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8章--中国建筑艺术鉴赏2
第8章中国建筑艺术鉴赏石艳琴据《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以待风雨”就是以实用的需求为标准,而“取诸大壮”则表明了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即建筑物不仅仅只是作为物质生活的居所,更是一项“面子工程”。小到家庭,大到国家。一、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经典,开始时由北宋的将作监编修,至元祐六年成书,绍圣四年又由将作监少监李桀奉敕重修,与崇宁二年刊印颁发。全书共三十四卷,分为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部分。此书总结了历代建筑的经验,同时又为当时、后世的建筑,尤其是宫殿、寺庙、官署、府邸的构造方法,制定了明确的等级和规范,既强调森严的规章制度,又宣称“有定法而无定式”,各种制度在基本遵守的大前提下不妨“随意加减”。但我们在这里借用这个书名,并不是为了介绍这部经典本身,而是通过这部经典来认识中国古建筑的一些常识和规范。建筑是工程技术和造型艺术的综合形式,它大而设计到城市规划,小而涉及到室内陈设。是一个由城市规划、城市内的不同功能区规划,区内的不同建筑院落规划、院落内的不同单体建筑规划到室内的不同空间分割和陈设布置逐步细化的过程。而“天圆地方”的思想是支配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一个基本观念。城市是方形的;划分功能区;四合院,单体建筑。因地制宜的不规则平面,除园林建筑外,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观念中始终知识处于旁支的地位。专以单体建筑论,它需要一个赖以矗立的基础,基础越是深广,建筑物的体量也就可以建得越是高大,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但是,由于中国古代的建筑、尤其是官式的宫殿建筑,几乎都是木结构,由于木料的长度、粗细、承重的预应力及易燃等局限性,一般说来,建筑的空间体量不可能很大。但古代的建筑匠师在营造宫室之时,巧妙地统筹规划,利用巨大的台基或高起的地形地势做烘托,或向高层发展,造成伟大的体量。同时,又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重重铺陈,环环烘托,造成伟大的体量。从而成功地克服了木构建筑难以达到崇高、伟岸的缺陷,表现出丰富多彩,不同而和的“大壮”审美特色。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所谓的“大木作”是指屋身构架而言的。它由柱、枋、梁、斗拱、桁、椽等木料,按照一定的尺寸比例和形状体量,祝贺成为一座建筑物的基本框架,然后在柱间砌墙或安置门窗,在椽上铺设屋顶即成。屋身构架即柱、枋、梁、斗拱、桁、椽的组合,通常由叠梁式和立贴式两种。抬梁式又称叠梁式,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如是层叠而上,其间再插枋、斗拱、桁、椽等部件而成。这种结构多用于北方。抬梁式构架的好处是室内空间很少用柱,甚至不用柱,结构开敞稳重。屋顶的重量巧妙地落在檩梁上,然后再经过主力柱传到地上。这种结构用柱较少,由于承受力较大,柱子的耗料比较多。立贴式又称穿斗式,其特点是立柱从上而下直落台基,称为落地柱,柱间不用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两根落地柱之间的穿枋上另立短柱,与落地柱一起直接承桁,因此一般不用斗拱。这种结构多用于南方。古代建筑在外观上变化最为显著的是屋顶这一“上层建筑”。其形式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多种形制,其组合有单檐、重檐、丁字脊、十字脊多种方式。间架示意图抬梁式木构架再加上用瓦的材料、色彩和屋脊的装饰,极其美轮美奂,辉煌、平淡,应有尽有,各有不同的等级制度。庑殿(庑殿顶四坡五脊也叫四阿顶或五脊顶)——屋面分成四大坡面排水,前后坡屋面相交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则与前后屋面相交成四条斜脊,若正脊向两端成推出使斜直线变柔和的曲线,则称推山庑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其特点是宽博明朗,如吴带当风,所以又称“吴殿”顶。尤其以重檐庑殿顶气势最为恢宏,多用于封建礼制中最高级别的建筑物。在古代宫殿庙宇中,只有最尊贵的建筑物才使用庑殿顶。比如故宫的太和殿使用的就是重檐的庑殿顶单檐庑殿顶则用于第三等级的建筑物。歇山顶四坡九脊也叫九脊顶,也就是由九条脊组成的屋顶——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在等级上仅次于庑殿顶。如果加上山面的两条搏脊,则共有十一脊。它也有单檐、重檐之分。其特点是转盈秀丽,如曹衣出水,所以又称“曹殿”顶。尤以重檐歇山顶玲珑而兼恢宏,多用于封建礼制中次高级别的建筑物,如故宫的保和殿等。单檐歇山顶则用于第四等的建筑物,如故宫的东西六宫。故宫的保和殿故宫的东西六宫由两个九脊顶作丁字相交的,其插入部分称为抱厦,也有十字相交的,使屋顶的造型更富于变化生动之致,但级别不高。十字歇山顶——故宫角楼悬山(挑山、出山)——屋面前后两坡排水,檩条伸出山墙外,其端头上钉博风板,屋顶有正、垂脊或是无正脊的卷棚。多用于园林建筑中,去其庄重之致,而赋予灵秀之意。卷棚悬山顶——颐和园文昌院硬山——屋面前后两坡排水,出檐较短,屋面两端山墙外包,不出挑。攒尖顶——屋顶各脊在顶部汇交成一点,形成尖顶,其上饰以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和塔等建筑。