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五章丰富物产“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一曲《太湖美》,不仅道出了三万六千顷太湖秀丽宜人风光,也道出了太湖丰富的物产。我们的家乡临湖因濒临太湖,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在素有“日出斗金”“天然活鱼库”之美称太湖清澈的碧波下,有着诱那久负盛名的“太湖三宝”“太湖三白”、太湖蟹,还有那清香爽口的莲藕、红菱、莼菜等;那片在太湖滋润下辽阔肥沃的土地,是苏州著名的粮油产区,这里生长着碧绿的水稻、金黄的油菜。让我们走进家乡的田野,来亲密接触家乡的丰富物产吧!活动建议:1、网络搜索,对家乡的各种物产进行要有更深入的了解。2、劳动体验,参与捕鱼虾、水稻、油菜种植等劳动,体会其中艰辛。3、调查采访,了解家乡农业发展情况,尤其是生态农业发展情况。4、动手制作,尝试利用家乡的水产制作拿手菜肴。或给你最喜欢的物产制作一张电子小报。2第一节太湖水产甲天下太湖地域近海,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少酷热,水位稳定,鱼虾丰盛,是闻名中外的鱼米之乡。太湖鱼类资源丰富,素有“日出斗金”、“天然鱼库”之誉。据1981年调查:太湖共有鱼类106种,分属15目24科71属。首次发现了松江鲈和吻鮈,而鲻、梭鱼类则未见,可能已经绝迹。太湖虾类共有7种,分属2科4属;蟹类共3种,分属3科3属。太湖目前有一定产量的鱼类有:梅鲚鱼、银鱼、鲫鱼、鲤鱼、青鱼、草鱼、白鲢、花鲢、花鱼骨、石鲫、船丁鱼、鳊鱼、黑鱼、白鱼、红鱼、鳜鱼、塘鳢、鲶鱼、针口鱼、鰷鱼、鳑鮍、河豚、鳗鲡、黄鳝、甲鱼、蟹、白虾、青虾、糠虾等30多个品种。真可谓:“无限风光在太湖,太湖水产甲天下”。其中“银鱼、白鱼、白虾”被称为“太湖三白”,与太湖蟹将在下一节向大家介绍,这里介绍其他主要经济鱼类:一、梅鲚鱼梅鲚鱼又名湖鲚,刀鲚,俗称毛叶鱼,是“太湖三宝”(梅鲚鱼、银鱼、莼菜)之一。梅鲚鱼集中在太湖西部的长兴滩、宜兴滩和马迹山以南,浮游生物较丰富的广阔浅水域。梅鲚鱼头大尾尖,形似竹刀,骨嫩鳞细,肉质肥嫩,味极鲜美。渔谚“七月七,梅鲚齐”。梅鲚鱼每年春季产卵,夏季子鱼始见,至初秋长到二寸左右,可以捕捞了。隔年的大梅鲚可长至尺余长,与长江的“刀鱼”相似,称“湖鲚”,又叫“刀鲚”。梅鲚鱼营养丰富,特别是嫩骨和鱼卵,含有大量的钙质,约为银鱼的三倍,是人脑和骨髓的滋补品,尤其适合作为青少年生长发育期的辅食。梅鲚的嫩骨,不论油爆或清炖,松脆异常,如加入一些糖醋作调料,嫩骨所含钙质大都可为人体吸收。梅鲚鱼在太湖渔民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加工方法,渔民称为“烙梅鲚”。将刚起捕的鲜梅鲚鱼加调料煮至七成熟,沥干水渍,利用饭后余火放在锅里烤炙,加工成的“烙梅鲚”,呈米黄色,鱼味浓郁而无腥味,具有脆而不酥,肥而不腻的特点,是佐酒、旅游的佳肴,也是太湖的著名特产。二、太湖鳗鲡鳗鲡,又称鳗鱼,生长在太湖的又叫“湖鳗”,以其色泽,又有乌鳗、粉鳗之分。鳗鲡是逆洄游性鱼类,在我国台湾以南的深海域产卵后,鳗苗随黑潮暖流漂人我国沿海与日本、朝鲜等地,春天由东海经长江人太湖等淡水中生长,常在3夜间捕食小鱼虾、昆虫、甲壳动物,当年的幼鳗到秋天可达七八寸长,部分可以捕捞上市,未捕获的再洄游到海洋中去产卵繁殖。