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1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案学校:太白初中授课:汪玉平2第十一章机械功和机械能11.1怎样才叫做功一、教学目的: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2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3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知道力学中的功的含义;理解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2理解功的计算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四、教学过程:(一)复习,知识准备1.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水平推箱子,推力方向怎样?3、向上提箱子,拉力方向如何?4、重力的方向如何?(二)引入新课依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三)新课教学1.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32.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1)功的计算式:W=FS(2)功的单位:焦耳,1焦=1牛•米。(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4.1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1米。(四).例题(五).小结及五分钟测试。五、教学后记:LhFG411.2怎样比较做功快慢一、教学目的:1、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2、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3、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4、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功率,知道什么是功率。2、知道功率的物理定义,1、知道计算功率的公式及功率的单位。2、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它的定义是什么?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二).引入新课从下列问题引入新课: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三).新课教学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5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3.功率的定义式:P=W/t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8、比一比,谁的功率大(a)需要测量哪些量?(b)怎样测量?(c)设计表格(d)比较做功快慢(e)讨论不同运动员功率不同的原因9、例题,用分析法分析,板书。P=W/t而W=Gh、G=mg、m=ρv10.介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四)小结及测试。(五)布置作业。教学后记:611.3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机械效率点小于1。三、教具准备:动滑轮(1个)、绳子、木块、桶、沙。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功的原理?2.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5N的物体,用功的原理求动力F=。3.让学生计算最近一次考试本班的合格率。(二)新课教学1.学生阅读教材(图14-6)2.演示启发,引入课题。(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2)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3)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FGFG7比较W动和W阻发现W动W阻为什么呢?引入机械效率。3.有用功的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Gh4.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W有5.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W总=FS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之比。%100总有用WW,计算本实验η。7.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8.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及方法。9.例题(略)关于η的计算。(三)小结及测试。(四)布置作业。五、教学后记:G(N)h(m)W阻(J)F(N)S(m)W动(J)η1.960.050.0981.20.10.128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教学目的:1、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会测滑轮组的η。2、理解S与h的关系。三、教具准备:滑轮组、刻度尺、弹簧秤等。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什么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二)启发实验1.阅读教材2.讨论:A在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的过程中,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B要测出机械效率,需要知道W有用W总,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应如何测。3.教师示范演示测η的全过程,注意提醒学生重点部分和容易出错的地方。(三)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表格)。实验步骤:FG第二课时91.按图把滑轮组装好,并记下钩码和弹簧称的位置;2.匀速拉动弹簧称,使钩码G升高,从弹簧称读出拉力F的大小,用刻度尺测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称移动的距离s,填入表格。3.算出有用功,总功和机械效率,填入表中4.组装另一组滑轮组,重做1,2,3(四)教师巡查指导。(五)小结及测试五、教学后记:1011.4认识动能和势能(一)一、教学目的: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2、判断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三、教具准备: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沙,小木桩、铁架台等。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从能源,体能方面引入能量复习知识;功和能的关系(二)新课教学1、能量演示:A玩具小车拉木块;B举高的钩码拉木块(通过铁架台和滑轮)C伸长的橡皮筋拉木块。问:三个物体是否对木块做功?(学生回答:做了功)归纳:(1)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物体能做的功越多,它的能量就越大。(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有能量?看它能否做功。2、动能11(1)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决定动能大小因素演示实验:图1-1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做的功越多,动能越大。结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的速度有关。3.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1)重力势能①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②重力势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演示实验:如右图结论:重力势能大小与物体被举高的高度和质量有关。(2)弹性势能①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②弹性势能大小决定的因素:形变的大小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它的单位是:焦耳5.练习、小结6.作业:12五、教学后记:11.4认识动能和势能(二)一、教学目的: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三、教具准备:滚摆、小球、木板、斜面。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2、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三)新课教学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2)演示滚摆实验。13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3.学生讨论。4.练习5.小结。教学后记:
本文标题: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68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