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小组成员张佳常京京文章结构安排第一部分:综述国内学者关于城镇化促进消费增长的理论分析第二部分:对本文采用的模型方法以及变量、数据的一个说明第三部分:实证分析过程,分别就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进行分析并比较。第四部分:给出一个评价性的结论第五部分:此篇文章的优点及不足一、城镇化发展对消费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国外学者观点:1.刘易斯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二元经济结构”,通过发展城市化吸取剩余劳动力,解决经济发展问题2.乔根森从消费结构出发,扩充二元理论,认为城市化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进而改变农民和整个过敏的消费结构国内学者的观点纵观国内学者针对我国内需不足提出促进城镇化发展以拉动消费需求的观点,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有利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第二,城镇化能够刺激消费需求不断扩张第三,城镇化导致的人口结构的变动带来消费增加的效应第四,城镇化会形成消费的示范效应二、模型、变量和数据1.VAR模型能提供一个非常丰富的结构,它们可以捕捉到数据的更多特征,在预测方面比传统的结构模型更准确。考虑一个含有两个变量的V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Yt=α11Yt-1+α12Xt-1+ε1tXt=α21Yt-1+α22Xt-1+ε2t其中xt,yt是m维的内生变量,α11、α12、α21、α22为待估计的参数,ε1t、ε2t为随机扰动项,滞后阶p的选择由AIC和SC准则决定。VAR模型的缺陷是缺乏理论基础且参数过多,从而导致所估计的模型难以解释,因此通常需要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或者方差分解来推断向量自回归的内涵。脉冲响应函数:在VAR模型的基础上所得到的脉冲响应函数是用于考察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值的影响。内生变量y1t对y2t单位冲击的反应函数为:dy1td(ε2t)=f(n),n=0,1…其中n是冲击作用的时间滞后间隔。方差分解:考察VAR模型时,还可以采用方差分解方法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脉冲响应函数是追踪系统对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效果,并不能反映各变量反应程度的大小。而方差分解则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其主要思想是,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2.数据及变量在考察城镇化发展和消费增长的关系研究中,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采用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居民消费主要是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已分别通过消费价格指数换算为实际值,1985=100),数据是1978年到2004年的年度数据,全部来源于2001和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了使模型的设定更合理并减少或者消除潜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三个时间序列分别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nUR、LnPC和LnUC。它们的一阶差分就分别代表城镇化率的增长率、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三、实证过程(一)单位根检验为了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需要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进行ADF检验。由表1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上,零假设(时间序列非平稳)不能被拒绝。这说明三个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进一步对其差分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零假设被拒绝,即序列都是平稳序列。这说明三个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过程,即I(1)过程。(二)VAR模型的设定与估计结果含变量△LnUR、△LnUC的VAR(5)模型:ΔLnURt=0.355ΔLnURt-1+0.624ΔLnURt-2+0.013ΔLnURt-3+0.118ΔLnURt-4+0.025ΔLnURt-5+0.043ΔLnUCt-1-0.057ΔLnUCt-2+0.054ΔLnUCt-3+0.118ΔLnUCt-4+0.025ΔLnUCt-5+0.002(9)R2=0.686AIC=-5.923SC=-5.375ΔLnUCt=0.239ΔLnURt-1-0.383ΔLnURt-2+0.047ΔLnURt-3+0.372ΔLnURt-4-1.175ΔLnURt-5-0.518ΔLnUCt-1-0.413ΔLnUCt-2+0.528ΔLnUCt-3-0.626ΔLnUCt-4-0.378ΔLnUCt-5+0.237R2=0.641AIC=-3.451SC=-2.903表2残差的诊断结果服从独立同分布,可以做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脉冲响应分析首先,我们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从图1可以看到,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城镇化率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在前12年中处于波动的阶段,期间正负响应交互更替。到第12年后,开始呈现稳定的正向响应,并且有趋于稳定的收敛迹象。具体的响应轨迹是:城镇化率的增加在开始阶段对农村居民消费立即有一个较大正向的冲击: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消费大约上升了0.025个百分点。此后,冲击力度逐渐减弱,并于一年后左右减弱为零,随后农民人均消费增长率开始出现明显的负向反应,也即农民的消费增长开始放慢。并且在第5年到第12年之间这种负效应一直存在,这表明在这期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均消费的变化虽然出现增长,但是增长率出现了下降。