰时,几乎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当有害生物繁殖的数量,大大超过其栖息地所能容纳的限度时,就要从原来的分布区域向外扩展。如果没有人类的帮助,仅依靠其自身的本能及本领,向外扩展成功的几率很低,或者几乎没有可能越过其栖息地的边界,而扩大分布区域。自从有了人类的生产与贸易活动后,有害生物就可以随着人类的活动,跨越高山大海,极大地扩大自己的地理分布区域。影响有害生物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生物因素、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等。(一)气候与土壤气候的综合效应,决定着有害生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着有害生物的适应性,进而决定着有害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影响有害生物分布的气候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光、风、雨及降雪等。其中,温度是对有害生物影响最为显著的气候因素。每种有害生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气候条件各不相同。传入新区后,新区的气候条件能否满足它们生长发育的需要,是决定它们能否在新区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1、温度每种有害生物对温度的要求,都有一定的范围。外界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害虫等变温动物的体温,进而影响其新陈代谢。当新区环境的极端温度(高温与低温)超出了所要求的范围后,对它们在新区的生存将很不利,或者难以在新区生存、繁衍。2、湿度湿度,主要通过影响虫体水分的蒸发、虫体含水量、体温和代谢速度,从而影响昆虫的成活率、生殖率和发育速度。其最适相对湿度为70%~90%。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例如日本松干蚧的卵,在相对湿度89%时,孵化率为99.3%,在相对湿度36%以下,绝大多数卵不能孵化。春季降雨,则影响某些越冬昆虫的顺利出土。暴雨则对小型害虫有很大的冲杀作用。【参考阅读】有害生物的一切代谢都是以水为介质,体内的整个联系、营养物质的运输、代谢产物的输送等,只能在溶液状态下才能实现。水分不足或缺水,将导致有害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的中止、甚至死亡。降雨、降雪能够改变大气或土壤的湿度,或通过直接的冲刷等机械作用,对有害生物产生影响。因而,如果在有害生物发育的关键期,新地区的气候条件恰好处于缺水时期,对有害生物的生存与发育将形成致命的打击。3、风风,也影响有害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生活方式。小风能改变环境小气候,进而影响有害生物的热代谢;大风,能将体型小的有害生物传带到很远的地方,加速有害生物的扩散蔓延。4、土壤土壤是有害生物的重要居住场所,大约有98%以上的有害生物,其生活史或多或少都和土壤有联系。因此,土壤的理化性质,也常影响有害生物的分布。例如,不同的土壤,对检疫性害虫葡萄根瘤蚜有很大影响,有裂缝、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有利于其迁移;而沙质土壤不利于其迁移。沙土地栽培的葡萄,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葡萄根瘤蚜。(二)生物因素有害生物传入新区后,新区的寄主、竞争者、天敌及各种病原微生物等,均对其产生影响。尽管生物因素对有害生物的影响,可能只涉及种群的部分个体,但如果所有进入新区的有害生物个体都受到了这种影响,这个新区就很难成为这种有害生物新的分布区。例如,寄主(与食物)是有害生物生存的基础,若新区缺乏其寄主(或食物),它就无法生存;如果其寄主的数量稀少,或者进入新区的有害生物又是单食性,即使它们在新区能够建立种群,其传播的成功率也很低,也难以造成危害;若其寄主在新区分布广泛,进入新区的有害生物,将具有生存、繁衍、扩大种群并产生危害的可能。竞争者、天敌、病原微生物等因素,同样也影响有害生物在新区的生存。例如,1946年在夏威夷发现橘小实蝇,1947~1949年,该地的柑橘类几乎100%受害,并很快抑制住了当地的地中海实蝇,使地中海实蝇几乎绝迹。其原因,是橘小实蝇的雌成虫,可以敏锐地发现并利用地中海实蝇的产卵孔产卵、迅速孵化,从而抑制了地中海实蝇卵的孵化。同样,澳大利亚昆土兰当地的实蝇,也能够对地中海实蝇的发生产生抑制作用。(三)地理因素限制有害生物自然分布的地理因素,包括海洋、高山、沙漠。这些有害生物难以逾越的自然障碍,是使有害生物呈局部分布的重要原因。这样,即使气候条件极其相似的不同地区,由于地理屏障的限制,有害生物群落不能相互传播,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了互不相同的群落结构。例如,北纬23°,气候条件极相似的广州和古巴两地,除稻绿蝽(Nezaraviridula)为两地共有种外,水稻害虫区系中的其他种类都不同。但人类活动可以帮助有害生物超越海洋障碍,如广州的不少柑橘介壳虫,随柑橘苗本的运输,经美国南部,被人为地传到了古巴。地形,则影响风、雨、寒流和暖流的发生。高山地区还形成植物的垂直分布等,最终影响有害生物的分布(海拔高度每增加100m,温度平均下降0.6~1℃)。例如,云南高海拔地区存在不少古北区昆虫种类,而低海拔地区则属于典型的东洋区系。(四)人类活动前面已经讲过,在有害生物的传播中,人为传播(或活动)是有害生物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因此,经过人为的传播,有害生物会很快地被带到很远的地区,结果,使有害生物的分布更加广泛,并在新的地区定殖,加剧了有害生物的危害性。人类在生产、贸易活动中,常常无意识传播了有害生物,使有害生物能随着动植物及其产品等载体,穿越高山、大海、沙漠等地理障碍,加速了其扩散的速度,促使有害生物的分布更加广泛,并定殖到新区,加剧了有害生物的危害性。例如,原产印度的棉红铃虫(Pectinophoragossypiella),1903年随棉籽的调运传入埃及,1913年传到墨西哥,1917年在美国发现,1918年随美国棉籽的倾销传入中美洲,造成棉花减产1/3~1/2。该虫至今仍是我国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和世界上的六大害虫之一。【参考阅读】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物种当中,我国就有50余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现已达400多种,其危害较大的有100余种。