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要点解读
上海市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要点解读课程理念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现代意识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为主线多维度构建历史课程框架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和质性评价目标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各主要文明的基本特征与相互关系,理解人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发展趋势;初步掌握接受与研究、自主与合作等基本学习方式,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初步具备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问题的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学历史的课程目标是从哪几个方面制定的?初中与高中的历史课程目标相比有何明显的不同?《标准》中对历史课程“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强化,其目的是什么?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阶段主要解决历史从“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认识转变问题,即在初中历史学习已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重要史实间的关系,其中包括最主要的反映历史发展脉络和规律的因果逻辑关系,形成“史实”与“史论”间的逻辑意识,掌握解释与评价历史的一般方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即了解基本史实,形成“证据”与“史实”间的逻辑意识,掌握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之上,更多地关注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价值取向、责任意识的形成。强化“能力”、“过程”、“方法”目标的目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催化内化知识与技能经历与经验中学历史课程培养的能力搜集史料解决问题交流思想提取信息终身学习必备的方法能力搜集史料能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网络等途径,运用调查、访问等方式,从文献、音像、实物、当事人的回忆等材料中搜集史料;能围绕主题,多渠道、有目的地搜集各类史料。提取信息能按一定的要求,提取史料中直接和间接的有效信息,甄别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进行合理的归纳和分类。解决问题能运用已掌握的历史知识,运用解释、论证或反驳等方法,史论结合,解决问题。交流思想能用口头、书面等形式,表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他人观点进行完善与辩驳。内容篇中学历史课程要关注重要历史时期、主要区域、民族、国家的文明特征和标志性成果;重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其影响;强调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文明历程中的创造活动,展现人类的执着追求和精神风貌。历史课程的内容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体现时代性。初、高中历史的基础型课程内容有什么不同?与已往的课程内容相比,《标准》中精简了哪些内容?《标准》所制定的课程内容是如何联系学生生活、学习经验和社会实际的?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源自日常生活的课题源自社会热点的课题源自课程学习的课题研究型课程·课题或选题方向源自日常生活的课题1.就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的某一主题,梳理其沿革。如“旗袍觅踪”、“茶、茶乡与茶文化”、“‘滚地龙’、‘三层阁’的由来与消亡”、“家乡的古桥与旧船”等。2.就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的某一主题,透析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如“从服装的流行(1949—2003年)看时代的变迁”、“中西合璧的上海菜”、“石库门建筑的崛起”、“马车、黄包车与小轿车”等。3.某地名或路名考。4.“抢购奶奶”与“按揭妈妈”——两个时代的对话。5.报章点题——从“寄生虫”到“企业精英”、“商界领袖”。源自社会热点的课题1.来自历史的报告——“非典”是非典型性文明的“肺炎”。2.巴以冲突回眸。3.由齐齐哈尔毒气弹事件引发的追忆。4.人权“天赋”吗?5.西部大开发中的历史资源。源自课程学习的课题1.我看马背民族。2.象形文字与古代文明。3.现代战争中的《孙子兵法》。4.让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5.论“全球时代”文明的特征。6.从某小说或影视作品看信息时代。学法篇中学历史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学习方式的改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要鼓励学生广泛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将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丰富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水平。对于中学历史课程而言,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为什么还要重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学习的环节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正确认识历史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方式1.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不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而获得2.接受性学习方式也可传授(示范)最基本的历史学习能力与方法3.反对不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不分清知识的基础程度,一昧由教师一讲到底式的“教”而全然不顾学生学习意愿与兴趣的接受性学习方式4.不应将“讲述法”简单地等同于“填鸭式”的接受性学习,关键问题是“讲什么”和“怎样讲”渗透质疑与历史思维意识的接受性学习案例(先由学生讲述“杯酒释兵权”的历史故事。)师:你相信“杯酒释兵权”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吗?生:不相信。师:为什么?生:可能吗?你想那么多的都是武将,赵匡胤身边又没有一个兵,他怎么能让那些将领把兵权什么的都给他呢?师:赵匡胤手下没有一个兵恐怕未必正确生:但兵肯定少。师:兵不是很多,还得靠他手下那些带兵的将领,他们又怎么会轻易地把兵权交出来,是不是?好的,请坐。跟他的意见是不是一样?说说看。生:我认为这些武将他们都有自己的职位,为什么一顿饭后就轻易地把兵权都交出来了?师:那么跟他意思一样啊!生:不是,我认为赵匡胤说是让他们享乐,但是可能是过段时间用其他方法杀人灭口。(其他学生:哈哈哈)师:你有材料支撑吗?你看了什么书才会有这个想法?