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企业经济统计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总论1.构成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①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②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实体。2.法人单位的划分依据以下条件: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②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③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3.企业运行的条件:Ⅰ.内部条件:①人力要素;②物力要素;③财力要素;④信息要素。Ⅱ.外部条件:①经济体制环境;②宏观经济环境;③市场竞争环境;④思想文化环境。4.企业组织系统:①厂部。企业内部生产行政的最高指挥机构。②车间。为企业三级行政组织的中间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③班组。是企业内部最基层的行政单位。5.企业分类的原则:①以产品为单位,而不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划分;②以产品的直接用途为标准,而不是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为标准;③以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作为划分的标志,而不是按产品的具体用途来划分类型。6.企业经济指标体系:①活动条件指标体系——各种占用存量指标②投入指标体系③产出指标体系④经济效益指标体系7.企业三大经济核算:Ⅰ内容: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Ⅱ相互关系:在三大核算中,尽管统计核算是重要的,但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中心,业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企业的业务核算侧重于对原始资料的调查、登记、保存和必要的计算。Ⅲ协调与统一的标志: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具体内容如下:①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协调与统一。②指标口径的协调与统一。③分类方法的协调和统一。④计算过程的协调和统一。第二章企业统计组织与工作1.企业内部统计资料的来源:①来源与车间。②来源于职能科室。2.原始记录的设置原则:①应满足统计、会计和义务三种核算的需要。②应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状况。③应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成为管理制度中的组成部分。④原始记录的设置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掌握。3.原始记录的分类:①原始记录按照生产经营的内容,可以划分为投入方面的原始记录和产出方面的原始记录。②原始记录按照原始记录表中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综合性原始记录和专用性原始记录。4.企业统计台帐是指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汇总资料和积累资料的账册。5.企业信息的作用:①信息是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②信息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③信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水平④信息决定企业经济的发展第三章企业产品统计1.工业产品的分类:按照产品的完成程度不同可分为成品、半成品和在制品。区分半成品和在制品,则是以半成品和在制品能否走出车间为标准。2.企业产品劳动量是指企业用于生产各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的产品数量。3.原始实物量,又称为产品的混合量,是指各类产品按其自然物理量为单位的产量。4.原始食物统计量统计的基本原则:①必须符合规定的产品质量标准②必须是本期生产的产品③必须严格按照产品目录的规定统计5.实物工程量,是以实物(物理或自然)单位计算的,建筑安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数量。6.房屋建筑面积的主要统计指标: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期末在建面积。7.标准实物量折算方法:Ⅰ.按产品使用价值的高低折算标准实物量:①确定标准产品。②确定折算系数。折算系数=某产品的实际规格或含量/标准产品的规格或含量③折算标准实物量。标准实物量=Σ(原始实物量×折算系数)Ⅱ.按产品耗用劳动量的多少折算标准实物量。Ⅲ.按单位产品消耗原材料的多少折算标准实物量。8.验质量的计算公式:农业验质量=自然量×验质率=自然量×实际含纯率/标准含纯率=自然量×[1-(实际含水率+实际含杂率)]/[1-(标准含水率+标准含杂率)]9.商品流转的分类:①从是否结束再生产过程来划分,可分为批发商品流转和零售商品流转。②从商品流转与统计总体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商品总流转和商品纯流转。③从商品流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来划分,可分为最初商品流转、中间商品流转和最终商品流转。④从商品流转是否通过商业部门,可分为生产者自购自销和商业机构商品流转。10.为了使商品库存额的计算价格统一起来,现行商业统计制度规定:农副产品采购单位按采购价计算;批发单位按货价计算;零售单位一般按零售价计算,如果是按进货原价核算的就用进货原价核算。第四章企业产值统计1.企业产值统计的作用:①企业产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有效成果的综合反映。②企业产值是企业考核经济效益、进行各种统计分析的基本依据。③企业产值是企业编制计划和检查计划的依据。④企业产值是计算本部门和全社会有关产值指标的基础。2.常用的产值指标及其价值构成:C—物化劳动转移价值(C1—劳动手段折旧价值,C2—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V—必要劳动价值M—剩余劳动价值总产值(总产出)价值构成C1+C2+V+M增加值(追加值)价值构成C1+V+M净产值(生产净值)价值构成V+M3.企业产值指标的统计原则:①计算内容上的平衡原则②核算方法上的主体原则,又称对象原则。③计算时空范围上的统一原则。4.工业总产值及其计算原则:工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有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它是反映企业总规模和总水平的重要指标。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包括;①生产工业产品的原则。②最终有效产品的原则。5.企业工业总产值指标特点:①企业工业总产值受物质消耗转移价值的影响。②企业工业总产值受企业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③企业工业总产值不受企业生产起点变化的影响。6.工业总产值与商品产值的差别:工业总产值着眼于生产,生产多少,计算多少;而商品产值着眼于经济收入,凡本期生产可供销售,取得经济收入者,才予以计算,否则不予计算。7.建筑业总产值的特点:①建筑产品的价值的确定具有特殊性。②建筑施工活动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产品生产过程常常存在跨期现象。③建筑业产品具有实物产品和生产性作业两种形态。④建筑业产品是企业进行建筑安装生产活动的有效成果。第五章企业品种与质量统计1.供货合同完成率=报告期合同实际交货量/报告期合同订货量2.新产品应具备下列一个以上的条件:①有新的原理、构思或设计;②采用了新材料,使产品的性能有很大的提高;③产品的结构有明显的改进;④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3.专利必须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三个条件。4.