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到达发展中期的新经济地理学分解
到达发展中期的新经济地理学孙久文、原倩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导言新经济地理学发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和藤田昌久教授等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使新经济地理学不断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中新星。经过20年的发展,西方学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已经发展到了一门学科的中期。下面就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发展,谈几点看法。以下内容发表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和《区域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一、新经济地理学日趋成熟的研究范式第一,新经济地理学收益递增的分析范式已经成熟——顶级期刊上新经济地理学方面文章的稀缺,表明新经济地理学目前推动主流经济学发展的动力不足。——增量研究,鲜有突破性的进展。这种增量研究不是不重要,但仅仅关注增量性研究限制了从不同方向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突破所能带来的理论进展。——研究框架基本固定,突破十分困难。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到底是什么?西方学者认为是标准的“柯布-道格拉斯——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萨缪尔森”的经济框架。后续的模型都是以这个框架为出发点的。1.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已经成熟假定经济体分为两个部门:农业A和制造业M;两个部门分别使用农民LA和工人LM作为生产要素。经济中保护R个地区。A是农产品消费量,M为制造品消费量。i为制造品的种类,m(i)为第i中制造品的数量,n代表制造品种类总数。pA代表农业品的价格,p(i)为第i中制造品价格,Y为个体总收入。假定农产品生产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收益不变。消费者效用函数、约束条件和工业品生产成本函数如下:110[()]01/nUMA,Mmidi,0()()nApApimidiYMMMlFcq框架的表达式:2.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空间维度基本固定克鲁格曼2008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已经走向成熟。同时也促使新经济地理学者们要思考,新的研究方向在哪里?怎样将本门学科建构成为主流经济学中的坚强理论?综合近年来欧美该领域的研究,发现克鲁格曼之后的研究者,主要是把精力集中在对异质性的研究上。在一定意义上,所有经济问题的产生都是源于参与者在某个维度上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使得贸易能够带来收益。时间和空间是能够产生这种收益的两个维度,也是阻碍这种收益得以实现的两种阻力。时间维度早已纳入经济学家的工具箱,而空间维度却依然游离于主流经济学之外。新经济地理学所要建立的正是这样一种模式,希望通过对空间现象的分析,把空间变量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工具箱中。新经济地理学认为,能够找到一种表达自己观点的、阐述空间变量的、简明的表达方式,这样就可以改变主流经济学对空间维度的态度,以缓解目前经济学研究中的不正常的局面。参见:克里斯蒂安·贝伦斯,弗雷德里克·罗伯特-尼康德:“时代在改变:寻找新经济地理学的新领域”,经济地理学杂志,2011年第11期:215-230。3.空间因素的争论一直不断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所研究的空间因素,从出发点到最后的结论都有很大的区别,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产生的研究结果不存在互动性。西方地理学学术界对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两个批评:一是新经济地理学并不“新”就是说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早已被地理学者提过,认为通过简化经济地理的丰富性来建模的做法是一种误导的做法。二是新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空间因素都是有形因素,且已经陈旧。因为在当前的发达经济体中,有形因素比如运输成本已经不那么重要,无形因素比如知识溢出才更重要。三是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更加适合发达经济体1900年而非2010年的现实。新经济地理学适合解释20世纪发达国家的产业聚集现实,尤其是美国的制造业带的形成。4.新经济地理学发展到中期的表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要走出已有的框架,从更多的方向研究新的问题,比如异质性,城市体系,交通,公共政策等,这些是能够带来实质性的进步的研究方向,但是这些新路径尚未获得充分的关注。西方学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复杂性和对模拟方法的依赖降低了新经济地理学在解释城市体系演化、交通建设的空间后果以及空间经济演化的政策机制等方面的吸引力。同时,研究经济地理问题的其他竞争性理论也在迅速发展,比如亨德森的城市体系理论就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GIS方法的强化更加强了这些理论的竞争力。所以,西方的学者普遍认为,到目前为止,除了核心边缘模型(CP模型)等基本的、直观性比较强的理论贡献之外,新经济地理学还没有新的的、有思想性的发展成果。二、学术界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批评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过于注重主流经济学家所推崇的正式的数理模型分析,并且为了方便建模而剔除了对历史、文化和制度等真实的因素的分析。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太过执着于模型化方法而过度简化,这种简化对于分析真实世界是有害的。新经济地理学没有过时,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也不能忽视。主要有五种代表性的批评意见。1.对模型化分析方法的批评。2.对时空处理方式的批评。从空间处理方式角度,批评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总是一维空间(沿着一条线或一个圆展开),是抽象空间而不是真实的空间。新经济地理学没有内在地界定空间单元或尺度,只包含微观(企业和家庭)和宏观(区域或国家)两个尺度,这就导致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同的空间尺度面临不同的理论的竞争:在本地层面,知识溢出理论非常重要;在国家层面,聚集效应就不那么明显了,而要素禀赋等理论重要性凸显;而新经济地理学只依赖资本外部性进行解释没有说服力。在时间处理方式角度,新经济地理学由于关注均衡状态,因而它采用的是抽象的时间概念而非真实时间。即使经济最终走向均衡位置,它也无法解释所需要的时间和采取的路径新经济地理学所依赖的“冰山成本”假设为了保持简便性而牺牲真实性。首先冰山成本理论假定运费完全正比于运距,这与边际运费率随着运输路程增加而递减的现实相悖。而且在冰山成本假设下越贵重的物品单位运费越高,这没有现实依据。正确的做法是将交通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进行处理,尽管这样做增加了建模的困难。