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神经嵴(neuralcrest)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2.腮弓(branchialarch)原始咽部的间充质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3.腮沟(branchialgroove)相邻的腮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腮沟。4.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在内釉上皮的诱导下,牙乳头外层细胞分化为高柱状的成牙本质细胞。这些细胞在切缘或牙尖部为柱状,在牙颈部细胞尚未分化成熟,为立方状。5.缩余上皮剩余(Serre上皮剩余)残留的牙板上皮细胞团未能正常退化,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6.釉梭(enamelspindle)起始于釉牙本质界突入釉质内的纺锤状结构,牙磨片中,釉梭的有机物分解代之以空气呈黑色。7.釉板(enamellamellae)是片状、贯穿整个釉质厚度的结构缺陷,自釉质表面延伸至釉质不同的深度,可达釉牙本质界。8.釉丛(enameltufts)在磨片上近釉牙本质界内1╱3的釉质中,类似于草丛的结构。9.横纹(crossstriations)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透光性低。横纹在釉柱上呈规律性重复分布,间隔2~6μm。10.生长线(incrementallines)又名芮氏线,是釉质周期性的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其宽度和间距因发育状况变化而不等,较横纹的间距大的多,约代表5~10天釉质沉积的厚度。11.绞釉(gnarledenamel)釉质内2╱3弯曲,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明显,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12牙本质小管(dentinaltubule)贯通于牙本质全层管状空间,充满了组织液和一定量成牙本质细胞突起。13.牙本质生长线:原发性牙本质基质的节律性沉积形成的线条。如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称为欧文线。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其牙本质因部分形成于出生前部分形成于出生后,两者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生长线,即新生线。14.龈沟(gingivalsulcus)游离龈与牙面之间有一环狭小的空隙,称为龈沟。其正常深度为0.5~3mm,平均深度1.8mm。15.牙髓(pulp)是来源于外间充质的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由牙本质所形成的髓腔(髓室和根管)内。16.原发性牙本质(primarydentin)指牙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牙本质,即牙根尖孔发育完成前形成的,构成牙本质的主体。17.继发性牙本质(secondarydentin)指牙与对颌牙建立咬各关系后形成的牙本质,即在牙发育到根尖孔形成后,位于原发性牙本质的内侧。18.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dentin)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牙本质,是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处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的牙本质。小管少且摆列紊乱、矿化程度低,与继发性牙本质交界明显。19.死区(deadtract)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消失,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20.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dentin):牙本质受到磨损或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矿物盐沉积而封闭小管,使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无差异,磨片上呈透明状,称硬化性牙本质。21.骨样牙本质(osteodentin)在修复性牙本质形成过程中,成牙本质细胞常可包埋在形成很快的间质中,以后这些细胞变性,在该处遗留一空隙,很像骨组织。22.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cell)主要位于腺泡及闰管的外表面、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与基膜之间。23.半月板(demilune)混合性腺泡由黏液和浆液细胞组成,前者组成腺泡之大部分,紧接闰管;后者呈新月状位于腺泡的盲端表面,又名半月板。24.沙比纤维(sharpey'sfiber)主纤维分布在整个牙周间隙内,一端埋入牙骨质,另一端埋入牙槽骨,仅在牙颈部游离分布在牙龈固有层中。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称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25.叶状乳头(foliatepapilla)位于舌侧缘后部,在人类此乳头为退化器官,呈5~8条平行排列的皱襞。正常时此乳头不明显,炎症时往往肿大,且伴疼痛。26.味蕾(tastebud)黏膜上皮内含有的味觉感受器称为味蕾。27.腮腺(parotidgland)是唾液腺中最大者,分深浅两叶,其间有面神经穿过。浅叶位于皮下、外耳前方,深叶位于下颌后凹。28.菌斑:细菌在牙面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由细菌和唾液糖蛋白及细菌胞外多糖等基质构成的薄膜状细菌斑块,是细菌生长的微生态环境,其存在与龋病的发生有着直接联系。29.龋病: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体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而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30.骨上袋(supragingivalpocket)牙周袋底在牙槽嵴顶的上方,由于牙槽嵴为水平吸收,其高度明显降低,导致骨上袋形成。31.龈谷(ginggivalcol)在后牙,颊侧和舌侧龈乳头顶端位置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互相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故称龈谷。由于该处不易清洁,易形成菌斑和牙石,龈谷易受到炎症刺激,牙尖区牙龈炎的发生高于其他部位。32.骨内袋(intrabonypocket)牙周袋位于牙槽嵴顶下方,牙槽骨在袋的侧方,牙周袋处于牙根面与牙槽骨之间,是由于牙槽骨发生垂直骨吸收所致。33.溃疡: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按其破坏组织的程度,可分为浅层溃疡和深层溃疡。34.白斑:指发生在黏膜表面的不能被擦掉白色斑块,也不能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白斑是一个临床病名,不包括组织学含义,属于癌前病变。