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特性或属性。5.企业工作质量统计:①合格率(%)=合格品数量/全部送检产品×100%或=合格品数量/(合格品数量+次品数量+废品数量)×100%一次合格率=第一次送检合格品数量/第一次全部送检产品数量×100%②车间责任废品率(%)=(内废工时+外废工时)/(本车间合格品工时+内废工时+料废工时+其他废工时)③返修率(%)=返修品数量/全部送检产品数量×100%或=返修工时/(Σ各种规格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100%一次返修率=第一次送检返修品数量/第一次全部送检产品数量×100%④损失率:⑴废品损失率⑵质量损失率(%)=(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企业总产值×100%6.产品质量波动的因素:①偶然性因素(正常原因):指对产品质量特征经常起作用的众多微小的因素,这类因素只能是产品质量出现微小差异,对产品质量特征影响不大。②系统性因素(异常原因):指对产品质量特征影响较大,但并非经常出现的因素,然而一旦出现就会使产品成为次品或废品。7.工序能力指数:Cp=T/B=T/6σ=(Tu-Tl)/6σ式中,T—公差范围,B—工序能力,Tu—公差上限,Tl—公差下限8.Cp的修正:Cp’=(1-K)·Cp=(T-2ε)/6σ式中,K—偏移修正系数9.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①全面质量管理是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②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③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④全面质量管理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10.在我国企业中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的作用:①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效益②促进国家计量水平的提高,减少社会的重复检验和试验③降低承担产品责任的风险④实现国家对产品质量的宏观控制,提高产生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第六章企业劳动工资统计1.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谁发工资谁统计”,因而一些虽未参与企业经济活动,但却由本企业支付工资的,也统计在企业全部劳动者范围内。但为了准确反映企业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新增加的人员,则从其报到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当月工资,即应算为企业从业人员。对于退职、退休、死亡、开除、停薪留职等退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从其离开之日起即不统计为企业从业人员。2.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统计:①平均人数=报告期每天实有从业人员人数之和/报告期日历日数②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至报告期各月月初、月末全部从业人员之和/(2×报告期月份)③开工不满全月的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计算。(P186)3.企业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①按用工期限分组:长期职工,临时职工。②按工作岗位分组:工人和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其他人员。③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组④按工种和熟练程度分组⑤按文化程度分组:大专及以上、高中、中专、初中、小学、文盲等等。4.劳动时间构成图:日历工日制度公休工日制度工日实际公休工日公休加班工日出勤工日缺勤工日公休加班工日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日全日停工工日全日非生产工日实际工作工日公休加点工时公休加班工时制度内实际工作工时非全日停工工时非全日非生产工时非全日缺勤工时实际工作工时5.劳动时间平衡表分析:①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②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③分析加班加点情况④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利用的潜力6.劳动生成率的表现形式: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果/劳动消耗量(正指标)劳动生产率=劳动消耗量/劳动成果(逆指标)劳动生产率的正指标与逆指标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经济意义完全一样,两者在数量上互为倒数,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一般采用正指标,逆指标多用于劳动定额方面。7.企业生产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生产每件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计划规定应达到的劳动效率。第七章企业原材料与能源统计1.单耗=生产某种工业产品的某种原材料消耗总量/某种工业产品的合格品产量2.原材料利用率定额:①当一种原材料生产一种产品时: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指数=原材料实际利用率(R1)/原材料利用率定额(Rn)×100%②当一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时:原材料综合利用率定额指数=原材料实际综合利用率/原材料综合利用率定额×100%3.企业原材料周转统计:①原材料周转次数(次)=报告期原材料消费量/报告期平均库存量②原材料周转天数(天)=报告期日历日数/周转次数或=报告期平均库存量×报告期日历日数/报告期原材料消费量或=报告期平均库存量/平均每日实际消费量4.企业能源的分类:Ⅰ按能源的产生状况分类:①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泥炭、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等;②二次能源(人工能源):洗煤、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火电、热力等。Ⅱ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①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以及由它们转换得到的二次能源;②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核能等。5.我国规定以每公斤热值为7000千卡的煤作为标准能源,各种能源均按此折算标准煤数量。折标准煤系数=单位能源热值(千卡)/单位标准煤热值(千卡)或:某种能源折合标准煤的系数=某能源每公斤的燃烧值(千卡)/7000(千卡)6.企业能源消耗总量按下列3种口径计算:①企业收入能源消费量。②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③企业能源最终消费量。第八章企业固定资产统计1.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二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2.固定资产的匪类:①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②按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分类: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不需用的固定资产。③按固定资产所有权分类:自有固定资产,
本文标题:企业经济统计学重点知识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53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