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比较病毒和谣言的特点-并分析近期谣言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请比较谣言传播和病毒传播的特点,分析近期出现谣言的原因,提出至少3种对策并分析各种对策的利弊和可行性。谣言原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现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近期出现谣言的原因:第一,人们的好奇心在作祟。人们往往会对一些自己不确定的新鲜信息或者跟自己生活相关的未经证实的信息感兴趣,并在无意中将其广泛传播。第二,科学知识的欠缺,对一些不实信息没有一定的判断和识别能力。第三,国家有关机构监管力度不够,以使得某些动机不良的人发布一些不实信息吸引大众以为自己谋取利益。第四,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社会信息不够透明。社会信息不能有效公开,民众势必会对事态的进程产生种种盲目性猜测,从而导致谣言产生。第五,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个别权力部门和贪腐官员的劣迹让人们产生了对政府、官办机构及官员的不信任感。就会有一些不实信息散布到网上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第六,商业利益的驱动,是谣言滋生的经济动因。当前,谣言与经济活动的联系愈益密切,一些谣言的“制造者”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满足一己私利,不顾社会道德,甚至不惜触犯法律。特点病毒谣言共同点传播速度快,途经多(病毒通过空气、血液、唾液、昆虫等多种途径快速传播;谣言通过网络论坛、报纸、大众等多种途径快速传播)影响范围广,有时候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如SARS病毒;如法轮功以及一些台独的谣言,对国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隐蔽性强,在前期不易被发现和察觉人都是最终的接收者同样也是受害者都具有反复性,可能会不止一次的出现(如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反复出现几次;如关于手机单向收费的谣言)不同点人是被迫接收的,或者说人是被动体人是发起者也是接收者同时也是传播途径之一,在此处人具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性病毒不会受人体的控制进行改变,接收者也不会对其进行再创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被传谣者控制进行增删和修改的再创作病毒往往对人的身体造成物理伤害谣言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伤害病毒会对所有的接收者造成伤害,产生影响谣言不一定对所有接收者产生伤害,有些接收者只起到传播的作用对策:可以从根源、传播途径、接收者即造谣者、传谣者和受谣者三方面加以控制。对策一:从根源上遏制谣言的传播,政府机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网站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对故意传播谣言并造成危害者施以相应惩治。对策二:从传播途径遏制谣言的传播。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应用管理,不给那些想要散布流言的人机会。主动推动信息公开,坚决不向老百姓隐瞒事实,让社会的信息需求通过合法渠道及时得到充分满足,在谣言出现之初,当局者应当及时提供有效的可靠信息,让散布的谣言无人相信,使谣言无法传播。对策三:从接收者遏制谣言的传播。要减少谣言的传播,降低谣言的危害性,必须设法提高民众的谣言免疫力,减少传播谣言的参与人数,即要增强民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散布的谣言有一定的识别判断能力,对小道消息有一定的批判能力和理性的分析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对策四:有效发挥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的作用。一些代表正确舆论方向的“意见领袖”,能起到辨明事实真相,遏止社会流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因此,可以加强与既有的“意见领袖”之间的沟通,同时,要培养认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意见领袖,积极设置议题,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对策的利弊及可行性分析:利弊可行性对策一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谣言的制造和传播。作用不大,即使国家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惩罚措施,想要制造谣言的人会想到其他办法。可行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大众,增强大众对国家的信任感。对策二有真实的信息相对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谣言,使其无法传播。很多信息无法及时到达民众的耳朵。可行性不强,根据我国国情有些涉及到国家的信息不便公开。对策三大家都能识别信息的真伪,使得谣言不会对人再造成伤害。增强民众的平均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是个长期的奋斗目标,短期内无法实现。可行性不强,至少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对策四民众能随时通过微博关注国家动态,了解各方面最新资讯,使谣言无机可乘。很多没有网络的人依然及时无法得到公布的信息。可行性强,并且影响范围广且大
本文标题:比较病毒和谣言的特点-并分析近期谣言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0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