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园林分析————网师园邓丽玲13级园林一班历史沿袭南宋绍兴年间,侍郎史正志因反对张浚北伐而被劾罢官,南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1189年)退居姑苏时筑园,因府中列书42厨,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名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明《姑苏志》、隆庆《长洲县志》引《施氏丛钞》云:“正志,扬州人,造带城桥宅及花圃费一百五十万缗。仅一传,圃先废。”宅售与常州丁姓,仅得一万五千缗。后被占为百万仓籴场。清乾隆时长洲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重治别业,作归老计(一说为奉母养亲之所),初名“网师小筑”,后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历史沿袭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仓富商瞿远村(一说瞿远春)购得,瞿增建亭宇,叠石种树,半易网师旧观,有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云冈诸胜。园仍旧名,人又称瞿园、蘧园,园布局即奠定于此时,至今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园归退居苏州的清光绪朝将军达桂(长白人),再加修葺,乃复旧观。民国元年,已有冯姓居此。1917年(民国6年),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桂手中购得此园,作为礼物赠予其师,前清奉天将军张锡銮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张为钱塘人,晚清任奉天将军时招抚张作霖,且能诗,但未至此园。时有萝月亭、荷花池、殿春簃诸胜,尤以十二生肖叠石形象为别处罕见。历史沿袭“文化大革命”初,园被易名友谊公园并一度关闭,家具陈设、匾额对联遭受破坏,1974年稍经修理后重又开放并复旧名。1979年市园林管理处组织讨论向美国出口园林建筑方案时,陈从周建议,以园中殿春簃庭院为蓝本,得到美方同意。1981年将法乳堂及庭院扩建为“云窟”。1983年受中国建筑学会委托,园林局精心制作网师园宅园模型参加巴黎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展出。该园现有堂构22、砖细门楼2、匾额16、对联10、挂屏23、砖额13、砖刻1、石刻2、书条石32,古树名木有桧柏、白皮松、二乔玉兰等10种11棵。整体布局——平面图1平面图2整体布局分析——地理环境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它地处苏州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11号。十全街南侧。与苏州饭店、南园饭店等饭店相距仅几十米。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整体布局分析——总体空间网师园是苏州唯一一座住宅与花园完整保留的园林。占地约4720平方米,其面积是狮子林的1/2,留园的1/4,拙政园的1/8。其中有围护结构的建筑面积约2218平方米,有屋盖但无墙体的廊、亭等构筑物面积458.5平方米;庭院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其中中间水体庭院占地662平方米,其他庭院占地838平方米。容积率(廊、亭减半)0.52,建筑密度42.38%。这些数据说明网师园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容积率却很高。但身在其中,却丝毫感觉不到建筑物的威压和空间的局促,反而空间的趣味使人感觉到它的尺度比实际上的要大很多。网师园的紧凑精致在苏州园林中可谓无与伦比。整体布局分析——空间分区网师园采用的是典型的东宅西园的格局。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东南代表尊贵的位置A区是礼仪区,大门—轿厅—万卷堂—拮秀楼。西南B区是宴乐区。包括灌缨水阁,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和现字画商店等。西北部C区是四个书房:殿春籍,看松读画轩,集虚斋和五峰书屋。东北D区是居住区,包括集虚斋,五峰书屋,万卷堂,拮秀楼的二层及梯云室和现公园办公楼等。中部为围绕主水面的中心景观区。这些区域围绕着以水体为主的院子布置。因此,网师园最基本的布局还是很规整的合院式。整体布局分析——空间分析1景观中心区建筑和廊道围绕主水面布置。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整体布局分析——空间分析2园林布局紧凑,虚实穿插,似断又续,迁回曲折,使景观深远。网师园中部的建筑以水池为中心,贴近水面的“灌缨水阁”与水崖高处筑有“月到风亭”形成了西南折角之势。“竹外一枝轩”与东侧的“射鸭廊”及“射鸭水阁”相接,在东北面形成了另一个折角“L”。两折角构成了对景呼应,半敞开半封闭的布局。整体布局分析——空间分析3从“月到风来亭”北面走廊,与“看松读画轩”之间叠有假山花坛,旁僻水涧,这一山水景与建筑之间形成了虚实对比的呼应关系。