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因”用作动词1.译为“沿袭;遵循”。《过秦论》:“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2.译为“继续,接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2)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3.译为“依靠,随着”。《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依靠把自己寄托于可以托付的外物,不受约束、自由放纵的生活。因,动词,凭借、依靠;寄,动词,寄托;所,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托”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可译为“托付的外物”。作名词1.译为“因缘,机会”。《孙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从此再没有见面的机会了。作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的依据,可译为“依靠”、“凭借”。《过秦论》:“践华为城,因河为池。”《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1)据守华山以为帝都陈城,凭借黄河作为帝都的护城河。(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3.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依照”、“根据”。《核舟记》:“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可译为“趁机”、“趁着”。《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3.全都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每样事物具有(每样事物的)神情姿态。罔,无,没有。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4.(1)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2)不如趁机好好款待他。5.介绍动作发生的方式,可译为“通过,经由”。《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苏武传》:“君因我降。”(1)由宾客(做引导)到蔺相如府上请罪。(2)你通过我的关系而投降。作副词1.译为:“就;于是。”《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孔雀东南飞》:“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2.译为:“由此,因此。”《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1)项王当天便留刘邦一起喝酒。(2)仲卿到这个变故,于是请假暂时回家。(1)(我)因此作了这七首诗,做歌并赠送给她。作连词1.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2.表因果。译为“因为,由于”。
本文标题:文言文中-因的用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7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