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印边界百年争端的是非恩怨
1中印边界百年争端的是非恩怨看地图:印度,是目前与我国存有领土争议面积最大的周边国家。两国间共有2000公里长的边界线,分东、中、西三段(传统边界线长分别为650公里、450公里和600公里)。其中,争议面积最大的是东段“麦克马洪线”(边界线长1100公里)以南以及西段阿克赛钦地区,双方争议领土共计12.55万平方公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印度领土扩张野心的膨胀,印方在我西南边境一带不断制造流血事端,蚕食我国领土,同时支持和收容西藏叛乱分子,致使两国在1962年10月爆发了全面武装冲突,此后两国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状态。尽管1976年中印两国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改革开放后双方领导人也频繁互访,并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和协定。但因边界问题始终没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印度对我一直存有猜疑和戒心,影响和制约了双边关系的深入发展和根本改善。讲四个问题:一、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原因中国和印度均为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两国交往历史悠久(三例):(1)早在公元前2世纪,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就有了文字记载。后来,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又去印度求经,印度高僧达摩也曾来华传教并创立禅宗。长期的交往,使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2)二战期间,印度国大党曾派出医疗队来华,直接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柯棣华大夫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3)新中国成立后,中印两国仍然有过亲密交往。1950年4月1日,印度便2与我国正式建交,成为第一个同我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并在国际社会共同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从两国的交往史中可以看出,中印之间是有着和平共处、友好交往的优良传统和基础的。中印边界争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完全是近代英国殖民主义者人为制造;以及印度政府领土野心急剧膨胀、奉行扩张主义政策的结果。1、“阿尔达版图”的炮制与“西藏问题”的产生,是百余年来中印边界争端的最初起因。中印边界问题本是历史遗留的产物。西藏地方自13世纪起就属于中国版图,西藏地方政府也一直隶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早在西方列强侵入西藏前,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国其他各民族地区政府一道,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领土完整。数百年来,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否认过“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自那时起直到19世纪后期,在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中,从未出现过什么“西藏问题”。19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吞并了全印度。之后便进一步扩张其势力范围,并向喜玛拉雅山地区推进,企图分割中国、侵占西藏。在1888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隆吐山战役”,正式拉开了外敌侵略西藏的序幕。1892年,清政府为了阻止英国入侵,在我国南部边疆喀喇昆仑山口树起界碑,铭文宣告:“中国领土自此开始!”但已将印度沦为殖民地的英国并不甘心就此止步。为了实现其侵占中国领土的阴谋,时任英国陆军少将的约翰.阿尔达向英外交部和印事务部呈发了一份文件和一张地图,擅自将印中边界划到我国境内的昆仑山一线。按照“阿尔达版图”,我国阿克赛钦地区、叶尔羌和喀拉克什河系上游地区等,都将并入印度领土。“阿尔达版图”不仅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就连印度总督埃尔金勋爵也3予以否认。埃尔金警告英国政府:如果试图推行阿尔达提出的边界,必将导致英、中关系的紧张甚至战争,而让俄国坐收渔人之利。他说,喀喇昆仑山脉可能是世界上最难进入的一个地区,山的另一边人烟稀少、道路崎岖,如果向中国方面推进,就会使自己同前沿哨所间出现一条交通最困难的地带,不但会削弱军事阵地的防御能力,在经济上也没有任何好处。