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作者简介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1903年生于英国殖民地的印度,童年耳闻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尖锐的冲突。与绝大多数英国孩子不同,他的同情倾向悲惨的印度人民一边。少年时代,奥威尔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中学。后来被派到缅甸任警察,他却站在了苦役犯的一边。30年代,他参加西班牙内战,因属托派而遭排挤,回国后却又被划入左派,不得不流亡法国。二战中,他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缠绵数年的肺病,年仅47岁。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动物庄园》与《一九八四》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凉肉跳。他将悲喜剧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英国人生性拘谨,但英国的讽刺文学却一枝独秀,自乔叟以下,斯威夫特、狄更斯、查米亚丁,代有才人,各领风骚。奥威尔的卓异之处就在于,并非仅仅用小说来影射个别的人与事,而是直接揭露语言的堕落。在奥威尔眼里,语言是掩盖真实的幕布,粉饰现实的工具,蛊惑民心的艺术。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内容梗概《1984》是一部政治寓言,更是一部具有预言性质的科幻小说。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话”-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护秩序,真理部负责文化和教育,富裕部负责经济。按照新话,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在20世纪的西方文学中,乔治•奥威尔可谓声名显赫。他凭着强烈的社会良知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生动地再现了极权主义盛行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时代的良心……过去几十年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道德力量”。其代表作《1984》和《动物农场》既是关于政治的讽喻小说,也是文学艺术的杰作。被翻译成六十多种文字,销售数千万册,并被作为英美大学的重要研读书目。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的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此外,在世界各地几乎每年都举办大型的“奥威尔学术研究会”或“奥威尔电影纪念周”之类的学术活动。这一切构成了世界文坛中奇特的“奥威尔现象”。创作背景《一九八四》于1949年6月8日由“塞克尔和沃伯格”公司出版。虽然奥威尔从1945年即开始创作《一九八四》,但小说的大部分是1948年他在苏格兰Jura岛写下的。这本小说有至少两位文学上的前辈。奥威尔熟悉俄国作家扎米亚京1921年的小说《我们》,他曾阅读此书的法文译本并在1946年写过评论。有报道指出奥威尔曾说他用此书作为他下一部小说的模型。批评家大多同意《我们》对《一九八四》产生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影响。奥威尔亦为凯瑟琳•布德肯(KatharineBurdekin)1937年的《反乌托邦》(或称”敌托邦”)和《SwastikaNight》着迷,并从中借用了描写未来世界的极权主义国家的主题,在这样的国家中在禁书中零散的碎片以外所有“真实的”历史都已经被抹去。图例主要角色:温斯顿•史密斯:主人公,外围党员,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对所处的社会产生怀疑。奥勃良:核心党员,思想警察头子。裘利亚:温斯顿的情人,出于爱的本能对党的说教产生怀疑。老大哥:大洋国的领袖,但书中自始至终没有真正出现这个人物,他的存在始终是作为权力的象征。爱麦虞埃尔•果尔德施坦因:传说中革命的敌人,早年大洋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之一,后来背叛革命成为革命的敌人。“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老大哥在看着你!”“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如果有希望的话,希望在无产者身上。”“简单的不加区别的欲望:这就是能够把党搞垮的力量。”“只要不给他们比较的标准,他们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受压迫”“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控制过去”经典名言战争即和平:(即限制贫困)第二部第九节中O'Brien伪造的兄弟会书籍中对大洋国的战争本质已经有所解读:小说中的统治者认为:人民学习文化就会引发他们独立思考,而异端思想正是影响统治的大忌。因此要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即要用保持群众贫困的方式来占用底层人民近乎所有的闲暇时间,让他们在日常生产之外没有时间来进行文化学习和思考。无疑,使用限制生产的方法并不是个令人满意分解决方法,因此只能依靠战争机器。原因书中已经提及:“如何维持经济的轮子继续转动而又不增加世界上真正的财富。物品必须生产,但不一定要分配出去。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打仗。……”而战争所带来的“优点”不仅仅完成了保持群众贫困所必要的毁坏性行为,也可以使得人民始终处于恐惧,期盼胜利的战争氛围当中。无疑又是一大思想控制手段奴役即自由:(即权力专政)第三部第三节中,O'Brien在教化Winston时曾经提及:“没有人会为了废除权力而夺取权力。权力不是手段是目的。建立专政不是为了保卫革命;反过来进行革命是为了建立专政。迫害的目的是迫害。拷打的目的是拷打。权力的目的是权力”“一个人在单独和自由的时候总是要被打败的,所以必然如此,因为人都必死,这是最大的失败。但是如果其能完全绝对服从,如果能摆脱个人存在,如果他能与党打成一片,那么他就是全能的,永远不朽……”也就是是说,正是因为个人放弃了自由,人性被压抑于权力和统治的奴役之下,他才能摆脱个人的寿命、能力的限制,最终达到完全自由的目的。无知即力量:(即弱化教化)还是在书中第二部的第九节中,作者曾提出这样一个观念:“……从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1984》中所描述的社会是一个等级明显的社会,在英社的统治下,除处于党的最高级的作为党的化身的老大哥之外,整个社会被分为三大阶级:即最高层的作为国家头脑的核心党;作为核心党的手的外围党,位于第二层;最底层的无声的人民。原则上三种人的身份不能世袭,然而,替代血统维系统治的是一种共同的思想——换句话说,只有确保拥有完全纯洁,完全服从,完全正确的思想,才有可能进入核心党阶级。以此,可以确保这样一种寡头政治的长久延续。整个社会以一种纵向固化,横向流动的方式维持着运作,而要保持这一种状态,官方“鼓励”人民无知。在官方看来,无知的状态正是一个极佳的避免人类平等的方式。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最终影响到话语权的有无和大小。对于书中的英社来说,他们所要求的人民仅仅是一群无知无谓的人民,只要心中怀着对老大哥的爱和敬畏即可。
本文标题:1984读书推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03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