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关于针对从高考历史题型变化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1-HRPlanningSystemIntegrationandUpgradingResearchofASuzhouInstitution从高考历史题型变化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趋势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傅同荣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与新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课改已摆到整个国人特别是与研究基础教育有关的国人面前。综观各国历史课程改革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像课程观念的转变,历史学科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知识框架的构建;不是描述性学科,而是解释性学科;不是强记忆性学科,而是理解性学科;不是名人、富人帝王将相的家谱,而是一门人文学科;不是一门与个人无关的学科,而是一门使人明智的学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是“囊括”而是“精选”;在学习目标上不是“以量服胜”而是“以质取胜”;在教学方式上,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培养学生方面不是纯知识传授,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在评价机制方面,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培养学生的正确途径。实施新课程标准,改革考试教育评估机制就成为必须做好的一件事,高考是全国最大型的考试,高考对推动新课程实施的内推力、外推力作用巨大,它直接关系到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笔者在从事高三历史教学中,从高考历史题型的变化折射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的标准探索及实施的水平。附表:高考历史历届题型及分数分配表年份题型1984年填空30分填图3分列举12分名词解释14分问答391985年填空26分填图说明8分选择6分选择搭配6分列举16分简答38分-2-1986年填空20分选择20分列举11分填图与识图10分名词解释7分问答32分1987年填空32分选择16分选择搭配4分识图填图10分列举18分问答27分1988年选择32分选择搭配8分填空24分列举9分问答27分1989年选择50分填空15分列举4分史料分析4分问答27分1990年单选20分多选30分填空10分史料分析10分问答30分1991年单选20分多选30分填空10分史料分析10分问答30分1992年单选20分多选30分填空10分史料分析10分问答30分1993年单选20分多选20分填空10分材料分析14分问答36分1994年单选30分多选30分填空15分材料分析30分问答451995年单选30分多选36分材料分析题30分问答44分1996年单选42分多选30分填空10分材料分析36分问答32分1997年单选42分多选30分填空10分史料分析36分问答32分1998年单选51分多选30分史料题36分问答33分1999年单选74分史料题36分问答题40分2000年文综单选60分简答42分问答17分2001年文综单选40分简答40分问答60分2002年文理综合单选30分8分2003年全国高考单选75分材料分析34分问答41分2004年江苏省命题单选75分材料分析36分问答39分2005年江苏省命题单选75分材料分析37分问答38分2006年江苏省命题单选69分材料分析39分问答42分从1984年(笔者1984年任教高三历史)至1988年,是高考试题重考基础知识时期。全国高考的题型涉及到填空题、填图题、选择题、列举题、选择搭配题、列举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问答题。这其中卷面总分是100分,填空题占的份额还较大,几乎与问答题、简答题分值差不多。出题的出发点偏重学生的记忆能力的培养,识记教材基础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题型很少。究其原因,教材编定体例是通史类型,高考考查体系不完备,国家研究高考的氛围不浓厚,因而高三教师,学生在复习迎接高考时,有押题、猜题现象,而且尝到了一些甜头,高考结束以后不久,对历史教材基础知识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很短,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1989年至1994年高考的题型又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是探索考查学生能力时期。高考的题型保留原有的单选题、填空题、问答题,新增加了多选题且分值增大,特别是引入了一种全新的题型“史料分析题”。填空题分值大幅度减少,只剩下10分,史料分析题分值不断提高,像1994年增加到30分,问答题-3-分数逐年提高,从1989年27分增加到1994年45分。这些题型及分值变化,国家已注意到前几年高考试卷不足,只注重培养学生对教材史实记忆,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双基能力已提到议事日程,广大教师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适应高考形势变化,但这时期高考指挥棒促课改功能体现得还不强,改革步幅不大,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培养触动不明显,教师仍用老路子教学,学生脑子还是知识的存储器,自主学习的能力急待培养,也就是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很差,更不能使我们学生在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方面形成较大的发展空间。当然在这几年高考试题史料分析题题型的出现,是推动学生学习历史双基培养是一个重大转变,能让学生用历史基础知识分析问题,了解历史知识来龙去脉,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现实问题。1995年至1999年是高考又一次重大探索时期。高考题型选择题经历从单选题、多选题并存,到1999年只剩下单选题,填空题寿终正寝,1996年、1997年仍存在,但分值很少只剩下10分,多选题废除是考试内容的重大改革,它体现了人文关怀,学生在考试时多选题失分较多,这种题型,学生能力培养并没有落实到实处,因而1999年废除了多选题。这一时期高考题型仍还是变化时期。所谓使学生了解人类发展过程,从历史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吸取智精,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在这段时期,高考指挥棒作用也没有发挥得淋漓尽致。2000年至2006年这是本省高考自主命题时期也是重大改革时期。这一时期为了体现培养学生基本学习素质,体现素质教育成果,考试的模式,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2000年至2001年江苏省考试模式是3+文科综合及3+理科综合考试题型单选、简答、问答。