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四宗宗义比较略记宗派定义有部不承认自证分而主张外境实有的宣说小乘宗义者,就是毗婆沙宗的定义。自证分即:一种心识对心识的向内执取、独立而没有随伴着其它心所的心王。经部宗主张自证分与外境二者真实存在的宣说小乘宗义者,就是经部宗的定义。经部宗和譬喻师二者同义词。唯识宗认许自证分、主张依他起真实存在,而不承认外境的宣说大乘宗义者,就是唯识宗的定义。唯识宗与唯心宗二者同义词。中观宗主张就胜义而言,没有丝毫真实存在的法的宣说大乘宗义者;亦即,主张诸法名言有、胜义无的宣说大乘宗派见者,就是中观宗的定义。中观宗与说无体性宗二者同义词。各宗派内分派别有部从流传地域上,派别有三:l.迦湿弥罗派。2.日下派。3.中原派。从教义差异上,则分十八部。经部宗派别有二:1.随教行经部宗——尊奉《阿毗达磨俱舍论》。2.随理行经部宗——尊奉《七部量论》。唯识宗1.随教行唯识宗——主张八识,尊奉《瑜伽师地论》。内分二派:真相唯识派——即主张根识所现的立体物象,如其所现而存在。又内分三派:①能取所取等数派。②半卵对开派。③参杂无二派。假相唯识派——即主张根识所现的立体物象,如其所现而不存在。又内分二派:有垢派——即心体受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或佛地虽离无明,但仍有外境有的错觉。无垢派——即心体不受无明习气的垢秽所染污,或佛地已离无明,也没有外境有的错觉。2.随理行唯识宗——主张六识,尊奉《七部量论》。亦分真相派与假相派,区分之理如上。中观宗自续派瑜伽行主张有自证分而不承认外境的中观宗,就是瑜伽行自续派的定义。经部行不承认自证分、且主张外境以自相而存在的中观宗,就是经部行自续派的定义。应成派不承认自证分、主张即使在名言中诸法也不以自相而存在的中观宗,就是应成派的定义。2二谛有部世俗谛:凡是某法,经过外力摧灭或由心识予以分解之后,执取该事物的心便不再生起执取该事物的楖念,这样的法,称为世俗谛,如瓶子和念珠。胜义谛:凡是某法,经过外力摧灭或心识予以分别之后,执取该事物的心仍不会放弃执取该事物的概念,这样的法,称为胜义谛,例如:无方分微尘、无时分刹那心识及一切无为法。经部宗随教行同于有部。随理行世俗谛:某法必须唯依分别心、名言予以假立才能成立,为世俗谛。没有作用的法、世俗谛、共相、常法、无为法、虚假存在的法都同义。胜义谛:某法不必依分别心、名言予以假名安立,且堪能由正理观择而成立,为胜义谛。有作用的法、胜义谛、自相、无常法、有为法、真实存在的法都同义。有作用,是指能够生起自果的作用。唯识宗世俗谛:名言量所对的境、所安立的境,就是世俗谛。世俗谛是虚假的,虚假的事物、世俗谛、名言谛都同义。世俗谛是依他起与遍计所执所摄之法。胜义谛:以观察胜义的理量所缘得之境,也可说以二现隐没之上亲证现量的所证品,或说胜义量所安立的境、所认知的境,就是胜义谛。胜义谛、空性、法性、圆成实性、真如都同义。胜义谛是圆成实性所摄之法。中观宗自续派世俗谛:在带有世俗显现及实有显现的二现的情况下,直观现量所通达的对象,就是世俗谛定义。例如:瓶就是世俗谛。世俗谛分为二类:1.正世俗谛,如水。2.倒世俗谛,如阳焰现为水。胜义谛:在二现隐没的情况下,直观现量所通达的对象,就是胜义谛。例如:瓶非真实存在,就是胜义谛。胜义谛,广分为十六种空性;略分四种空性。应成派世俗谛:凡是由名言量所寻找的、所安立的法,并且彼量心观待法时,成为名言量,彼法即是世俗谛,例如瓶是世俗谛。胜义谛:凡是由观择究竟之量所量得的事物,并且彼量心观待彼法时,成为胜义量,彼法即是胜义谛,例如瓶的空性是胜义谛。各宗安立诸法之理3有部主张由无方分微尘累积成粗分外境,故先有实有外境,再生起执取实有外境的心。经部宗同于有部。唯识宗主张诸法非由无方分微尘所累积成境,乃由内心习气为近取因成熟而显现境,依心体而有,心境同体。故诸法的存在,其不共因是心识习气,共因为各自之因缘,如苗芽的成立,不共因为心识习气,共因为种子,俱作缘为水份等,如此才成立苗芽。中观宗自续派主张诸法二聚和合而有,并且诸法唯识所现,是瑜伽行自续派的安立诸法之理。主张诸法二聚和合而有,并且诸法非唯识所现,是经部行自续派的安立诸法之理。应成派主张诸法唯名假立而有。例如此为桌子,必须有一予以安立的名言,才会生起此为桌子之想。