35.红斑(erythroplakia)也称为增殖性红斑、红色增殖性病变。指口腔黏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在临床上及病理上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因此红斑这个含义不包括局部感染性炎症,如结核、真菌感染等,而是指癌和癌前病变的红斑。36.囊肿:是一种非脓肿性病理性囊腔,内含囊液或半流体物质。口腔颌面部囊肿除少数外,几乎都有上皮衬里,周围有纤维结缔组织囊壁(或囊膜)包绕。37.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指囊壁包含一个未萌芽的牙冠并附着于该牙牙颈部的囊肿。X线检查为一境界清楚的透光区,内含未萌出牙的牙冠。在下颌第三磨牙区最常见。38.萌出囊肿(eruptioncyst):发生于覆盖在一个正在萌出的乳牙或恒牙牙冠表面的黏膜软组织内,是发生于骨外软组织内的含牙囊肿,即萌出牙的缩余釉上皮与釉质之间液体潴留而形成的囊肿。39.咽囊(pharyngealpouch):与腮沟相对应的腮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腮沟相对应的浅沟,称为咽囊。40.联合(merge):面突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称为联合。41.融合(fuse):有的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进而在外胚间叶组织穿通称为融合。41.限制板(laminalimitans)牙本质小管内壁衬的有机膜,糖胺聚糖含量高,调节和阻止牙本质小管矿化。42面突联合:面部突起是由于面部外胚间充质细胞的增生和基质的聚集而形成的,表面被覆以外胚层。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就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43面突融合:有的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1神经嵴的分化过程:胚胎发育的第三周,三胚层胚盘已形成,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a中轴凹陷称神经沟。b隆起——称神经褶——顶端与外胚层交界处——神经嵴——神经嵴细胞2外胚间充质组织及其包括概念:头面部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充质组织或外间充质。包括:面部所有的骨,颅骨,鳃弓软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牙周膜,血管周细胞,血管平滑肌。3面部发育及疾病相关?在胚胎第三周,额鼻突的下方出现第一腮弓。约在胚胎24天,第一腮弓上出现上颌窦。约在胚胎28天,额鼻突的下方出现嗅突,两个嗅突之间—中鼻突,嗅突两侧---两个侧鼻突。胚胎第五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形成---球状突。中鼻突的两个球状突向下生长—人中,下颌骨,原发腭。上颌突自两侧向中央生长与球状突融合—上唇。上颌突和侧鼻突融合—鼻梁的两侧和鼻泪管。上颌突与下颌突由后向前联合—面颊部,口角。下颌突在中线联合—下唇,下颌软组织,下颌骨,下颌牙。唇裂:多见于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面裂:横面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斜面裂: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侧鼻裂: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腭裂: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颌裂: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果。4牙胚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组织来源a成釉器,组织来源:口腔外胚层组成:牙釉质b牙乳头,组织来源:外胚间充质组成:牙髓和牙本质c牙囊,组织来源:外胚间充质组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5牙髓的概念,组织结构?牙髓随着牙本质不断的形成,成牙本质细胞向中心移动,牙乳头的体积逐渐减少,等到原发性牙本质完全形成,余留在髓腔内的多血管的结蒂组织。组织结构:成牙本质细胞层,乏细胞层,多细胞层,固有牙髓。6牙龈上皮:有角化,有钉突。银钩上皮:无角化,有钉突。结合上皮:无角化,无钉突7四种舌乳头及其特点a丝状乳头:遍布舌背,舌尖部最多,体积较小,高于1~3mm,尖端多向后方倾斜,末端具有毛刷样突起,表面有透明角化上皮细胞,上皮浅层细胞经常有角瓜和剥脱现象,青年时期最发达,至老年逐渐变平,舌苔,地图舌b菌状乳头:位于舌尖和舌侧缘,分散于丝状乳头之间,呈圆形头大颈细的突起,高约0.7~1.5mm,直径0.4~1.0,上皮较薄,表层无角化,固有层血管丰富,呈红色,有的菌状乳头上皮内可见少数味蕾。草莓舌.光滑舌或镜面舌c轮廓乳头:位于界沟的前方,排成一列,约8~12个,呈矮柱状,高1~1.5mm,直径1~3mm,四周有轮廓沟环绕,周围舌黏膜稍隆起,形成乳头的轮廓结构。d叶状乳头:位于舌侧缘后部,呈5~8条平行排列的皱臂,正常时不明显,炎症时肿大,疼痛8口腔黏膜的增龄变化(1)上皮萎缩变薄,上皮钉突变短,舌背黏膜丝状乳头数量减少,叶状乳头可增生。(2)固有层结缔组织总量减少,成纤维细胞收缩,胞核变长,胞质减少,胶原纤维裂解,出现玻璃样变,弹力纤维增多。(3)血管变化也较明显,唇及颊可出现血管痣。(4)神经末梢的密度降低,味蕾数量减少,黏膜感觉功能下降。(5)上皮和结缔组织的细胞增殖活动和组织更新较活跃。(6)黏膜各处的小唾液腺发生明显萎缩,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取代。9.腮腺的概念及其开口部位:腮腺是唾液腺中最大者,分深浅两叶,面神经穿行,浅叶位于皮下,外耳前方,深叶位于下颌后凹,腮腺分泌物的排出管称腮腺导管,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应的颊黏膜上,开口处呈乳头状,腮腺属于纯浆液腺。10牙髓细胞概念,结构和功能牙髓是来源于外胚间叶的疏松结缔组织,位于由牙本质所形成的髓腔内。牙髓的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营养,感觉,防御和修复,牙髓中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仅通过根尖孔和根尖部的牙周组织相连通。牙髓的细胞有:(1)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2)成纤维细胞:牙髓中最多,又成牙髓细胞,可分化为新的纤维细胞或成牙本质细胞;(3)巨噬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4)树突状细胞:是常常有3个以上的胞质突起,在功能上属于抗原呈递细胞;(5)淋巴细胞:是牙髓中主要的免疫反应细胞。11.牙周膜的成分和各自功能成分:(1)纤维:主要由胶原纤维和不成熟的弹力纤维组成,(2)基质:主要由氨基葡聚糖和糖蛋白组成,充满在细胞,纤维,血管和神经之间;(3)细胞:成纤维细胞,牙周膜干细胞,成牙骨质细胞,上皮剩余,成骨细
本文标题:口腔组织病理学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56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