渔民利用鳗鲡每年周而复始的生殖洄游,在鱼簖上开一个洞,放上鳗笼,鳗鲡去路被阻后,就顺簖游至笼内,进去了就出不来。有时一只簖旺季时一昼夜可捕鳗鲡50多公斤。也有用钓和拖网捕捉的,后者产量更可观。为了弥补太湖天然鳗苗的不足,1976年起,开始人工放流鳗苗,产量明显上升。三、甲鱼甲鱼也称“鳖”、“团鱼”。捕食鱼虾昆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丰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尼克酸。清明时节,菜花飘香,甲鱼肥壮,“菜花甲鱼”美名由此而得。时过夏至,蚊子猖獗,甲鱼消瘦,故曰“蚊子甲鱼”。人们对菜花甲鱼颇有好感。甲鱼作为滋补品,增强人的体质,已经有了共识。清蒸、红烧,脍炙人口,堪称佳肴。尤其是甲鱼的裙边,肥而不腻,与山珍海味难分伯仲。甲鱼的壳,称“鳖甲”,是名贵的中药材,咸寒,有滋养、退虚热、散结的功效,民间常配以其他中药,治疗虚热、盗汗、闭经、疲劳等症。四、鲤、鲫、鳊鱼太湖的鲤、鲫、鳊鱼均是以杂食性和草食性为主的底层鱼,是太湖自繁鱼类,对环境适应力强,只要有水草的浅滩,每年四五月间均能产卵、繁殖,一般二年就可成熟。在鲤、鲫、鳊鱼中,太湖鲫鱼更受江南人民的青睐,清《太湖备考》有“(鲫鱼)出东山南湖菱荡尤佳”的记载。鲫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丰富蛋白质、脂肪、铁、磷、维生素等。寒冬的鲫鱼最佳。《太湖备考》载:“冬月味美,有寒鲫夏鲤之称。”鲫鱼红烧、清蒸皆宜,江南一带有用鲫鱼汤给产妇催奶的习惯,称为“鲫鱼头里三分参”。五、青、草、鲢、鳙鱼青、草、鲢、鳙鱼称为“四大家鱼”,是养殖鱼的当家品种,也是太湖主要经济鱼类,在太湖不能自然繁殖,鱼苗来自长江,通过内河进人太湖。太湖的青、草、鲢、鳙鱼,肉紧膘肥,鱼味鲜美,比池鱼胜一筹,特别是青鱼,是淡水鱼中的姣姣者,是各地菜馆的名贵佳肴。六、红、白鱼红、白鱼是太湖食肉性大型经济鱼类,以小鱼虾为主食。大多在太湖敞水域中生长。由于太湖梅鲚等饵料丰富,所以太湖红、白鱼也就特别肥嫩。叶氏《避暑录》中称赞“太湖白鱼实冠天下”。七、太湖虾太湖的虾类主要是白虾、青虾和糠虾。白虾约占太湖虾总产的52.8%,青虾4占28.7%,糠虾占19.5%。虾的营养价值极高,每100克虾中含蛋白质16.4克,脂肪1.3克,灰分1.2克,以及钙、磷、铁、无机盐和维生素A等营养素。(摘编自《情系太湖》)说一说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喜欢的太湖水产品或用太湖水产做的一道菜。做一做查阅资料或调查,将本文没有重点介绍的太湖水产品介绍给大家。想一想太湖的渔业生产很发达,但是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太湖水质保护的关系,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请说说你的看法。5第二节太湖三白三万六千顷的浩瀚太湖,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就有人称“太湖三白”的白虾、银鱼和白鱼珍贵鱼类。一、白虾太湖白虾又名“秀丽长臂虾”,俗称“水晶虾”。据《太湖备考》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泽仍洁白。”白虾通体透明,晶莹如玉,略见棕色斑纹。头有须,胸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叉形。