此派认许唯由分别心予以假名安立,唯识宗则许由心体习气成熟所成立,二者不同。各宗所许遮破断常二边、安立中道之义有部因为主张诸有为法的因果缘起,故谓遮破断常二边,亦即:有恒常不变的造业者为常边,及根本无因果或四谛为断边。因此,遮破因果恒常不变的常边、与根本无因果的断边,即是中道。果生时因已灭,因此脱离常边;因结束时果出生,所以脱离断边。经部宗因为主张诸有为法不断流转相续,并刹那坏灭,故其非相续不断为断边,非刹那坏灭为常边。因此,遮破诸有为法非刹那刹那坏灭的常边、与非相续不断的断边,即是中道。诸有为法的相续,不断地流转下去,因此脱离断边;(诸有为法)刹那坏灭,所以脱离常边。唯识宗因为主张二取空及遍计所执自相无为空性,故认许遍计所执自相有为常边,及依他起、圆成实自相无为断边。因此,遮破遍计所执自相有的常边、与依他起及圆成实自相无的断边,即是中道。遍计执非真实地存在,因此脱离常边;依他起真实地存在,因此脱离断边。中观宗认许缘起的本质即是空性的本质,缘起成立即空性成立,反之亦然,二者互含遍。一如所作性与无常本质为一,但二者非一。如瓶与瓶之空性本质为一,但二者非一;若二者为一,则常成见瓶必也是瓶之空性。无为法也依方所聚合假立而有,故唯依缘起一词,即依缘而有,故胜义空;虽胜义空,但有依缘而起,故名言有,如此即有力变遮断常二边。然而二中观宗虽同许胜义空,其意义却有不同。因此,遮破诸法胜义有的常边、与诸法胜义无即成根本无的断边,即是中道。一切法在名言上是存在的,因此脱离断边;然而在胜义上却不存在,所以脱离常边。4五位法有部1.色法——有十一种,即五根之眼、耳、鼻、舌、身及五尘之色、声、香、味、触与无表色。2.心王法——有六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3.心所法——指与心王相应,亦名相应行,共有四十七种,即:五遍行:触、作意、受、想、思。五别境,又名五唯:欲、胜解、念、定、慧。十一善法: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六根本烦恼:贫、嗔、痴、慢、疑、恶见。二十随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4.不相应行法,此不与心王相应,亦名不相应行,有十四种,即:得、不得、命根、众同分、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5.无为法,有三种,即:虚空、择灭、非择灭。经部宗主张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即: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灭尽定、无想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次第、势速、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另许无为法有四种,并且不主张无表色为具相色法。唯识宗1.色法,有十一种,也不主张无表色为具相色法。法处所摄色2.心王法,随理行唯识派许有六种,同有部:随教行唯识派许有八种,即在彼六识而再加上末那识及阿赖耶识。3.心所法,有五十一种,即在有部所许的四十七种而再加上悔、眠、寻、伺四种,共五十一种。4.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同于经部宗。5.无为法,有六种,即:虚空、择灭、非择灭、真如、不动灭、想受灭。中观宗1.色法,有十一种,应成派主张无表色为具相色法。2.心王法,有六种,同于随理行唯识派。3.心所法,有五十一种,同于唯识宗。4.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同于唯识宗。5.无为法,有四种,同于经部宗。(虚空、择灭、非择灭、真如)5六十二界六法六组眼识到意识之六识。眼根到意根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之境。地、水、火、风、空、识之六界。三善根(非贪、非嗔、非痴)及三非善根(贪、嗔、痴)。五受(苦受、乐受、心乐、心不乐、舍受)及无明。