(学生摇头)猜测而已,是猜测,没有材料支撑的啊。好,请坐。你来讲讲看。生:如果赵匡胤跟他们说,让他们交出兵权的话,他这个皇帝还是有一定势力的,他能把他们赶尽杀绝的。师:你怎么知道啊?生:那——那他们也没办法,如果劝了不听的话,就杀了他们。师:好,请坐,非常有意思。实际上大家在听或者讲“杯酒释兵权”的时候,都已经意识到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恐怕是大有问题。但是史书上就这么写的,在今天看来,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史料来证明这件事情一定是假的,只不过我们怀疑这件事情的确过于离奇,太过戏剧化,像讲故事一样。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961年,原先掌握地方大权的那些节度使们纷纷称病交出了三权,就像赵匡胤提醒他们的那样,多买良田美宅去过享乐生活去了。所以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这些人的确交出了兵权。“杯酒释兵权”显示了赵匡胤非常高超的政治智慧,不流血,没有杀害有功之臣,没有杀害啊(对着之前说“杀人灭口”的学生)。用这样的方式解决一个朝代建立初期政权的稳固问题,我们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赵匡胤曾经立下过一个重誓:决不因臣下与他意见不合就加害于他,他把誓言纳于太庙传及子孙,子孙是不是做得到,他当然没法保证,但赵匡胤这一生是做到了。大家想一想,他敢把这样的誓言纳于太庙,显示了赵匡胤什么样的性格?教科书上是没有答案的。(学生小声嘀咕)对这类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考虑两个对立的方面:一个是“内”,即对自己;一个是“外”,即对他人。这显示了他什么样的性格?对他人来说,怎么样?你即使和我意见不一样我也不会害你的(提高音量),你尽管唱反调好了,我不会害你的,这是什么啊?——宽容;而对自己来讲呢?你提意见好了,你唱反调好了,我也不怕你,显示了赵匡胤高度的——生:自信。师:对,自信!这样的君王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是很常见的。渗透挑战教科书权威意识的接受性学习案例师:……我们就结合教科书上的“小论坛”,说说宋朝“重文轻武”新格局的利与弊各表现在哪些方面。生:我先讲“利”,利是……;“弊”是……、“文官当最高统帅,没有实战经验和能力”。师:你说“文官没有实战经验和能力”,对吗?生:对的。师:对的啊?张良和诸葛亮听到这句话一定气得吐血。生:(哈哈哈哈)师:对不对?我们教科书上这句话写得对不对?生:不对。师:那么怎么改?怎么改?历史上像张良和诸葛亮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嘛,那么只要在当中加两个字嘛。生:大多。师:对,大多,文官大多没有实战经验和能力。教科书也有犯错的时候,大家现在就改过来。渗透历史因果逻辑关系思维意识的接受性学习案例师:……以960年作为一个分界线的话,在此之前,追溯约两百年的政治格局是“藩镇割据,武将掌权”;960年后“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的政治新格局形成。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再具体分析的话,从“杯酒释兵权、收回三权这些统治措施”和“新政治格局”这一组关系看,“统治措施”又是“因”;“新政治格局”是“果”;从“新政治格局”和“利与弊的影响”的关系上看,“新政治格局”又是“因”,“影响”是“果”;同样的道理,如果反溯唐中期以前的历史即“统治者的措施”,如唐玄宗设立藩镇,赋予节度使“三权”、镇压“安史之乱”时对立功和归顺武将的政策等,与“藩镇割据、武将专权”旧政治格局的关系,前者是“因”,“旧政治格局”也是“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指板书说明)生:一个历史事件既是因也是果。师:确切的说:一个历史事件既是前事的“果”,又是后事的“因”,它是兼有“因”“果”的双重身份的!那么,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类似于“因为2X=10,所以X=5”这样像数学、像自然科学那样的一因一果的关系吗?生:不是的!是多因一果的!师:很好!你能举例吗?生:“杯酒释兵权”、“收回三权”是多“因”,“新政治格局”是一“果”。师:哦!非常好!都是多因一果的吗?那么刚才提到因为要针对“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旧政治格局,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巩固中央集权,这是——生:一因多果。师:对!我们看宋初统治者的一系列措施和最终导致的多方面的影响,在这组因果关系中,是——生:多因多果。师:非常好!可见,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思考,它可以表现为一因多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也可能是多因多果。那么,我们该如何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去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这种因果关系呢?(稍停顿)我们刚才提到了宋初的统治措施是从“军事(兵)、行政(权)、财政(钱)”三个并列的层面来制定的,这提示我们可以从“并列求同”的角度去思考完善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大家以后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并列层面去思考问题。这是一种,还有另外一种。我们刚才也提到对宋初统治措施的影响是从“利(积极的)”与“弊(消极的)”两个对立面去考虑的,也提到思考赵匡胤誓言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时,从“内(对自己)”和“外(对他人)”两个对立面去考虑,那么,这第二种可以称为“逆向求异”的方式。这告诉我们:在思考问题、思考别人的观点时,可以用“并列求同”的方式去进一步完善别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思维;也可以用“逆向求异”的方式驳斥别人的观点,丰富自己思考的内涵。好!同学们是否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思考历史问题和认识历史因果关系的方式,先自习这一课的后半部分——关于宋代经济新格局形成的原因及表现的内容?今天的课就到这里!研究性学习案例·从联合国的标志看宗旨师:请同学们首先把地图册翻到35页,这上面有一张《联合国的标志》图片,请问这张图片上画的是什么?生:图上两端画的是橄榄枝。师:两端是两枝交叉的橄榄枝。好!交叉的橄榄枝中间环绕的是什么?生:是地球,还能看见地球上亚欧大陆的大致轮廓。师:对!是地球。再请问这图上的地球是从哪个角度绘制的?生:是从北极的角度绘制的。师:对,但是这张《联合国的标志》图上的地球为什么不是从美国的角度,或是从中国的角度去绘制,而一定要从北极的角度去绘制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说明了平等、公正。师:两枝交叉的橄榄枝所围绕的地球代表了平等、公正,彼此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协调。那交叉的橄榄枝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了和平、友好。师:这样我们就不难从这张图片中看出联合国的宗旨是什么?生:和平、友好、合作、协调。师:对!联合国的宗旨是和平、友好、合作、协调。那么,从联合国建立的那一刻起,它是否真正履行了它的宗旨了呢?或者说,战后的世界是否因联
本文标题:上海二期课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要点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70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