为防止学生偏科,文科生,加学地理,理科生加学生物,防偏科,结果还是未防住,有人说不还有会考吗,会考是水平测试,而不是选拔性测试。体现素质教育方向,结果被应试考试所冲淡,闹得师生有意见,家长也不理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为这种考试模式体现素质教育方向,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广大师生却认为教育主管部门解释语苍白无力。为改变这种状况,江苏省2002年实行文理大综合考试,理、化、生、政、史、地丛合在一张试卷上,六科都考,学生的学科优势发挥不出来,对教师量性考核无法进行,因为六门X学科合卷,最后学生究竟哪门科考好,哪门-4-科考不好谁也无数,学校无底,教师无底,教育主管部门无底,这样的考试模式仓促搞了一年就草草收场,历史学科在文综考试及文理大综合考试中优势湮灭了,学科功能地位无法再现,考试卷总分300分,选择题每题6分,学生在做题时手在颤抖,实在是既考学生的学科知识,又在考学生的心理和体力,实在是瞎折腾。2003年江苏省高考学生参加全国高考客观题和主观题,各占半壁江山试卷难度一般。师生无多大异议,但有一点观点总认为考试模式不断地变,害苦了学生、教师。2004-2006年,江苏高考模式变为3+1+1+X,且自主命题,历史150分也是主客题分数多占一半,2006年选择题降为69分,2007年历史试卷分数分面还不得而知,但估计试卷题型及题量分数分布与2006年可能是换汤不换药。2007年以前高考从试卷所考题型及分数分布有诸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观原因,教育体制改革不深入,客观原因,现有教材老化。2005年秋季开始高中开始实施新课标,对学生考试考查是全方位的考核,有文化知识的考试,也有综合社会实践考核,艺术、体育考核。就历史学科而言,教材进行了全新的改动,整个教学内容分若干个模块,构建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历史主线清晰,学习主题明确,“难、繁、偏、旧”现象基本消除,当然实施历史学科新课标还是实施过程之中,这是我国科教兴国一项重要举措,它强调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来确定历史课程目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端正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我们的历史教学不能穿新鞋走小路,要不断更新自己教学理念,尽早适应新课标下的高考要求,因为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考试是教育评价的基本手段,考试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学习结束时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者进行区分和筛选,这种考试称为终结性评价;一个是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了解各人的学习优点和缺点,以便反馈,同时可以帮助教师诊断自己教学的成败得失,以利改进,这被称为形成性评价,我们要通过文化知识讲授、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使我们新课标下历史教学完备起来,1984年至2006年高考试卷题型及分数的变化也反应了我们的基础教育在不断地完善,我们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尽心尽力地完成各个时段历史教学任务。在这其中,关键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鼓-5-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热情,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课程目标。2009年高考历史预测-----最有可能考到的话题一、救灾,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民生理由:1、天灾本已很多的中国07-08年似乎天灾特别多,尤其是四川汶川大地震,高考题应该对此有特别的体现。2、去年各地重点考妇女,今年很可能会考救灾。考点切入:1、中国古代灾难发生的自然与人为原因,救灾的方式特点与中央集权制度在其中的作用(积极、不足);2、孔子、孟子、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的民生主张3、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举措4、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方面的举措、原因、评价5、新中国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努力、成果例题:1、(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淳熙十二年)淮水冰,断流。是冬大雪。自十二月至明年正月,或雪,或霰(xiàn,小冰粒),或雹或雨水,冰冱(hù,冻)尺余,连日不解。台州雪深丈余,冻死者甚众。——《宋史》卷62【材料二】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则免于霜矣。——《齐民要术》栽树【材料三】(及至宋)陂湖之利日脧(juān,减少)月削……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续文献通考》卷3【材料四】关于(中国古代)灾后救济状况,《周礼·地官司徒》所述最为全面,并首次用“荒政”之名统之,即“(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十有二曰除盗賊。”——据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6-请回答:(1)作为史料,围绕自然灾害,材料一至材料三分别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主要信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造成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3分)(3)在中国古代,当灾害发生后,材料四的“荒政”措施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吗?试简要说明理由?(4分)参考答案:(1)材料一:受害情况、冰雪等灾害、严寒天气、灾害严重,造成人员伤亡(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材料二:治灾措施、防灾措施(手段)、放火升温免霜(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材料三:致灾原因、围湖垦田。(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2)第一层次: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植被;围垦河湖,过度开垦土地,导致水土流失)。(答对任意1点,皆可得2分)第二层
本文标题:关于针对从高考历史题型变化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1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