(6×6=36)三法六组三界——指一般三界。恶——指多烦恼欲界、中间——指较少烦恼之色界、妙——指烦恼最少之无色界。色——指具善法之色界、无色——指具善法之无色界、灭界——指凡圣之灭、无为法。三时——指过去、现在、未来。善、不善、无记。有学——指三乘见、修二道之善、无学——指三乘无学道之善、中间——指凡夫之善。(3×6=18)四法一组即:受、想、行、识四蕴。(4×1=4)二法二组有为法、无为法。有漏、无漏。(2×2=4)七种心类6七种心类:现量、比量、再决识、邪识、疑、伺察识、现而未定识——由此七种含盖心类。有部因为不主张自证分,故除不认许自证现量外,余皆同于经部宗。经部宗认知分:量知——即新证无欺诳的认知,与非量知——即不证境或欺诳的认知。量知又分为:现量——不依靠正理推测所得的无分别认知,内分:自证现量——向内缘自,心识对心识向内而执取、独立没有随伴其他任何心所、新证无欺诳的无分别认知。根现量——依前五根为增上缘,所产生的正确无分别的认知。意现量——依意根为增上缘,所产生的正确无分别的认知。瑜伽现量——依止观双运为增上缘,所产生的亲证无分别的智慧或认知。比量——需经由正理安立、推测而产生的无欺诳的分别认知,内分:事力比量、共许比量、信许比量。非量知又分为:再决识,即已决识——指已证再证的分别或无分别的认知。邪识,即颠倒识——指所执境或所现境为无。如:执黄色雪山的眼识。怀疑识——指于实况住于二边的欺诳分别认知,分有具义疑、等分疑、非具义疑。何察识——指于实况未得证悟或定解之前的欺诳分别认知,如大楖如是的认知。现而未定识——指显现实况而不决定的欺诳无分别认知。例如:心不在焉的眼识。唯识宗大皆同于经部宗,不同点如下:主张凡夫根现量、意现量为错乱识,因为认许诸法离识无境,而凡夫心识却显现外境有或能取、所取异体。中观宗自续派瑜伽行大皆同于经部宗,不同点如下:主张凡夫的心识为错乱识,因为认许诸法离识无境,而凡无心识却显现外境有或能取、所取异体。同时也主张诸法为二聚和合的存在,诸法名言有、胜义无,故凡夫的意现量为错乱识,以现胜义有故。经部行因为不主张自证分,故不认许自证现量,余同于瑜伽行自续派。应成派不认许自证现量。在众生位,除了亲证空性的心外,其余任何心识皆为错乱识,以许诸法自相无而众生心识现自相有故。量的定义是于主要境无欺诳的认知,不必新证亦可,故再决识认许为量,且为现量。瑜伽现量有错误和不错误二种,前者如凡夫生命相续中亲证细分无常的瑜伽现量;后者如圣者亲证空性的瑜伽现量。凡是邪识,观待彼所量亦立名为量。主张邪识在认知的对象上虽有错误,但并不妨碍对于认知对象的了解。比量分四种:事力比量、极成比量、度喻比量、信许比量。其余量的建立大皆同于经部宗。7三世有部主张三世实体有,一法存在于三世,三世都是事物,是有作用的存在的有法。依据章嘉大师的宗义论,有部四位阿阇黎提出了四个观点:法救论师:认为苗芽的生起因缘未具足时,为苗芽的未来;因缘具足而现生起,为苗芽的现在;苗芽的现在遮灭之时,为苗芽的过去。意即苗芽由未来而入现在,而入过去。音友论师:认为在苗芽的未来时存在著苗芽的过去和现在;在苗芽的现在时存在著苗芽的未来和过去;在苗芽的过去时也存在著苗芽的未来和现在,即三时的每一时都含有未来法、现在法、过去法的三世本质。世友论师:认为苗芽虽只有一个,却可以各别区分为未来、现在、过去三世的苗芽。觉天论师:主张是观待未来、过去而安立为现在之法;法本身在三世都是,如一个女人观待子女时,她是子女的母亲;观待她母亲时,她是母亲的女儿。经部宗三世定义:某一法,在它存在的第二刹那即已坏灭,是「过去法」的定义。某一法,它虽然具足能够生起的因,但因缘并不完全具足,而暂时不生,是「未来法」的定义。某一法,已生而未灭,是「现在法」的定义。此外,认许唯有现在法是事物,是真实存在,过去法、未来法皆非事物,而属无遮的常法。唯识宗三世主张皆与经部宗相同中观宗自续派三世主张皆与经部宗相同。应成派主张三世为事物与有部相同,但安立的观点有别,因为三世都是有为法,且有作用。例如业本身及其生灭都无自性,因此可以相续不断的执取业种习气。业的息灭是有为法,故
本文标题:四宗宗义比较略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6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