但英国殖民主义者不肯就此罢休。他们趁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机,于1903年11月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1904年8月3日占领拉萨,并逼迫清政府驻藏大臣与其订立了城下之盟《印藏条约》。清政府获悉条约内容后,即刻电令驻藏大臣不得在条约上签字,并向英国政府提出了交涉和抗议,然而未果。自此,中国西藏便逐步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在英国占领西藏期间,殖民政府不仅在西藏扶植亲英派,进行各种分裂中国的活动,而且根据条约要求,还割占了我国亚东以南春丕沟一带的领土,并向中国索赔50万英镑,同时还从西藏掠走了400多驮珍贵文物。这实际上成了百余年来中印边界争端的最初起因。2、中英藏“西姆拉会议”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是中印边界争端的另一起因。1914年,中国政府提议在伦敦召开会议,合理解决西藏问题。当时,因英国殖民势力已完全控制了西藏地方政权,因此英国在同意召开“西藏问题会议”的同时,要求西藏地方政府也派代表与会,并将会议地点定在印度的西姆拉,这就是所谓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议”。会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在一张地图上随意划了一条线,将中国一块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并逼迫中国谈判代表陈贻范在未经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签署了条约草案。清政府批评了陈贻范的行为,宣布不承认草约4内容。无奈,麦克马洪只好同西藏代表签订条约,并声称该条约对英藏双方都有约束力。签字前,他们有意支开了陈贻范。就这样,西姆拉会议草草收场。三方会议,实际变成只有两个参加者;应三人签字的公开条约,变成了只有两人签字的秘密宣言,另加一张一钱不值、在签字过程中几经修改的地图草案。这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麦线”在法律上是非法的,在划界的原则上也很随意,因此并不符合任何一条划界原则。事后,印度政府曾称“麦线”符合分水岭原则。但分水岭原则仅是划界中考虑的一个原则,种族、文化原则比分水岭原则更具重要性。何况“麦线”将阗河水系和雅鲁藏布江水系拦腰切断;从地理上讲该地区南北坡度不大、易于通行,是连接中国新疆和西藏的唯一通道,而再往西行却是高耸入云的喀喇昆仑山脉,极难通行。因此,“麦线”也不符合分水岭原则。这一点,就连印度政府后来也并不否认。由于“麦线”的非法性,使得这个边界线的炮制者不敢公开承认它的合法存在。1929年英印政府出版的《艾奇逊条约集》,承认中国代表未在条约上正式签字。此后20年中,英国《泰晤士报》出版的地图集也未标出“麦线”,中印边界仍然是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一线,这同中国的主张完全一致。1935年,英印政府在《艾奇逊条约集》中收入了《西姆拉条约》,并在《泰晤士世界地图集》上画出了“麦线”的具体位置。新版《艾奇逊条约集》第十四卷,实际出版于1937年。但为遮人耳目,他们弄虚作假,冒充是1929年版本,而将最初版本全部收回销毁。幸运的是,初版《艾奇逊条约集》尚有一本存于哈佛大学图书馆。由此使英国政府作伪证的罪行,昭然于天下。“麦线”位置虽在地图上标出来了,但英印当局并不敢将其作为中印正式边界,而是注明“未经标界”。就连后来(1938年)印度测量局发行的西藏5地图,也仍标明“麦线”以南的达旺属于西藏。即使是1946年出版的尼赫鲁《印度的发现》一书,仍然标明印度的边界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因为他们内心清楚,这种在书本上偷偷摸摸做手脚的行为不光彩,也不具备法律效力,根本否认不了西藏地方政府对达旺长期行使行政权力的客观事实。所以不久,印度便对达旺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并向当地居民征收赋税。但当印度巡逻队到达达旺时,西藏地方政府立即向英方提出抗议,要求英方人员撤走。最后,英国殖民通过武力赶走了西藏地方当局的管理机构,在达旺等地建立了他们的哨所。“麦线”的炮制,实际成为中印边界争端的另一起因。3、尼赫鲁的“前进政策”与“里窝那计划”的制定和出笼,成为中印边界大规模武装冲突的直接导火线。如果说中印东段边界是英国殖民政府留给中、印两国人民的“遗产”的话,那么西段边界则是尼赫鲁政府继承英印政府殖民主义政策而人为制造的。1947年8月14日,印度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独立后的尼赫鲁政府全盘继承了英国殖民政权的遗产,包括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张政策。只是英国驻拉萨代表机构摇身一变,成了印度的代表机构。1955年,中国政府开始向西藏进军,印度政府闻讯后立即作出强烈反应,他们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项措辞严厉的抗议,对西藏遭到“入侵”和中国“用武力”解决西藏问题表示“遗憾”。