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新课改 新高考 新挑战 新策略
2018年2月1日有关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的思考●高考招生制度为中国众多学子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拓展了社会流动的通道,对中国的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近年来广遭社会诟病,改革呼声日趋强烈一.高考改革的动因与目标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四.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应对一.高考改革的动因与目标(一)适应教育发展现实需求●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毛入学率42.7%,高考录取率80%高校分层、分类;人才选拔标准、方式多样化●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制度改革、教学方式、教师专业发展★打破标准单一、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科学选拔合适人才进入高校深造(综合评价)服务和引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指挥棒”)一.高考改革的动因与目标(二)公平性受到严峻挑战●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背离了制度设计初衷高考加分、考试舞弊、招生录取●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产生,公平性面临新挑战“异地高考”,弱势群体入学机会,“高考移民”●社会流动的阶梯,关系社会稳定和公正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农村考生跨越城乡二元结构★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不断遭到侵蚀政策调整,综合改革,促进入学机会公平一.高考改革的动因与目标(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入学机会公平优化人才选拔标准和评价方式,科学选拔合适人才引导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策略高教与基教、高校与中小学、教育系统内外部协调改革遵循规律、试点先行、协同改革、稳妥推进一.高考改革的动因与目标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一)调整招生计划分配●缩小省际高考录取率差距增量动态调整,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调整部属大学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二)改革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入学考试方式分类考试;注册入学;一年两考;自选三科;异地高考分散备考压力,增加考生的选择机会●改革入学考试内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综合素质的考察探索文理不分科,扭转基础教育过度强调应试和学生偏科的现象●提高高考命题质量命题专家队伍建设,考试规律和标准研究,考试科目试题库建设提高试题信度和效度,保证全国和分省命题质量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三)招生录取机制的改革●逐步取消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强化高校质量建设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学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机会●建立和完善考生综合评价机制(两依据,一参考)高考统考成绩、等级考成绩、综合素质测评档案评价方式更科学、内容更丰富,全面评价学生素质与能力●建立和完善高校多元录取机制自主录取、注册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清理和规范加分政策,完善自主招生招生对象,考核内容、方式、时间;构建公平录取政策环境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陈宝生十九大谈新高考改革: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的高考制度。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2014年启动,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四川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四川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川府发〔2016〕20号)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增加了考试科目的选择1增加了考试次数的选择2增加了高校录取专业的选择3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的个性化选择4高考新政的本质是增加“选择”机会增加了普通高校和职业类院校的选择5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高中阶段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期自我成长目标的确立期自我专业发展的选择期为什么要在高中阶段“选择”?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为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做准备高中教育要为孩子的未来做好三项准备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对学校及教师是发展机遇还是洪水猛兽?对学生及家长是“福利”还是“困惑“?“选择”积极应对是“福利”,被动应付成“困惑”!二.高考改革的走向与任务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成效一:贯彻中央指示精神,高考改革试点平稳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育分到育人的共识正在形成,尽管改变的势能储备还不足,但趋势不可阻挡。●上海市坚持综合改革,扎实稳步推进试点工作,为高考综合改革的深化与推广提供了宝贵经验。●浙江省实现平安考试和平静录取,呈现出志愿填报率高、志愿投档率高、志愿满足率高、考生选考科目与高校专业要求匹配度高、退档率低(不符合院校录取条件退档的约0.35%)、无专业计划调整的“四高一低一无”的良好态势。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成效二:推动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中学校现代化进程●科目的设置和“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以及录取过程学校与学生多次双向选择,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选课制、走班制、小班制,乃致导师制等应运而生,开始营造高中教育改革的新生态,“千校一面”的格局正在打破。●上海普通高中以“大走班、中走班、小走班”等形式进行“选课走班制教学”。●浙江普通高中实行“必修课分层走班、选考科目选课走班”,均实现了“一生一表、走班上课”,将近80%的考生选择了文理交叉的选考科目组合。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成效三: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体系,促进科学选才●在国家高中课程新标准和新教材商未颁发的情况下(2018年正式颁布),两地均采取了有效措施保障考试内容和课程改革的衔接:如上海市教委组织高校教师、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组成的专家团队制定了高中教学指导方案;在语文等科目上增加开放性试题,探索文理不分科后的数学科目命题;率先将听说能力测试引入外语考试等。●浙江、上海均建立了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并在高考招生中开始有效使用。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成效四:打破录取批次壁垒,改革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模式,实行高校与考生双向选择,提升学校和学生的获得感●两地在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方面,按“专业+学校”填报平行志愿,合并录取批次、破除学校等级界限,学校按专业大类录取并与学生多次双向选择等方面做了试点探索。