另外,新经济地理学假设农业运输成本为零而工业品运输成本大于零也是没有经验依据的臆断。3.对冰山成本的批评。4.对理论应用价值的批评。由于新经济地理学采取了严格的假设,因此该理论的现实应用性不强,经验研究和政策分析都受到还原论的模型方法束缚而难以进行。例如抽象的两区域模型能否直接应用于多区域的现实引起学者们的争论[46]。这一缺陷严重制约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性和影响力。批评者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经验研究还很滞后,缺乏对空间经济的福利与政策分析。新经济地理学所依赖的不完全竞争框架比较薄弱。DS模型的垄断竞争框架是众多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的一种特例,立足于DS模型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所能分析的情况并不普遍。而且空间竞争在本质上是寡头垄断而不是垄断竞争,新经济地理学却没有考虑厂商之间的策略性行为。5.对理论基础的批评——最关键的批评三、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主流经济学家很早之前就认为,抽象化的模型方法是研究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凯恩斯提供了一套抽象的、非历史的模型;其中心就是关于就业的两个方程的均衡模型。凯恩斯经济学能够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他告诉你通过财政预算赤字来刺激需求。主流经济学家最想知道的关键问题是提供有效的答案。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凯恩斯模型的比较:凯恩斯模型:回答当一种经济现象发生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做的问题;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如果一个事物发生了变动,将给经济结果带来怎样的影响。主流经济学认为这个目标很可能是一个根本不可解决的问题。1.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与凯恩斯模型基本NEG模型的核心假设消费假定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商品,追求最大化不变弹性的个人效用;空间上消费者偏好是同质的。生产者假定生产者是个体的、单工厂的利润最大化企业,每个企业生产单一产品,单工厂生产比多工厂生产更合算。企业倾向于向邻近的市场迁移。工人假定劳动力市场是瞬时出清的。工人根据工资的空间差异在不同位置之间迁移。市场结构两部门经济:竞争性的传统(农业)部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类型的垄断竞争的制造业部门,制造业企业存在内部规模经济(固定生产成本导致)和外部经济(金钱外部性或市场规模外部性)。贸易成本冰山成本。地理空间假定经济空间有两个区域组成,这种区域可以是任何尺度的区域,比如国家、城市或城市内部或外部的区域。注:资料来自盖瑞森(H.Garretsen)和马丁(R.Martin)[28]。(1)本地市场放大。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放大聚集作用力,提供聚集产生的机制。(2)循环因果。当一个区域劳动力增加,该区域市场潜力就增大,这一趋势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从而进一步增加该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这就是“本地市场效应”。一个地方企业数量的增加将使得本地产品中含有更少的运输成本,从而本地的物价水平较低,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这就是“价格指数效应”。(3)内生非对称性。新经济地理学聚集结果不是通过外生资源禀赋非对称等假设得到的,而是在均值的空间上分析由于“第二性”的因素导致的经济活动的聚集。这种聚集现象或非对称性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假定的。(4)突发性聚集。CP模型中,聚集是突然发生的。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一定水平,经济格局会突然由过去的对称分布逆转为聚集。(5)地方粘性。集聚发生后改造的困难,结构无法顺畅地升级。参见:克里斯蒂安·贝伦斯,弗雷德里克·罗伯特-尼康德:“时代在改变:寻找新经济地理学的新领域”,经济地理学杂志,2011年第11期:215-230。2.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特征3.西方学者论新经济地理学的突破方向第一,维纳布尔斯(A.J.Venables)将中间投入品作为聚集力的重要来源纳入模型。他假设企业存在垂直分工,并且上下游企业生产存在收益递增和交通成本,中间投入品生产商和最终品生产商都有动力向对方靠拢,从而产生空间聚集。第二,赫尔普曼(E.Helpman)关于纳入要素流动性假设,把对不可移动的设施的分析作为分散力的来源,替代CP模型中不可流动的农业劳动力的作用。第三,奥塔维亚诺(G.Ottaviano)关于异质性的引入。过去的研究仅仅关注产业层面的异质性,区分农业和工业在空间经济塑造中的不同作用。然而,现实中相同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异质性以及企业劳动力的异质性要明显得多。四、研究中国新经济地理学的几点建议新经济地理学适合中国、没有过时,这应当是学者们的共识。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过去的产业集聚情况已经不复存在,过去的产业集群也没有被新的产业集群代替,并且区域专业化程度在下降。例如,美国自二战之后区域专业化指数一直在下降,现在每个大都市区的人们都在从事大体相似的工作,城市产品更多被用于自身的消费而非贸易。所以,新经济地理学关注有形因素的聚集,不适合发达经济,但却适合中国等发展中经济。有几个依据。(1)中国正在经历劳动力从内陆向沿海的转移(2)中国沿海地区的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态势已经很明显。(3)中国学者正在探索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和方法并不是过时的参见:奇安马克·奥塔维亚诺“到达发展中期的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杂志,2010年第12期:1-10。1.为什么说新经济地理学没有过时?2.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的几点建议新经济地理学达到了概念和理论的成熟性,尤其是两区域的DS-冰山成本模式。新经济地理学果树上低一点的水平上的果实都已经被摘完了——尽管我们发展了很多新的模型,但大都得到了相似的结论。是时候下来看看这一棵树背后的森林,思考未来的路了。今天的新经济地理学必须把研究的焦点转向新问题,不要拘泥现状。只有这样,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才能将自己建设成为一个富有成果的领域,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否则,新经济地理学尽管能够存在下来,但是不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最后成为其他学科理论工具箱中的一件工具。第一,坚持演绎法的方法论原则,客观看待范式差异,积极促进学科交流。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很大一部分争论是源于经济学与地理学分析范式的差异,地理学坚持归纳
本文标题:到达发展中期的新经济地理学分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7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