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一)生平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著《普通教育学》,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1837年,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问世。1841年因中风逝于德国哥廷根。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第一节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赫尔巴特的童年他有着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祖父是医生,父亲先是律师,后来升为枢密院顾问官,母亲是一位美丽聪慧而且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妇人。赫尔巴特是独生子,家庭温暖,使他感到无比幸福;但不幸有一天他不慎跌进沸水桶中,遭到灼伤,使得一辈子身材瘦小,无法健壮的生活。赫尔巴特的求学和事业成就受他母亲的影响最深。在他从小念书的时候,他的母亲每天陪伴着他,督促他念书,连上课都在他身边,甚至陪伴他一起研究希腊文。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一阶段:伯尔尼—不莱梅时期(1797-1802年)1797-1799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瑞士新贵冯·斯泰戈尔的家庭教师,负责教育斯泰戈尔的三个孩子(年龄分别为8岁、10岁和14岁)。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在此期间,赫尔巴特亲自参观了裴斯泰洛奇在布格多夫的教育实验,直接接受了裴斯泰洛奇教育思想的影响。1800-1802年,赫尔巴特在不莱梅主要从事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第二阶段:哥廷根时期(1802-1809年)1802年10月,赫尔巴特开始在哥廷根大学任教。在这一时期,赫尔巴特先后写出了多部著作,《论裴斯泰洛奇的近著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裴斯泰洛奇直观初步》、《裴斯泰洛奇教学方法之批评》、《世界审美启示》和《普通教育学》。这一时期,赫尔巴特提出了其“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学说。在《普通教育学》一书中,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由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第三阶段:科尼斯堡时期(1809-1833年)1809-1833年,赫尔巴特应聘担任柯尼斯堡大学哲学教授。在这24年中,赫尔巴特对心理学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并且侧重于把心理学的成果运用到教育过程中,1835年《教育学讲授纲要》问世。(三)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有双重理论基础,即伦理学和心理学。“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伦理学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即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依据,而心理学则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手段。1.赫尔巴特伦理学赫尔巴特的伦理学说基本内容之一,是提供了五种道德观念,即⑴内心自由:有了对真善美的正确认识,就能够按照道德规范行事。⑵完善:调节自己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⑶仁慈:绝对的善,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⑷正义: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解决问题。⑸公平:当人“故意作祟”时应予以应有的惩罚。赫尔巴特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2.赫尔巴特心理学赫尔巴特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原有观念基础上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领域,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即“统觉团”,这一过程就是“统觉”。统觉过程已有知识经验新知识统觉团兴趣、注意赫尔巴特指出,“统觉,或内在感觉,只有在条件允许的时候才会发生。”所谓统觉的条件,主要是指注意和兴趣。根据赫尔巴特的观点,注意是观念的一种活动,它有助于观念的构建。而兴趣则是包含注意在内的内涵更为丰富的观念,是指学生心理、观念的积极广泛的运动,以及对事物产生的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兴趣是内心的主动意向,兴趣只有变成欲望或意愿,内心的主动才会变为外表的主动。兴趣能激起人们的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继而过渡到欲望或意愿。(四)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1.教育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可能的目的”是指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就是“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即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正因如此,赫尔巴特把兴趣的多方面性成为“教育目的的第一部分。”“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的最为基本的目的。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必要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2.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既然是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有效地达到这种目的呢?在这方面,赫尔巴特重视教学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们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在这里,赫尔把他所要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即教育(道德教育)是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的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用他的话说就是“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教育性教学原则,是一个将教育和教学统一在一起的教育理论,它延续了教育历史上将知识与道德两者结合的传统。教育性教学的主要观念包括:⑴教学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⑵教育和教学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⑶决定教学具有教育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强化教学工作中的教育目的性;⑷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起的智力活动。