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翻译的定义及本质•翻译的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范存忠,1985年)的活动,是“从语义到文体两个方面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Taber,1969)的活动•翻译的本质•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即他的本质是交换,是精神和信息的转换,是信息和信息的转换翻译的类别和翻译的功能与作用•翻译的类别:•翻译活动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种类:•1)从译出语(sourcelanguage)和译入语(target/receptorlanguage)角度来看,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语,外语译为本族语两大类。•2)从涉及的语言符号来看,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translation,即通过同一语言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外一些语言符号,如把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将古英语译成现代英语等)、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即通过一种语言符号解释另一种语言符号,如把英语译成汉语,将日语译成俄语)、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即通过非语言的符号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用手势语解释新闻,用语言符号解释旗语等)。•3)从翻译的手段来看,翻译可分为口译(oraltranslation)、笔译(writtentranslation)和机器翻译(machinetranslation)。•4)从翻译的题材来看,翻译可分为专业性翻译(specializedsubjecttranslation,如翻译法律、科技文献、专业学术著、因特网语言等)、文学翻译(literarytranslation,如翻译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和一般性翻译(generaltranslation,如翻译各种应用文和新闻报道等)。翻译的功能和作用•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language-community)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翻译也是沟通人类不同文化的桥梁。古往今来,翻译在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传承世界文明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没有翻译,古希腊文明就不可能融于古罗马文化;没有翻译,《圣经》就不可能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没有翻译,马列主义和西方进步文学就不可能进入中国;没有翻译,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就难以被引入我国。“翻译不仅可以拓宽文学经验,丰富民族文化和个人生活,传递信息,而且还能用作政治工具。”(Arrowsmith&Shattuck,1961)国内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人物、观点、差异、优点和不足•古代翻译•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优点是它可以引入外来语中新鲜的表达法,丰富汉语言文学。•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鸠摩罗什(天竺,公元344-413)开始提倡意译;•不足,这类翻译标准完全是为了适合读者的口味而让译文“归化”,有时甚至曲解原作,添油加醋。•优点,所译英语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或表达法时就可以用到它。•第三阶段在唐朝•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甲午战争后,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elegance)的翻译标准。•优点,这类翻译既考虑到作者又同时考虑到读者,比较全面。•不足,是付诸实践时让人感到过于笼统和抽象•现代翻译史•以作者和读者为取向的原则。“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发展。•优点,这类翻译既考虑到作者又同时考虑到读者,比较全面。•不足,是付诸实践时让人感到过于笼统和抽象•当代翻译史•以美学为取向的原则。建国初期1951年,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体系建设工作,开始了“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化境”。•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优点,这类翻译原则指导翻译实践,创造了不少精彩的文学译作。•不足,这类原则过于“高深”和“抽象”同时也不太适合用来指导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现状: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但在理论建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方面上尚存在不足之处。同时要铲除四种偏见:一是很多人存在“求全责备”的心理,希望一篇文章就能解决全部问题,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二是有的人一味追求研究深度,甚至到了故弄玄虚的地步,违背了研究目的。三是片面地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实践,使研究陷入“无本之木”的境地。四是由于英语在我国的长期统治地位使一部分研究者紧抓英语不放,忽略了对其他语种的研究国外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人物、观点、差异、优点和不足•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西赛罗(Cicero)。公元前55年,他首次提出整体意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并指出了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17-19世纪,巴托、德莱顿和泰特勒(Tytler)等理论家也先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其中最著名、对中国和世界译界影响最大的要数泰特勒。1790年,英国的泰特勒发表了世界翻译史上影响深远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即:“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相同;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自然”•在20世纪里,出现了诸如费道罗夫、雅可布逊、卡特福德、奈达、纽马克、穆南、威尔斯、斯坦纳、图里等一大批杰出的翻译理论家和实践家。50年代我国建国初期,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传入中国,这部著作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等值论”。“有两项原则,对于一切翻译工作者来说都是共同的:①翻译的目的是尽量确切地使不懂原文的读者(或听者)了解原作或讲话的内容;②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用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奈达博士(美)是一位以翻译《圣经》而著称的伟大的翻译实践家。奈达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纠正了以往有人认为语言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的错误观点,从而确立了“可译性”原则。•纽马克,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英国语言学会会长,主要观点―“文本中心论”。纽马克把要翻译的对象看成文本,并根据语言的功能把文本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召唤型三大类。表达型包括严肃的文学作品、声明和信件等;信息型包括书籍、报告、论文、备忘录等;召唤型包括各种宣传品、说明书和通俗小说等。他认为不同的文本应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纽马克把翻译方法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前者强调忠实于原作“原作者”;后者强调忠实于译作“读者”),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等效”要求。•国外翻译标准的研究现状:•国外译学的四个共性:体系上的完整性,阐述上的理论性,目的上的针对性和内容上的创建性。•国外译学研究的四个弱点:1)忽视基础理论研究;2)倾向于纯理论研究;3)译学研究者搞“学术保密”,互无往来;4)缺乏“宏观调控”,无法就一些重大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译学的不足之处:•(1)我国的译学研究尚未形成权威的、为我国译界乃至全球译界所公认的系统译学。关于翻译理论的讨论缺乏高度和深度,多局限于具体问题的争论,如“直译与意译”、“可译与不可译”等,大多数所谓的“翻译标准新说”只不过是“信、达、雅”的翻版和解释而已。而西方国家早已出现了不少系统性较强的专著。•(2)我国的译学研究大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还应进一步探讨翻译实践之外的的问题,并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3)指导思想有偏差,过分强调“大而全”、“高而深”。我们现在应该强调的是基础研究,为将来大规模的系统研究铺平道路。翻译策略•翻译策略(translationstrategy)•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针•英、汉语结构有相同一面,汉译时可照译,即所谓“直译”——既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结构形式和修辞风格。但这两种语言之间还有许多差别,如完全照译,势必出现“英化汉语”,这时就需要“意译”,在忠实原文内容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束缚,使译文符合汉语规范•直译法(Literaltranslation):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情况下,在译文中保持英语的意义和语言特色.•1.Aneyeforaneyeandatoothfora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2.Astraightfootisnotafraidofacrookedshoe.•脚正不怕鞋歪.•3.Barkingdogsdonotbite.•吠犬不咬人.•意译法(Freetranslation):在翻译一些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词语时,如果直译不能使读者明白其意思,可采用释义法,将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1.Bill’snewgirlfriendiscertainlyaknockout.•比尔新结识的女友确实是个迷人的姑娘.•2.Westillloveeachotherverymuch,butwefightlikecatanddog.•我们经常吵吵闹闹,但仍然很相爱.•直译意译兼用法•3.TocarrycoalstoNewcastle•运煤到纽卡索,多此一举.(纽卡索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地,运煤到此是多余的事.)•比较:•1.It'saSmokeFreeArea.•直译:这是个自由吸烟区。•意译:这是个无烟区。•2.Shakespeareputhishometownonthemap.•直译:莎士比亚把他的家乡放在了地图上。•意译:莎士比亚使他的家乡声名远仰。•3.Hegotintotroublewhenhepaidhisbillswithrubberchecks.•直译:他用橡皮支票付账,并给自己带来了麻烦。•意译:他用空头支票结账,并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只有两种方法,译者要么尽可能不打扰作者,引导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尽可能不打扰读者,引导作者向读者靠拢。”(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正式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两种翻译策略。•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
本文标题:英汉国内外翻译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23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