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普通心理学 第九章 动机与意志
第九章动机与意志第一节动机概述一、什么是动机人们总是在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述。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它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一)定义在许多有关动机的文献中,心理学家们往往用动机作用(motivation)这一术语来描述个体发放出能量和冲动,指引行为朝向某一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和过程。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二)动机的形成条件1.内在条件:需要内驱力: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2.外在条件:诱因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食物的色泽、芳香等。(三)动机的作用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指向功能动机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激发的活动能否坚持下去,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四)动机的种类1.按动机和活动本身的关系,动机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这种动机的力量来自活动本身的吸引,是与活动本身相对应的,指人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从事这种活动,可以使人自身获得需要的满足。间接动机,这种动机的力量来源于活动外部,不在活动自身,而在活动之外的附属物上。2.按动机的起源,动机可以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指与人的生理需要有关的初级的,原发性的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心理、社会需要有关的在后天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动机。社会性动机一般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初级的,如好奇心,探索欲等。二是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与社会交往动机。3.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可以将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主导动机是个体最重要、最强烈的、对行为影响最大的动机。非主导动机是强度相对较弱、处于相对次要地位的动机。4.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则是由外界的刺激的作用而引起的。二、动机与需要(一)什么是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二)需要的特点1.对象性2.紧张性3.动力性3.起伏性(三)需要的种类按照需要的起源分为:生理需要:是指保持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需要。按照需要所指向的对象不同分为:物质需要:是指对维持个体的生活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需要。精神需要:是个体参与精神生活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成长需要缺失需要三、动机与行为效率(一)动机与行为1.同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这就是行动的多源性。如同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是多种多样的。2.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这表现了动机的多样性。(二)动机与工作效率二者之间是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逐渐下降。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Low)四、动机与价值观、意志动机与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动机和价值观的关系:动机是个体行为调节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价值观起着核心的作用。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兴趣、信念、理想第二节动机的理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一)本能理论本能论是动机研究中所形成的第一个理论。本能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有的、不学而能的行为方式。本能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存、种族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早期的观念中,本能概念最早是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的。到十九世纪,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心理学家们开始强调人类与动物之间的相似性,并试图根据本能说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心理学家们假定,既然人与动物之间没有质的不同,那么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解释必然有助于认清人类的行为。(二)驱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尔(1884-1952)是内驱力理论的代表。他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的行为。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者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需要得到满足,驱力降低。如饿,吃饱。(三)唤醒理论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间的关系是一条倒U形曲线。--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记忆能使唤醒水平降低--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四)诱因理论诱因: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五)动机的认知理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2.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韦纳提出的归因模式:如果一个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人们一般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努力和运气等;如果新结果与过去的结果一致,人们一般归因于稳定的因素,如任务难度和能量等。如果归因会使人们对下一次的行为结果产生预期。1.阿特金森——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J.W.Atkinson)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作为麦克利兰(D.C.Mecmelland)的学生和助手从一开始便参与了成就动机的研究。他遵循托尔曼与勒温的足迹与逻辑,强调内部的认知过程,采用假设分析的方法,逐步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韦纳——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3个维度:(1)内归因和外归因(2)稳定的归因和非稳定的归因(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4个因素:(1)努力(2)能力(3)运气(4)任务难度归因的三维度模式三维度内部的外部的稳定的不稳定的稳定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可控的不可控的可控的四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3.班杜拉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的动机水平。4.成就目标理论:由得韦克等人提出。认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在对成就目标的选择。如有些个体会将成就情境看作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而另一些个体则将成就情境看作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检验和测量。第三节动机的种类动机的一般分类生理性动机社会性动机一、动机的一般分类据动机的性质: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它已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如:饥、渴、缺氧、疼痛、母性、性欲、睡眠、排泄等动机。--社会性动机有时简称动机,它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社会性动机有权利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和认识性动机等。这些动机推动人们与其他人交往,希望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赞许等。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所起的作用,人的动机可分为原始动机与习得的动机。--原始的动机:是与生俱来的,它们是以人的本能的需要为基础的。如饥、渴、母性、性欲等。二、生理性动机饥饿由于体内缺少食物或营养引起的一种不平衡状态。饥饿的生理因素:与胃壁收缩有关与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关下视丘--习得的动机:是指后天获得的各种动机,或者说,经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种动机。例如,赞许动机、交往动机等都是通过学习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渴由于体内水分不足而引起的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性是任何动物较强有力的一种动机或驱力。睡眠由于机体疲劳产生睡眠需要而引起的动机。三、社会性动机(一)兴趣定义: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二)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成绩,并能超过他人。(三)权利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从个体行为目标上,分为个人化权利动机和社会化权利动机。前者动因为己,后者动因为人。(四)交往动机是在交往的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形成原因:1.天性。人类自古就是群居动物,凡是群居的动物,促使他们群居行为的内在原因,都可视为亲和动机。2.学习。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因为人类的幼稚期较长,在出生后靠人养育一段时间,与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此后至少再经过三方面的学习,以至于人保持着相当接近的亲和动机:(1)个人目标无法达成时,学到求人帮助(2)遇到危险情景时,学到求人保护(3)对事物不了解时,学到求人教导。第二节意志一、意志的概念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三、意志的品质一、意志的的概念(一)含义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二)意志行动的特征1.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性的行动2.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2.意志与情绪的关系首先,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其次,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1.意志与认识的关系首先,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便不可能产生。其次,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没有意志努力,就不可能有认识过程,更不可能使认识过程深入和持久。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内心世界的期望、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某种目的。(一)意志的过程(二)意志心理结构(一)意志的过程1.采取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一般包含确定目的或目标、制订计划、心理冲突、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目的是人的行动所期望的结果。2.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环节。(二)意志心理结构意志的心理结构是很复杂的,这里主要讨论意志结构中的几种主要心理成分:期望、抱负水平、选择和决策。1.意志行动中的期望2.意志行动的抱负水平意志行动中的冲突冲突:由于在意志行动中人们常常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冲突种类:--接近-接近型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意志行动中的挫折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挫折情境的形成:形成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挫折反应:表现为三方面,即情绪性反映、理智性反应和个性的变化。增强挫折承受力--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意志的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的意志品质。(二)意志的果断性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做决定的意志品质。三、意志的品质(三)意志的坚韧性坚韧性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性,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与坚韧性品质相反的是动摇和顽固。(四)意志的自制力自制力是指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
本文标题:普通心理学 第九章 动机与意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74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