●上海:允许考生填报24个专业组,保障了考生的梯度选择;●浙江:可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按考生成绩分三段填报和录取。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成效四:打破录取批次壁垒,改革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模式,实行高校与考生双向选择,提升学校和学生的获得感●多数高校受惠于此次高考改革,“专业+院校”等改革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增加了考高分的可能性,提高了被录取的可能性,减少了被“调剂”的可能性,改善了录取专业与个体兴趣的匹配度,学生在高考综合改革中“获得感”明显提升。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成效五: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激发高校招生主动性,拓展多元评价的高考招生改革实践模式●高校自主确定各专业的选考科目,根据“两依据,一参考”原则,浙江省试行“三位一体”招生,上海采取高考成绩(60%)+面试成绩(30%)+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0%)合成总分的录取方法。● 增加了高校人才选拔的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唯分数”单一评价方式的弊端,拓展了多元评价的高考招生录取模式。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成效五: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激发高校招生主动性,拓展多元评价的高考招生改革实践模式●浙江省的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招生●上海市的自主招生、春季招生、综合素质评价招生等多元方式并存的招生制度●实现了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拓宽了高考招生评价与选拔的路径,有利于学生向着既有全面素养又有专业特长的方向发展,促进了高校由“招分”向“招人”的转变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挑战一:选考科目偏文弱理,选考物理人数明显下降,社会高度关注●选考难度较高的物理学科学生数量明显减少,且有不断下降趋势,在薄弱高中学校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师结构性失衡的“潮汐现象”,对高中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带来难题,更会导致中学科学教育和大学生理科基础弱化,与重视STEM教育的国际潮流相背离,将影响国民科学素养,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带来长远的负面影响。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应对建议:●通过对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的技术改进,增强选科和赋分的科学性。●加强高校与高中校的合作,指导学生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进行选科。●探索优化选考科目的规则,有些建议限定物理和历史分别为理科和文科的选考必选科目。●政府引导和规范高校承担社会责任,合理设置必选科目,保证选才的科学性和适切性。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挑战二:等级赋分制的区分度和公平性问题凸显,引发社会质疑●等级赋分制实施过程中,按人数比例划分等级,使得各等级的实际划分标准受当次考生水平、参考人数、试题难度的影响,导致标准本身的不稳定性加强;●加之将原始分经过两次转换,拉大分数之间的差距,公平性受到质疑。●引发“田忌赛马”式应对方式,考生成绩的取得,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与哪些人一起考,不一定是学得好。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应对建议:●完善等级赋分制,通过标准设定与维护等手段,使等级划分标准摆脱参考人数等外在因素的影响,确保学生个体在各考次之间成绩的相对稳定性。●利用已有选考数据进行模拟研究,完善和改进等级赋分办法,引导学生按照兴趣确定选考科目。●将当前按人数比例划分的方式,改为依据等级标准内涵相对固定的划分方式,探索实施标准。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挑战三:多种考试安排挑战传统教学秩序,应试负担加重●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学考)、等级性考试(选考)、高考统考三种考试类型叠加之后造成高中学生考试次数的增加和选考考试时间的提前,给两地教学秩序和管理带来较大挑战,应试压力加重,教师焦虑情绪明显,学生学业负担加重。★ 应对建议:将选考(等级考)考试的时间调整到统一高考前或者同期进行;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省市开展试点,让英语“一年两考”向英语能力等级考试的方向积极推进。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挑战四:选课走班制实施不均衡,对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管理带来挑战●选课走班对教学设施、教师学科结构和教学安排及班级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两地实施情况校际差异很大,优质学校实施条件较好,薄弱学校的设施、师资和管理面临很大挑战,需要配套协调,进行因校而异的探索。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应对建议:●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选科要求。优质中学积极探索分层分类教学,因材施教;薄弱学校因校制宜,量力而行;●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探索适合走班制的新型管理与原有行政班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优化标准和方法,完善走班教学评价机制;●加强投入保障,改善办学条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与选课走班制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挑战五: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衘接结合有待加强,考试内容改革亟待系统推进●由于高中新课改滞后于新高考改革,高中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尚未颁发,对高考命题改革形成制约。●高考文理不分科,对文理交叉选科的命题难度把握,特别是数学兼顾文科和理科考生的命题要求,存在所谓“文头理尾”、“平地起高山”等现象,学生难适应,教师难把握,仍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应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出台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选考部分的内容和要求;鼓励两地探索完善数学科目的命题方案,统筹考虑考试难度和选拔功能。三.高考改革的成效与挑战挑战六:招生录取改革打破原有程序和格局,亟待建立新的招生录取制度●沪浙两地在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方面,除了录取批次改革之外,其他方面相对较弱:●信息不对称,高校和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充分,高校与高中学校、学生之间的联系有待加强;●高校招生录取的组织和程序上,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院系和专业人员参与度较低;●在自主招生和执行“两依据、一参考”录取原则上,缺少实施细则和相应规则,特别是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高
本文标题:新课改 新高考 新挑战 新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3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