生长在太湖开阔的水域,在水草繁茂、风平浪静的浅滩栖息。以植物碎片、有机质残渣和弱小无脊椎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五月到六月,是白虾产卵盛期,这时捕到的白虾,大多抱卵,称“蚕子虾”。虾脑充实,虾肉鲜美,是吃虾的好时节。白虾一年可产卵两次,第一次产卵后,隔25天左右,又开始第二次产卵。雌虾产出的卵有粘膜丝连着母体,直到孵化成幼虾才脱离母虾而自由活动。一般五个月就成熟。白虾繁殖多、生长快,但寿命很短,只能存活一年到一年半时间。白虾的吃法很多,鲜食有盐水虾、油爆虾、虾片、虾圆、虾卷;虾仁可做成:虾仁炒蛋、虾仁羹汤、石榴虾仁、碧螺虾仁、虾绒蛋球、虾珠鲫鱼、孔雀虾蟹等百十道名菜。另有一道“呛虾”(又名“醉虾”),先把活虾洗净后,放进调好的作料里,置放桌上,鲜虾仍在活蹦乱跳,夹只活虾,蘸着调料,活吃鲜虾,奇嫩异常,其味无穷。虾籽味更鲜,可制成虾籽鲞鱼、虾籽酱油及其他名贵调味品。白虾煮熟晒干,便成虾干,去掉干壳,就成虾米,略呈淡红色,可长久贮藏,食用方便,深得民众喜爱。虾的营养价值极高,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维生素A等。除此,它还有药用功能,古书记载:“虾味甘,性温,托痘疮,下乳汁,是一种强壮补精药,内服有托里解毒之功。”酒后喝碗虾米汤,肠胃舒适。二、银鱼太湖银鱼尖喙黑目,体长略圆,形如玉簪,光滑透明,色泽似银,由此得名。又分小银鱼(短吻银鱼)和大银鱼(残鱼)两种。小银鱼为上品,身长7厘米左右;大银鱼长15厘米左右,俗称“面条鱼”或“面杖鱼”。太湖银鱼数量多,质量好。春季在湖中芦苇和水草茎上产卵,每年5月中旬到6月中旬是捕捞银鱼的汛期。俚语“五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银鱼营养丰富,肉质肥嫩鲜美,白洁细腻,似无骨、无刺、无鳞、无肠、无腥味。古时把银鱼列为“贡品”,可与鲈鱼媲美,宋代张先也就有“春后银鱼霜下鲈”,诗句。如今银鱼鲜银鱼大部分出口,远销海外,人称“鱼参”。经过曝晒制成的银鱼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用银鱼烹煮的菜肴,品种繁多,有:银鱼炒蛋,像金镶白玉簪;干炸银鱼,外脆里嫩,香酥可口;银鱼煮汤,清香鲜美。还可制成银6鱼丸、银鱼春卷、银鱼馄饨……等等,都是别具风味的湖鲜佳肴。三、白鱼太湖白鱼,学名翘嘴红鮊。体狭长侧扁,头尾向上翘,细骨细鳞,色泽似银。《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太湖白鱼与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自古以来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鱼。白鱼是有名的凶猛肉食性鱼类,常以梅鲚、蟹条、船丁鱼为食。因而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味鲜居各淡水鱼之首。叶氏《避暑录》中称赞“太湖白鱼实冠天下”。白鱼红烧清蒸皆宜。尤其是清蒸白鱼,在莹白如银的鱼体上,撒上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姜丝,触箸纷解,鲜美冠时。用白鱼做的鱼丸汤,鲜嫩更不可妙言。将白鱼腌后蒸食,有股特殊的鱼香,诱人食欲。