3.道德教育——训育在赫尔巴特的概念体系中,与道德教育直接有关的主要是“训育”这个概念。根据赫尔巴特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他指出,训育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道德判断是道德的基础,因而必然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但仅有道德判断是不够的,这种判断必须转变为“同勇气与智慧向协调的热情”,才能把“道德转化为性格”。道德决定是指用“道德的眼睛”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并依此行动。道德自制是指对自我的认识。在训育的具体实施方面,赫尔巴特提出了六种基本的措施或方法。⑴维持的训育。它的作用主要在于巩固儿童管理取得的结果,使儿童懂得行动的界限和对权威的服从。⑵起决定作用的训育。它的主要作用是“引起学生作出选择”。⑶调节的训育。它的主要作用是说服学生,使他们回忆以往的经历,预言未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中找到他的行为同动机的联系。⑷抑制的训育。它旨在使学生保持情绪的平静和头脑的清醒,以克服狂热的冲动,从而培养审美的判断和道德品质。⑸道德的训育。它的作用在于以上述四种训育为基础,向学生说明真理,进行真正的道德培养。⑹提醒的训育。它的作用在于及时提醒学生,并纠正他们的错误。(五)赫尔巴特的课程理论1.经验、兴趣与课程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一方面,课程的内容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经验保持密切的联系。而真正符合这种需要的则是直观教材。直观教材的运用,将使儿童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真实和确切。因此,应当在课程内容中排除诸如罗马皇帝、天堂的天使这样一些脱离儿童经验的内容。另一方面,赫尔巴特认为,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兴趣本身就存在于经验之中。只有能够引起兴趣的教学内容,才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教材。他明确指出,要掌握知识,并且得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要有兴趣。如何使课程“具有”兴趣,或者说使课程与兴趣保持密切的相关呢?这方面,赫尔巴特依据他的兴趣分类理论做出了有意义的探讨。他把兴趣分为两大类: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经验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和审美的三种兴趣;同情的兴趣包括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三种兴趣。根据兴趣的分类,赫尔巴特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划分。他主张,根据经验的兴趣,应设自然、物理、化学和地理等课程;根据思辨的兴趣,应设数学、逻辑和文法等课程;根据审美的兴趣,应设文学、绘画等课程。根据同情的兴趣,应设外国语、本国语等课程;根据社会的兴趣,应设历史、政治和法律等课程;根据宗教的兴趣,应设神学等课程。兴趣经验的兴趣认识周围自然界的兴趣同情的兴趣认识社会生活的兴趣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自然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绘画文学本国语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法律历史政治神学科学的科目历史的科目宗教的科目2.统觉和课程统觉理论是赫尔巴特课程理论的又一重要基础。根据统觉原理,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依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为课程设计提出了“相关”和“集中”两项原则。所谓相关,是指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所谓集中,是指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赫尔巴特把历史和数学当做所有学科的中心。这两项原则的基本目的是,保持课程教学的逻辑结构和知识的系统性。3.儿童发展与课程赫尔巴特探讨了儿童的年龄分期,进而提出了课程的程序。他认为,儿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⑴婴儿期(0-3岁);认为婴儿期相当于人类历史的早期,对身体的养护优于其他一切,与此同时应大力加强感官训练,发展儿童的感受性;⑵幼儿期(4-8岁):认为幼儿期相当于人类的想象期,教学内容应以《荷马史诗》等为主,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⑶童年期;⑷青春期;相当于人类的理性成熟期,成年期,应分别教授数学、历史等,以发展其理性。(六)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一、“教学进程”理论根据赫尔巴特的主张,统觉过程的完成大体上具有三个环节:感官的刺激、新旧观念的分析和联合、统觉团的形成。与此相应,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的教学方法:单纯的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这三种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就产生了他所谓的“教学进程”。赫尔巴特所谓的单纯的提示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直观教学。在统觉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当前刺激所形成的表象要能引起意识中或意识阈下与之相似的观念活动,那么,首先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和频率,单纯提示教学正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赫尔巴特认为,单纯提示教学是直接建立在学生经验基础之上的,是对经验的模仿和复制,同时又进一步扩大了经验。单纯提示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感官的运用,得到一些“与儿童已经观察过的事物相类似,并与之关联”的感觉表象,从而为观念的联合作准备。在统觉的第二个环节中,由于要形成观念的复合或融合,因而首先必须对不同的观念和表象进行区分(分析),以便发现观念间的相似、相同和不同,这就需要进行分析教学。分析教学是在单纯提示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它的作用在于,对同时出现在感官前的事物、物体加以分析,通过分析,使儿童对当前刺激的反应更为清晰,从而为观念的联合作好准备。分析教学有两个阶段:第一,教师要求学生指出并命名当前出现的事物,然后转向尚未出现的事物;第二,“讲述某一个整体分割成的各主要部分,这些部分的相对位置、它们的联系与变动。”统觉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是新旧观念的联合(即统觉团的形成),而综合教学“提供组成的成分并准备成分的联合”。通过综合教学,由单纯提示所提供的清晰表象和分析教学产生的对表象的区分,就形成了观念的联合,即获得了新的知识和概念。二、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赫尔巴特
本文标题: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01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