有单、重、三重檐之分。按形状可分为角式攒尖和圆形攒尖,其中角式攒尖顶有同其角数相同的垂脊,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式样。圆形攒尖则没有垂脊,尖顶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宫的中和殿为四角攒尖,天坛祈年殿为圆形攒尖。故宫的中和殿天坛祈年殿盝顶——屋面中央部分为半顶,四周回斜脊短檐。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盝顶灰背顶在中心平顶部分使用灰背做法,与四面铺瓦的屋面形成一种对比,让建筑的形式更富有变化,更有趣味。中国古代建筑对色彩有严格要求。屋顶的色彩最重要,黄色琉璃瓦屋顶最尊贵,为帝王和帝王特准的建筑(如孔庙)所专用;宫殿以下,坛庙、王府、寺观按等级用黄绿混合、绿色、绿灰混合;民居等级最低,只能用灰色陶瓦。主要建筑的殿身、墙身都用红色,次要建筑的木结构可用绿色,民居、园林杂用红、绿、棕、黑等色。中国古代建筑多有大量油饰彩画,色调以青、绿为主,间以金、红、黑等色,以用金、用龙的有无多少来区分等级。中国古建筑往往有大量的细部雕刻,如:石雕、砖雕、木雕等。飞檐是汉族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多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也常被称为飞檐翘角。飞檐为汉族建筑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通过檐部上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仿佛是一种气将屋檐向上托举,建筑群中层层叠叠的飞檐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飞动轻快的韵味。中国古建筑中颇有特色的装饰主要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是骑凤仙人,后面依次排列着如下的神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装饰骑凤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鸱尾故宫太和殿是唯一一座有十一个走兽的建筑等级较低的建筑鸱吻的形象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蚣蝮性善好水,又称吸水兽,会调节水量,使洨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修桥之时,放于桥头或桥身。嘴大,肚子里能盛非常多的水,所以多用于作为建筑物的排水口。也有传说蚣蝮能吞江吐雨,负责排去雨水。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然大物的鲸鱼。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二、北京故宫故宫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50米,面积72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000多间。它周围有高10米的城墙,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紫禁城内由外朝、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为两翼,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后面是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此外,东侧还有宁寿宫区域,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做太上皇退位养老之所.外朝分布外朝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它宽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三呼万岁”,数百种礼器钟鼓齐鸣,极尽皇家气派。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礼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则是皇帝赐宴和殿试的场所。[20]故宫内廷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内廷宫殿的从乾清门进入故宫内廷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建筑多是自成院落。在故宫“内庭”最后面。重檐庑殿顶。坤宁宫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寝宫,两头有暖阁。清代改为祭神场所。雍正后,西暖阁为萨满的祭祀地。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午门午门(五凤楼)太和殿全景太和殿前的铜龟保和殿保和殿后紫禁城最大的石雕中和殿故宫角楼宫殿建筑是入世的极致,它的观念影响了包括庙宇,衙邸乃至各阶层“安居乐业”的民居的基本规范,无非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
本文标题:第8章--中国建筑艺术鉴赏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57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