“濯缨水阁”与东面的“射鸭廊”中隔“云岗”一座,形成遥相观望的另一山林景观。过“濯缨水阁”后之曲廊,经“小山丛桂轩”绕过住宅又来到“射鸭水阁”。这种虚实穿插、迁回曲折、似断又续的贯通手法,是网师园布置景观十分成功的地方。整体布局分析——理水网师园中部水池的面积仅410平方米,略呈方形,东西长21米,南北阔19米。水面聚而不分,仅东南和西北两角伸出水湾。但因水面集中、水位高、池岸低临水面,池岸凹凸有致,显得水面坦荡宽畅。周边布景琳琅,诗情画意盎然如国。水池四周衬托着自然有致的古朴黄石驳岸,有高低起伏之变,水岸丰富而富有层次。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池南的“濯(zhuo)缨水阁”,轻巧的水阁与浑厚的黄石假山群相配列,形成明朗的对比。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从濯缨水阁往西爬山廊走。廊中有一亭凭黄石探于池上,曰:“月到风来亭”,此亭三面环水,取意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亭东二柱上,挂有清代何绍基竹对“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其居于水涯之上,凭栏赏月最胜。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看松读画轩在池之北岸,轩南有黄石牡丹花坛,水湾之上架设石板曲桥,临池置有石矶,由于画轩体量较大,实为厅堂,故离池岸退居在花坛之后,景观上就不会产生逼压水池之感。看松读画轩硬山屋顶面阔三间,砖砌墙面。其窗景为竹石、蕉石之尺幅画。板壁上陈设山水画条幅。朝南花坛之中,有两株数百年生的古老松柏,可惜罗汉松已不存,仅存古桧虬干垂枝,苍劲独秀,为网师园珍贵的活文物。另有树干斑白的白皮松和树姿苍古的黑松,形成一幅常青松柏图。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沿廊往东走,便得一轩,名曰“竹外一枝轩”。轩为卷棚硬山屋顶,东西狭长三间,临水面设吴王靠坐槛,远望似一叶小舟。轩北为集虚斋庭院,庭植青翠潇洒的慈竹两丛,有花窗相映,有洞门相通。东面通五峰书屋,东墙上有两方精美的园林和花鸟砖雕。西墙上开设空窗窗外点植垂丝海棠,框景入画。轩外池岸畔植梅花,原有横卧偃伏的黑松,成为轩外一景。在轩内隔池远望,池上理山的云岗黄石假山,成为园中第一山景。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沿射鸭廊往南连敞亭“半山亭”,其临水面为卷棚歇山屋顶,发戗有翘角,从池南望去,宛似船舫。与射鸭廊形成高低变化的构图。主要景观分析——建筑小品小山丛桂轩原为园花厅,作会客之用,在这里既可赏云岗山势与花木,又可在轩内小坐休息。主要景观分析——植物造景植物配置与假山花台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于园小,摈弃了高大的乔木,采用白皮松、枫等为制高树种,以优种枫为该园景观的突出点景物,间伴之以青桐等树木。花木的配置,还照顾到四季花开,如“看松读画轩”南为牡丹花坛,“殿春攀”南为芍药一片,“小山丛桂轩”南为秋桂,庭前堂后有冬日腊梅、夏暑芭蕉、四季翠竹、早春玉兰、中春桃李等。在临池四周黄石驳岸的石隙间,植以花灌木,有黄馨(惜春)、紫藤等藤本植物,使驳岸具有悬崖野趣。同时,在植物搭配上与建筑主题相一致。造园手法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全园以水池彩霞池为中心,面积约半亩。池岸西北、东南两隅,各有水湾一处,曲折深奥,有渊源不尽之感。沿池布置石矶、假山、花木和亭榭,黄石假山“云岗”体量不大,但位置和造型得体。由于池岸低矮,临池建筑接近水面,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显得开阔。这里池水清澈,游鱼戏水,花木争妍。环池廊、轩、亭翼然,夹岸有叠石、曲桥,疏密有致,相得益彰。网师园以它精致的造园手法,深厚的文化底蕴,典雅的园林气息,当之无愧地作为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成为“小园极则”,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造园手法网师园在水池周围的几个观赏点,都是以对岸的几个景物为对景,在凭栏观赏对岸景物时,既有对岸似远山之感(如云岗),又不感到景物过分局促,对景物的全貌、色彩与空间层次,均能舒畅地浏览无遗。这就是由于造园者充分考虑了视距的关系,一般观赏物高与景观视距之比在1:1.5~1:5之间。池南主厅小山丛桂轩位于峰石木樨间,有廊左通住宅的轿厅,右达西侧的亭榭。西南侧的濯缨水阁和东北岸的竹外一枝轩隔水相望,东侧的射鸭廊和西侧的月到风来亭遥遥相对。这些建筑形体各殊,装修精丽,其倒影又与天光浮云交映于碧波之中,增添了园中秀丽景色。再北为集虚斋、五峰书屋和殿春簃等建筑,都是旧日园主读书作画之所,布置疏朗清幽。总结网师园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中型古典山水宅园代表作品。希望有机会亲眼去看看。
本文标题:网师园简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23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