但从第12年后,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化发展开始又恢复对农民消费增长的正向拉动效应,与前几年正负响应交互更替的特点不同的是,这种拉动效应是比较稳定。而且正向效应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图1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城镇化水平的响应路径图2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城镇化水平的响应路径其次,我们再来考察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城镇化率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从图2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于城镇化率增长的脉冲响应模式与农民消费增长对于城镇化率增长的脉冲响应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不仅体现在脉冲响应的时间轨迹上还体现在冲击力度上。在第一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来自城镇化率的一个正冲击立即有正向的影响,大小大约为0.012,也即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将提高0.012个百分点,影响小于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对城镇化率的冲击的反应。在其后的第二年到第六年,城镇居民消费增长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负效应,但这种负效应并不大。从第六年以后,正负响应交互更替,但波动的程度比较小,且有收敛的迹象。进一步观察追踪期期间的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消费增长的累积效应。可以看到,在前5年、前10年和前20年的累积效应影响分别为0.02、0.015和0.014。这表明,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导致农民消费增长率分别在前5年、前10和前20年累积提高0.02、0.015和0.014个百分点。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城镇化发展在整个考察内对农民消费增长有正向的影响,时滞也较短,在最初时刻,正向影响就基本达到最大,短期内的累积效应也较大。但其中一段时间内,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消费增长产生了负效应且持续时间也较长,出现这种情况应与地方政府城镇化进程中的短期行为有关,使得城镇化在中短期内没有形成持续的拉动效应,也导致了中短期内累积效应并不大。虽然中短期累积效应并不大,但是农民消费增长对城镇化发展的响应在第12年后基本是平稳且正向的。这个结论提醒我们在采用城镇化政策促进农民消费增长上,应注意克服这种负效应。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累积效应在前5年,前10年和前20年的累积效应影响分别为0.02,0.015,和0.014。这表明,城镇化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导致农民消费增长率分别在前5年、前10和前20年累积提高0.0008、-0.003和0.0004个百分点。与城镇化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累积效应比较,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比较小的,这说明在采取城镇化发展政策促进居民消费增长方面,相比之下城镇化发展更能拉动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的变动主要是受自身冲击的影响。在第一期达到76%左右,随后有随时间下降的趋势。但下降幅度并不大,第10期以后基本稳定于73%左右。来自城镇化率增长的冲击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的变动的贡献率在第一期就占了23.3%,也即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的预测方差的23.3%可由城镇化增长率的变动来解释。这说明城镇化率的变动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这种影响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最后稳定保持在26~27%之间。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的变动主要由其自身的变动来解释,但城镇化增长率的变动对其变动也有较大的影响。四、结束语本文以我国1978年~2004年的年度数据,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别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和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分析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我国城镇化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具有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消费增长的拉动效应也比较强。但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与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所设定追踪期间的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农民消费增长对城镇化发展产生了负的响应。但是城镇化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城镇化的速度和经济增长、就业岗位增长、城镇化用地增长等要素应该保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况。实证分析的结果也提醒了我们,如果仍旧沿袭粗放式而非集约式的发展方式,利用城镇化发展来拉动农民消费增长以达到扩大内需的愿望可能会落空。五、优点及不足优点:本文采用对比分析,内容具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不足: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没有给出城市居民消费增长率与城镇化之间的VAR方程,没有给出具体的累积效应的表格和说明。改善之处:样本容量较少,可以延至今日。另外可以采用面板数据分进行研究,详细研究地区间的差异。
本文标题:计量演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8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