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清单(综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单元)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历史演变:①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始创王位世袭等制度。启,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商朝。③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内容: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影响:①分封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③形成了西周贵族集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3、西周的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质: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和规定等级秩序。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②嫡长子(大宗)与庶子(小宗)的关系,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③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影响:①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空前统一的大帝国。2、建立:(1)皇帝制度的创立;(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地方制度——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3、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1)积极:对秦朝:疆域初步奠定,巩固统一,中华民族形成。对后世: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2)消极:皇帝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爆发农民起义—秦朝土崩瓦解。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越来越占主导。皇帝制度特征:皇位世袭,皇位独尊,皇权至上(核心)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西汉: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2)唐朝: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朝:①集中军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集中行政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集中财权:中央掌控地方赋税。(意义: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同时也造成三冗的局面,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除河北,山西,山东),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偏远地区:宣慰司意义: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君主专制的演进(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⑴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之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2)隋唐: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三省(起源:魏晋南北朝)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作用: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3)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4)元朝:设中书省,行使宰相职权,宰相权利过大,对皇权有所削弱。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察举制,标准:孝廉。(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3)隋唐科举制: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标准:才能。唐宋元各朝完善。科举制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央集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君主专制: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选官、用官制度:由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发展到科举制,官吏制度不断完善。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过程: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1、明朝:①废丞相(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直接:诛杀胡惟庸),以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②创立内阁。君主专制得到强化2、清朝:①康熙设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②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专题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1、爆发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直接—英国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林则徐)2、失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国力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败落后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3、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结果:1842年签定《南京条约》内容:①割地,割香港岛(破坏领地主权)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五口,“广厦福宁上”(破坏贸易主权)④【“关税协定”(破坏关税自主权)(最有利达到目的)】。4、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5、第二次鸦片战争:(1)爆发原因:打开中国市场(2)结果:签定了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3)影响:中国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性质:非正义侵略战争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原因: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根本)过程:初步建权:1851永安建制;正式建权:1853定都天京;由盛转衰:1856天京变乱;失败标志:1864天京沦陷4、《天朝田亩制度》: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书55页(内容、意义)。5、《资政新篇》:(1)内容:书56页(2)意义(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6、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7、失败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根本);战略上的失误。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导火线: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根本原因:日本走上发展主义道路,急需开拓海外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2、结果:签订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见教材59页。3、战争影响:①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四战:平壤陆战,黄海大战(邓世昌),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全军覆没)4.八国联军侵华(直接:镇压义和团;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结果与影响:签订1901.9《辛丑条约》;影响: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具体影响:①赔款4.5亿两白银(影响:加重人民负担)②设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影响:形成国中之国)③北京到山海关由列强据守(影响:控制中国腹地)④查办反帝官员,取缔反帝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影响:清朝成为“洋人朝廷”)第13课辛亥革命1、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成立)黄花岗起义团体:兴中会2、辛亥革命的爆发时间:1911年10月10日。民报3、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失败原因:(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功绩:推翻了清朝的封建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失败原因: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破坏和镇压(4)失败的表现: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失败的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到中国革命取得胜利。4、中华民国的成立:(1)成立的时间:1912年1月1日;(2)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定都:南京;(4)国旗:五色旗。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由参议院制定(2)目的:限制袁世凯的独裁,维护共和制度(3)内容: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各民族一律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确立的政治体制(或总体思想)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4)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制度的进步意义。6、清朝宣统皇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标志清王朝灭亡。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激化阶级矛盾。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失败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爆发;3、五四运动的结果: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一次彻底不妥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特点: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而是主力军③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结合④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中共“一大”(1921年):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6、中共“二大”(1922年):奋斗目标——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7、中共三大(1923年):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8、国共合作:(1)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国民大革命目标——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即: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失败原因:主观:①中共主要领导人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放弃革命的领导权③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客观: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教训: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失败标志: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15课国共十年的对峙(1927—1937)1、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1927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4、长征:(1)长征的时间:1934——1936年(2)1935遵义会议:①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②改组中央领导机构③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革命转危为安。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实事求是的正确道路。(3)长征结果: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回师。并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第16课:抗日战争(1931—1937—1945)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1)爆发标志—1937年7月7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开始和全面抗战开始。结束标志--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9月2日正式投降。8.15宣布投降。(2)显著特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国内战场和国外战场并存。(3)日军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旅顺大屠杀(4)抗战胜利的原因:中国: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根本原因)国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支援;日本: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四站:淞沪,太原(平型关大捷),徐州(台儿庄),武汉会战(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年来第一次去的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的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第17课:解放战争(1945—1946—1949)1、过渡阶段(1945、8——1946、6)(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1)重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清单(综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8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