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2019高考语文名校冲刺大二轮课件: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非连续性文本)
专题复习方案现代文阅读第一部分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非连续性文本)[二轮对策]1.2017年开始,实用类文本考查采用“2+1”形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阅读无障碍,题难度降低,力争满分是唯一目标。2.采用正确的阅读顺序,即“主观题题干→原文→客观题”,这种顺序既能避免客观题错误选项“先入为主”,又能第一时间发现主观题的答案素材。3.加强客观题的训练,把握客观题题文的“比对点”,强化材料之间的对比阅读,提高比对效率。4.提升读图能力,掌握解答图表题的技巧。5.掌握根据原文内容,摘取、整合、提炼答案的能力。[知识框图]高考真题体验名师阅读指导M整体阅读思路引领新闻阅读“五步法”■阅读步骤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以文字、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这些材料从不同角度呈现事物或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它们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打乱了原来的顺序,仍然可以表达原来的意义。其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实用性特征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全国卷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主要选用新闻和报告文本,北京卷主要采用论述类文本和科普类文本。所以,从实用类文本阅读角度而言,考生要了解新闻、报告、传记和科普文章的一般特征,以便更有效地应对高考。“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不同,这决定了阅读策略有所区别。新闻和报告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具有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同时,报告文体也会包含一些议论性成分,但都具有客观性。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阅读记叙文的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和报告的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五个步骤:第一步:看清标题信息揣摩文本类型类似作文审题。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辨别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报告所反映的事实及观点是什么。第二步:抓住文本要素了解大致内容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无论哪种类型,新闻的内容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报告的内容离不开观点和材料。这对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试题很有用。第三步:理清行文思路抓住语段中心有的单则材料包含好几个段落,要搞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领悟文本的脉络、顺序,即使是一个段落,其内部组织也有一定的思路和结构方式。理清了新闻和报告的结构方式以及段落层次,有利于我们迅速地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关键信息。第四步:善于圈点勾画把握文本信息迅速浏览各个材料,还要勾画标注材料的关键信息点。如新闻报道或调查报告的陈述主体、陈述的侧重点,材料涉及的不同类型人物态度、表现和看法,新闻的价值信息点等等,在勾画中聚焦对解题有价值的信息。文字材料好勾画,如果材料中有图表,就需要读懂图表。读图表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抓标题。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旨。2.抓分类图例。首先要确定其类别,在阅读中,要看纵轴信息、横轴信息和图标信息等,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3.抓数据。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找到图中数据的特点和规律,从中得出结论。4.抓解析。要重视审读与图表相配合的说明性文字,将图标和文字结合起来,才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第五步:把握中心主旨理解文本异同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的阅读区域是怎样的,这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的有关环节,关注表述的具体细节。最后还要思考命题者为什么将这几则新闻材料放在一起考查,思考其共性、联系和差异。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还要善于比较多则材料的异同(内容上的异同,说法上的异同),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揣摩命题者把多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放在一起的意图,揣摩三道题目可能会考查到的相关内容。然后,就可以将选项内容跟原文信息相互比对了,简答题也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答题依据。[真题文本][例](2018·《考试说明》题型示例)材料一: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附图:材料二: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又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恨铁不成钢,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材料三: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年4月25日)■读文示范第一步:看标题信息没有标题,但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国民阅读。第二步:抓文本要素三则材料,第一则是调查报告,较完整,后两则是新闻摘选,取其表达国民阅读观点的文字。表达方式也有不同,前一则偏重于说明,后两则偏重于记叙、议论。第三步:理行文思路材料一,共有5个段落。第一段,国民阅读的整体情况(从阅读率的角度)。第二段,国民人均阅读量的特点(包括纸质、报刊和手机阅读)。第三段,国民阅读的倾向。第四段,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第五段,国家对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动。材料二,有志之士的集体焦虑:千万别做屏奴,要多读纸质书。材料三,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第四步:勾画信息点材料一注重数字比较,列举大量数据来说明国民阅读的量的变化和趋势形成。表达客观冷静。材料二和材料三是个人对国民阅读的观点,更多表现了自己的担忧,主观性更强。(关键信息点见原文标示)第五步:明材料异同第一则材料只作数据和观点的呈现,不作价值判断。后两则材料就人们关心的“冲击说”“浅阅读泛滥”等敏感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真题示例]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利用排除法,逐项解读。A项“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造成了危机”分析错误。因为材料一强调的是多元化阅读,没有谈阅读危机。B项推理有误,由“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并不能推出“屏奴”和网络浅阅读并不严重的结论。D项“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是无中生有。[答案]C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B.相对而言,《中华图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现了媒体的利益倾向。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回答本题要高屋建瓴,通过材料的具体内容找到报道者的倾向。从而明白,对同一件事情的报道,作者不同,目的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新闻的时效性在各自的报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一则侧重在纸质阅读,关注的是未成年人;第二则主要是呼吁国人改变阅读习惯;第三则强调网络浅阅读带来的危害。A项“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说法过于武断。B项“还是显得不够专业”于文无据。C项“表现了媒体的利益倾向”属于臆断,由此可以得出答案。[答案]DE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5分)[依法答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引领]本题考查考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三则材料中都提到不同的阅读方式,并且有各自的观点,材料一偏向于多元共存,材料二呼吁人们去多读纸质书,材料三表现了对网络浅阅读的担忧。三者比较,多元共存是最佳选择。[答案]从读纸质书到阅读电子书、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阅读形式更趋多元化,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应该持包容心态。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在线书,只要找好书阅读,认真阅读,就不会显得肤浅。至于有人对线装的大部头情有独钟,那是个人爱好,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在这方面,政府引导是第一位的,过分担忧甚至阻挠是不明智的。核心方法突破H掌握技法轻松答题技法1客观选择题的解题技法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2道客观选择题的命题角度和命题意图是不一样的,解答方式也不完全相同,应分别对待。题型一“4选1”解题“2步骤”“4选1”这道客观单选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
本文标题:2019高考语文名校冲刺大二轮课件:专题四-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非连续性文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79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