对我国农林牧业生产影响比较大的外来害虫,如棉红铃虫、甘薯小象甲、蚕豆象、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柑橘吹绵蚧及马铃薯块茎蛾等。2003年3月,国家环保局公布的16种外来物种,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菜、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红脂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二、森林有害生物分布区的确定方法有害生物的分布与为害、扩散蔓延趋势的调查方法有多种:①实地调查。对危险性有害生物在本国、本地区或者发生区,定期进行详细而全面的调查,是掌握其分布与为害情况的直接和可靠的方法,但费时、费力。②抽查。能了解有害生物及检疫对象的大致分布情况。③专题调查。即为摸清某一有害生物的分布与为害,所进行的专门调查。④监视性调查。即对有可能存在检疫对象的地区,或者为及时了解检疫对象的发生情况,在专门调查点进行定期调查。⑤群查群报。即发动民众进行调查。⑥收集相关情报资料。即利用各种数据库、互联网、学术期刊等,收集有害生物的生物学、发生、为害程度、为害面积、损失、气候等资料,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⑦评估与预测。即通过对有关生态因素的调查分析,使用气候适应性预测法、寄主植物分布预测法、传播媒介分布预测法,评估和预测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定殖、扩散蔓延的可能性及趋势。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概念为什么要进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意义、必要性)什么情况下应进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国际标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程序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案例三、森林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世界各国,一直对国际贸易中的动植物检疫问题十分敏感。动植物检疫措施,常常被作为贸易中的技术壁垒与手段,限制他国的农林产品的出口,以保护本国(或本地区)的产业和政治经济利益。为了消除那些不必要的壁垒,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指出,“检疫方面的限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来支持,原来设定的零允许量与现行的贸易是不兼容的,某一生物的危险性,应通过风险分析来决定,这一分析还应该是透明的,应阐明国家间的差异”。随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于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所代替,新的世界贸易体制强调,对贸易的限制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设置零危险度与国际贸易原则是不相容的,国际贸易需要有一个科学、一致、透明、安全的方法,以消除检疫方面的贸易壁垒。风险分析正是这样的一种方法,既是遵守《SPS协定》及其透明度原则的具体体现,又是促进贸易、增强农林产品市场准入机会的手段,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动植物检疫对贸易的限制。世贸组织制定的《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不仅要求世贸组织各成员国在贸易活动中,必须实施检疫,但也要求各国所使用的检疫措施,应建立在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riskanalysis,PRA)的基础上,使检疫措施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同时,增强检疫的透明度,遵循非歧视原则,使检疫措施国际化与标准化,以降低动植物检疫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或将检疫扭曲为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行为。这样,《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要求各国在拟定检疫措施时,必须参照现有的国际标准,以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科学依据为基础。通过风险分析,可以预估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入侵风险,确定管制性有害生物的种类,提出与风险相匹配的检疫手段,以降低上述预估的风险,同时,有效地降低动植物检疫对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风险分析(riskanalysis),是动植物检疫决策的科学依据,以及处理国际检疫和贸易关系的有效手段之一。风险分析,能提高动植物检疫的科学性和透明性,能使检疫符合国际规则及管理科学化。(一)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概念及其作用19世纪末,在西方经济管理学中出现了“风险”的概念。风险,即因自然和人为因素而导致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虽然人类对风险的预测和规避均有随机性、不确定性,但风险分析仍然能够通过对不确定事件的识别、衡量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将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损失,减小到最低。因此,风险分析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农、林业的风险,源于自然和人类社会。所以,动植物检疫中的有害生物风险分
本文标题:森林动植物检疫学(08森保)第3章 森林动植物检疫的原理剖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51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