他们实际上并不承认西藏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表示愿意在平等谈判的基础上,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但却遭到印度政府的蛮横拒绝。尼赫鲁认为,中印边界已由“麦线”划定,两国并不存在边界问题,因此无需谈判。尽管他承认,只有从不丹向东的边境是由“麦线”划定的,中印边界的其它地段并未划定,但他还是武6断地将印度在“麦线”问题上的僵硬立场扩大到了中印边界全线。由此成为中印西段边界争端的起因。中印西段边界情况与东段不同。我们姑且不论“麦线”的非法性,但它毕竟是一条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边界线”;在西段,就连这样一条“边界线”也没有,只有一条“习惯线”。习惯线以北历来由中国政府管辖,印度只是在1957年从一份中国画报上看到中国在该地区修筑了新藏公路,才于1958年9月向阿克赛钦地区派了一支侦察队,开始对该地区进行侦察,但随即便理所当然地被中国政府“递解”出境。1958年10月18日,印度政府向我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声称新藏公路通过的土地“若干世纪以来就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该地区同“印度两千多年的文化和传统有联系,而且已经成为印度生活和思想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他们却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一点,所以自然不能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和理睬。对于中印边界问题,我国政府的态度十分明确,即:中印边界未曾划定,中国中央政府和印度政府从未订立过有关两国边界问题的任何条约或协定;至于被印度政府视为具有国际法效力的“国际协定”--《西姆拉条约》及“麦克马洪线”,则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国中央政府之所为,中国政府没有签字,历届政府均不承认该条约的有效性,因此不能将其作为两国的边界协定看待。但考虑到各种复杂原因,中国政府表示有必要对“麦线”采取现实态度,希望通过和平谈判协商解决边界问题,使其不影响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中国政府建议,作为一种临时性措施,双方应暂时维持边界现状。但印度政府却7坚持认为:中印之间不存在边界问题,“麦线”已经划定了中印边界。同时,还为开展谈判规定了先决条件,即:中国应首先承认“麦线”,并接受印度主张的西段边界线,在此基础上两国可就一些“枝节问题”进行谈判。这是中国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这样,印度政府实际上单方面关死了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大门,致使后来用战争手段解决边界争端,成为不可避免。由于“麦线”仅是地图上标出的一个大致走向,从未实地标出过。为了证明印度对“麦线”以南拥有主权,印政府单方面沿“麦线”进行实地勘查、标界。勘界过程中,为了方便自己建立哨所,他们还随意移动“麦线”,将“麦线”并未划入印度的兼则马尼、郎久等地划入印度。如,马及墩位于“麦线”以北2英里处,印度勘界人员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如果把“麦线”调整到紧靠马及墩北侧,对印度建立哨所更为方便,于是他们又把“麦线”向北推移了2英里。尼赫鲁政府这种无视中国政府存在的行为,就连英印政府恐怕也做不出来。但尼赫鲁却争辩说,这只是根据实际地形“来体现这个地区的条约附图”,符合国际惯例。但他没意识到,单方面勘界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不与邻国商量任意更动边界线,更不符合国际惯例。随后,印度军队单方面奉命行事。首先出兵侵占了郎久,尔后再推进到马及墩南侧。由此导致两国军队在1959年8月25日爆发了第一次边界冲突。这是中印边境(朗久地区)发生的首次武装冲突,自此揭开了双方军事对峙的序幕。冲突中,印度军方一死一伤,引起新德里朝野上下一片哗然。随后,尼赫鲁作出决定,将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并向国会议员多次表示:印度军队已经作好准备,将不惜一切在边境问题上与中国进行一场战争。8尼赫鲁决定奉行“前进政策”:派巡逻队搜索中国“占领”地区,在不进攻中国阵地的情况下,插入中国据点之间的空白地带,堵住中国人向前推进的路线,改变阿克赛钦中国军队占领现状,使该地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上”都成为印度领土。尼赫鲁的“前进政策”于1960年开始实施。到1961年11月2日,为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规定了明确目标。这就是:在西段,向印度主张线尽可能地推进,在边境地区设立哨所,阻止中国部队的前移。在东段和中段,把哨所推进到
本文标题:中印边界百年争端的是非恩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5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