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诗词曲五首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刘禹锡(772~842),唐代中期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顺宗时,他参与改革运动,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失败后,一再受到贬谪。刘禹锡卓有文学才能,创作了不少脍灸人口的诗词和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等人的推崇。其作品有《刘宾客文集》。这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惜惺惺。白居易在席上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刘禹锡因写此诗回赠。资料: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痛苦而又孤寂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惘之意。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沉舟”“病树”自比遭贬,“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这两句诗客观上饱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哲理.画面: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哲理: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的规律.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尾联点明酬赠之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思想感情:长期遭贬遭遇坎坷辛酸、愤懑归来感慨世事变迁用典悲痛、怅惘感叹身世展望未来比喻富有哲理豁达、进取感谢赠言振作精神积极、昂扬辛酸愤懑、坚定乐观1、作者是朝。本诗是答谢的诗“乐天”是———号————。2、首联用“—————”概括他被贬之地。“——————”一句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流露内心愤懑不平。白居易唐刘禹锡白居易香山居士巴山楚水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理解背诵3、颔联用两个典故写归来后的感触——————————————所用的典故是:、。4、颈联摆脱现实,展望未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名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闻笛赋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5、尾联点明酬谢的题意,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的关怀也是和友人共勉:6、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这两句的原意是:现在人们赋予它什么新意?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竟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常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牧的诗歌在晚唐极负盛名。其诗或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或斥责官僚、边将的昏庸苟安,或抨击藩镇的分裂割据,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他的诗作中,绝句最妙,一向为读者所喜爱。有《樊川文集》传世。这是一首咏史诗。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诗人见解独到,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有悖于史家的评论,其用意恐怕在于借史事,吐露心中的抑郁不平。资料: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沉沙之折戟。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4、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思想感情: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便历史将会改写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要有侥幸心理(四)、理解:1、写兴感之由的诗句:2、从反面设想,反映诗人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句:3、含蓄诙谐,体现本诗风韵神采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春深锁二乔。4、借一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句:5、本诗名句:6、叙事句:7、议论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安(今江西县名)人。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临安危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后冒险脱逃,拥立益王赵罡,至福建募集将士,进兵江西,恢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封信国公。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作者简介:这是一首咏志诗。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军南宋最后据点崖山,文天像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宋军抗战将领张世杰等,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遂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资料: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21岁读经书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个有什么含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孤独危苦的哀怨。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因此,尾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思想感情: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舍生取义名垂青史比喻对偶追忆抗元经历,表现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理解填空:1、概括回忆一生主要经历的诗句:2、千古传颂的名句:3、用地形险恶说明诗人处境艰难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4、运用对偶句:5、运用比喻抒写国破家亡悲哀的句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9、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决心的句子,堪称爱国主义诗歌中的绝唱之句(即主旨句):10、具体概括自己抗元经历,表忧愤心情的句子:11、借代句12、诗人以比喻飘摇不定的南宋朝廷,以比喻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留取丹心照汗青风飘絮雨打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歌曲欣赏朗读欣赏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文集》等。作者简介:资料: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到天亮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作者此时在密州任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没有见面。中秋对月,怎能不思绪万千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端起酒杯什么年月,什么日子。暗含多好的日子之意。承受不住月光下作者起舞的清朗身影哪里比的上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雕花的窗户不能入睡在只是希望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1.小记中的“兼”字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写这首词除了怀念子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抒发政治上的失意,希望回到朝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什么时候能够重回朝廷,我端起酒杯举头问苍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整体感知上片大意——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苏轼
本文标题:诗词曲五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6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