难怪清代的金武祥,在广东做官时,怀忆家乡的白鱼,作诗云:“雨足三时亦快哉,尝新人市且衔杯,好披杜集拈成句,白白三江人馔来”,因留恋白鱼,宁愿弃官回乡。后人将这件事与晋代张翰的“莼鲈之思”典故相提并论。太湖“三白”,丰富了人民的菜篮子,使人大饱口福,也饱满了渔民的口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国家增加了外汇收人,利国利民。太湖“三白”,比较娇气,目前尚未人工驯养,要使太湖“三白”长盛不衰,当务之急,要保护好滋生养息这“三白”的太湖之水,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摘编自《情系太湖》)说一说“太湖三白”中你吃过哪些?味道如何?做一做请你对临湖镇作一个市场调查,分析太湖三白的产量现状及成因。7第三节太湖蟹蟹系洄游性生物,每年秋冬,二龄蟹性腺成熟,便成群结队顺流东下,至江海交汇处的浅海中,繁殖而后终生。次年初夏,孵化后的蟹苗又逆流而上,返回至太湖水域落户,经多次蜕壳,逐渐长大,次年便成大蟹。1949年以后,因沿江建闸,蟹苗难以洄游,1966年起人工流放蟹苗,1公斤蟹苗可出成蟹3—4吨。我镇东太湖是著名的太湖蟹养殖基地。其中建于1997年的太湖中华绒蟹养殖基地,占地2000亩,属于省级蟹苗养殖基地。东太湖水域能成为著名的养殖基地,主要有四个原因:(1)水质已达到国家二类水质即可饮用水的标准,这在水产养殖业上实属罕见。良好的水质从根本上保证了太湖蟹的安全、优产和优质。蟹壳青色匀净而泛光泽,蟹肉细腻。(2)东太湖属典型蝶形浅水硬底湖泊结构,在此环境下,大闸蟹活动自由,爬行有力,蟹肉鲜美结实。(3)太湖水草茂盛,饵料丰富,目前太湖围网养殖面积仅为湖面总面积的1/36,因此有足够的天然饵料如水草、螺丝、贝壳、小鱼小虾等。以天然饲料为主的太湖蟹,蟹眼有神,反应敏捷,肉质鲜美。(4)东太湖养殖水域平均深度约为1.8米,水体透明度在1米左右,水流量适中,阳光充裕,养殖出的蟹,肚白纯净,团尖腹脐微灰。太湖共有三种蟹:中华绒螯蟹、凹背新尖额蟹和锯齿溪蟹。太湖蟹背壳坚隆凹纹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脐,雄尖雌团,内有硬毛。“秋风响,蟹脚痒”,从寒露到立冬,是太湖蟹大量上市季节。古人诗曰“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秋尽江南蟹正肥”。这时的螃蟹,性腺成熟,肉紧黄多,俗称“九雌十雄”。有诗云“雄者如肪白于玉,圆脐剖出黄金脂”。太湖蟹个大体重,蟹黄肥厚,肉质细嫩,腴美异常。传统吃法有清蒸、水煮、面拖、酒醉、腌制等,取出蟹肉后,还可制成蟹肉狮子头、孔雀虾蟹、蟹油水晶球、炒蟹粉、蟹粉小笼包等名菜、名点。俗话说:“蟹味上桌百味淡“。太湖蟹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每100克蟹肉中含热量139千卡、碳水化合物7克、脂肪5.9克、维生素A5960国际单位、蛋白质、钙、磷、铁等的含量均比其他鱼类高。螃蟹还可入药,有散淤、续筋、接骨和抗结核的功能,民间常用蟹壳炙灰治疗老烂脚。蟹还可加工成蟹油、蟹酱、蟹糊,蟹粉和腌蟹、糟蟹、太湖中华绒蟹养殖基地8醉蟹等。蟹壳可做成胶体溶液,用于纺织
本文标题:丰富物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4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