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以大国关系为核心的国际关系2222
从考点分布看,本专题在高考考点中比重较大。考查内容主要集中于两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和国际组织等,特别是二战和雅尔塔体系每年所占的比重都很大。从题型上看,选择题和材料题均有涉及。尤其以材料型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所用材料多样,角度新颖。本专题与时政联系最为紧密,因此每年都将成为命题的重点区域。根据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特点,预计2012年高考命题还将集中于二战和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伴随着当代世界和平与民主的进程以及全球化趋势,本专题中的国际合作、国际组织和追求和平的内容将是2012年考查的热点。从题型看仍以选择题为主,但也要注意从时政入手,通过材料题来考查本专题知识。知识归类:重大战事1、英荷战争—17世纪英荷争夺殖民地的战争。2、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3、法国与反法同盟战争—主要对手是英、俄、普、奥等,前期以革命性为主,后期以侵略性为主。4、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英法与俄国为争夺土耳其殖民地而爆发的战争。5、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土为统一德国对法进行的战争。6、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争夺菲律宾而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7、日俄战争—1904年-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作战双方、性质、主要战场、重大战役、战场重心的转移、结果和影响。9、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爆发、扩大、转折、重大战役、重要会议、性质、结果和影响。10、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很快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11、侵越战争—⑴时间:60年代初到1973年。⑵经过:①美在越南南方建立“越南共和国”,同北部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立。②特种战争:对越南提供军事援助,向南派遣顾问。③局部战争:1964年把战争扩大到越南北方,将特种战争升级到对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④美国又向越南南方直接派遣军队,持续到1973年。知识归类: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维也纳体系(上册p61)⑴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⑵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⑷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神圣同盟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⑶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国际格局变动不同:①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生的。②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的。③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因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缓慢演变的过程。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定义:所谓国际关系格局,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在一流强国力量对比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际秩序和利益分配体系。2、19世纪初至当代,国际关系割据先后经历了四个局面:既维也纳体系——凡尔塞--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世界格局多极化形成认识: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依据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第一时期2、一战后至二战——第二时期3、二战后至今——第三时期形成认识: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一战暴发分为以下三段:1、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包括三个阶段:早期殖民扩张时期——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18世纪法国大革命开始--19世纪60-7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和一战时期——19世纪后30年--20世纪初2、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势力大大增强,欧洲势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内容:两方面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对手:两大集团变为协约五强范围:全球,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主要矛盾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夺激烈方式: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构成战后国际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两种制度由军事冲突转到和平共处3、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峙与抗争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1.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人类在经历了几次世界性的科技革命后总结出的真理。科技革命的进行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而使世界格局的中心舞台发生转移。如18世纪60年代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上半期迅速扩展到整个欧洲,因此在一战前世界的政治格局的中心舞台始终在欧洲。开始于1870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推进到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促使国际格局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原因:2.世界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综合国力的变化。17世纪光荣革命后的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而成为它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18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的殖民霸主和经济霸主。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由于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愿更多地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经济发展速度逐渐缓慢下来,而在同一时期,美国凭借“西进运动”中获得的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和两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在19世纪末时,迅速超过英国,一跃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遭受重大损失,美国却大发战争财。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膨胀,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宝座。3.世界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国家利益是各国制定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各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又直接推动世界格局的变化。如19世纪末,英国由于自身实力下降,放弃了“光荣孤立”的政策,主动与法俄结盟;二战中,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联合,共同对抗法西斯的侵略。知识归类重要的国际会议1、维也纳会议⑴时间:1814—1815年⑵参加国: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由俄、英、普、奥四国操纵。⑶内容:①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②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③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巩固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④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9、亚非会议⑴背景: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纷纷建立,亚非国家之间出现联合反帝反殖的新局面。⑵时间:1955年。地点:印尼万隆。⑶决议:支持《联合国宪章》关于人权的基本原则和民族自决的原则,支持一切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根除殖民主义,加强彼此间的经济、文化合作。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用和平方式解决一切国际争端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⑷影响:亚非会议所反映的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10、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⑴召开: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⑵意义: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知识归类:重要的国际组织1、反法同盟⑴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路易十六为借口,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1898年,英国组织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化帝国时期,英、俄、奥等国又先后组织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对法战争。⑵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2“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⑴组织演变和使命:1815年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议,俄、普、奥三国成立“神圣同盟”。其目的是在基督教的名义下,联合欧洲各国的封建君主,共同镇压革命,维护维也纳体系。接着又成立四国同盟(包括英、俄、普、奥四国),决心以武力贯彻神圣同盟的使命。⑵主要活动:①1820—1823年,西班牙爆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神圣同盟授权法国出兵镇压了革命。②1820年,意大利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821年,神圣同盟决议由奥地利出兵镇压革命。③1823年,俄国唆使法国以神圣同盟名义派兵远征拉丁美洲,镇压西属的独立战争,由于美国发表“门罗宣言”,干涉计划未能实行。⑶瓦解:在希腊和比利时独立运动的冲击下,同盟内部出现利益冲突,同盟开始瓦解。⑷性质:是维护维也纳体系,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带有封建性、反动性的政治军事同盟。4、法西斯同盟⑴形成:①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1936年)形成“柏林—罗马轴心”。②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国正式形成。③1940年秋,德国与日本、意大利正式结成军事侵略同盟。⑵活动: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⑴建立: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会晤,发表《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加强对苏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⑵主要活动:政治上互相协作(二战期间四次会议)、经济上互相支持、军事上互相配合。⑶意义:壮大了的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8、七十七国集团—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建立建立的国际经济组织,到80年代其成员已增加到110多个。这个组织主要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进行谈判,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9、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由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发起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1973年,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以石油为武器,对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国家进行制裁,结果触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陷入混乱。10、北约和华约组织—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国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后来的“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知识归类:大国双边关系近现代中美关系(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以攫取侵华特权。19世纪60年代觊觎我国领土台湾。(2)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进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各国纷纷寻找在中国的代理人。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20余年)的目的。在此期间美国对华商品输出(1931年)跃居第一位。(3)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
本文标题:以大国关系为核心的国际关系222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69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