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一例焦虑症心理咨询案例
一例焦虑症心理咨询案例一、一般资料刘某,男,28岁,离婚,小学文化,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2009年9月入所。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主诉:情绪低落,焦虑失眠,伴食欲减退,一月余。个人陈述:是我母亲报警抓我强制戒毒的。我现在很烦恼,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我和我妈的关系。一方面,我知道自己吸毒之后,让她老人家操尽了心,一直想着要好好孝敬她;另一方面,我很恨她,因为她,我才到了强制戒毒所,失去了自由,也不知道会对工作产生什么影响,自己还是团书记,出去后怎么面对同事与领导啊。本来,事情是可以避免的,可是我妈就是那么狠心,在饭店吃饭时自己报警抓我。一直到现在,我都不明白她是什么居心,这让我很伤心,也让我很恨她!现在,我真的很希望能知道该怎么去处理我和我妈的关系,整天想也想不出个解决的办法。睡不好觉,也吃不下饭。觉得自己应该原谅她,因为她毕竟是生我养我的妈妈,从小把我拉扯大,大学毕业后费尽心思地给我安排了工作。发现自己吸毒时,妈妈鼓励我,支持我戒毒,几次把我送到外地戒毒,只是自己不思悔改,伤了她的心。从进入强戒所的第一天开始,自己就暗自想着出去后要好好孝敬父母,特别是辛劳的母亲。(叹气)但又会觉得她是不可原谅的,觉得她故意这么做,来惩罚我,她是个恶毒的人!说是为我好,其实是表面一套心里一套。自己现在很恨她!因此入所一年多来,对她一直耿耿于怀,现在快出去了,更是内心苦闷,情绪低落,正常的矫治生活和学习受到一定影响,大队管教民警建议到心理咨询中心来咨询,我思虑许久,决定申请心理咨询,希望得到心理上的帮助。三、观察与收集到的资料(一)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进入咨询室时衣着整洁,有礼貌,面容较疲倦,微笑勉强,说话思维清晰,声音低沉。未患过严重疾病。求助愿望比较强烈。(二)大队管教民警的反映该学员家庭条件比较好,给他安排了稳定的工作。学员本人也从未提及家里人,问他原因,说是家里人让他强戒的,他恨他们,所以他不想提起。平时能遵守纪律,与学员相处和睦,但是对自己班里面的事情漠不关心,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心理测验结果:(1)EPQ:E:56;P:70;N:52;L:41。测试结果显示求助者的人格特征为胆汁质(外向不稳定),表现为:人格外向、敏感、兴奋、多变,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易于冲动。(2)SAS:54分(标准分);SDS:61分(标准分)。属于轻度焦虑和轻度抑郁。四、评估与诊断(一)对求助者目前状态的评估1.生理状态:从20多岁开始吸毒,不断地戒毒与吸毒,身体素质较差。从小至今未患重大疾病,无精神病家族史。2.心理状态:感知觉正常,记忆力正常,思维清晰,双眉紧锁,情绪低落,哭泣,面容疲倦。3.社会功能:能坚持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但效果不好,效率低。与周围学员的关系一般。(二)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求医行为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求助者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症状皆因内心冲突引起,且心理冲突是有现实意义的,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3.对照症状学标准,引起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对其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其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未满三个月,不良情绪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对其生活、交往等社会功能未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4.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三原则,从事件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强度和反应是否泛化四个角度来进行综合评估:(1)求助者的心理活动内容和形式与客观环境是一致的,求助者由于“母亲报警抓他”而产生心理冲突,并体验到矛盾、烦躁的情绪。(2)求助者不良情绪已持续一个多月,且不能自行化解。(3)求助者的知、情、意等心理过程是协调的,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维护正常的生活、学习、社会交际,但效率有所下降。(4)自始至终,他的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情绪并未泛化。根据以上依据结合测试结果,诊断为:一般焦虑症心理问题。五、咨询目标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求助者白某协商,初步确定如下咨询目标:(一)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1.提高认知能力,理智分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调整自己对“母亲报警抓她”这一事件的态度和认知。将一些不理性认识调整为与现实相适应的理性认知。2.提高求助者分析、处理问题能力,学会与自己的真正的想法对质,客观评价事件,理性地对待母亲故意隐瞒的行为,提高心理素质。(二)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改变其错误认知,塑造人格,协助求助者澄清对母亲的真正看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心理健康和自我成长,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六、咨询方案的制定(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1.原理:合理情绪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2.咨询方法:求助者主要是因为对“母亲报警抓他”这一事件不合理的认知、冲突所导致的对母亲的态度问题,造成自己的心理矛盾、烦躁不安情绪,故采用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来解决求助者的认知,进而解决情绪问题。(1)在心理诊断阶段,根据情绪疗法ABC理论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让其懂得自己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对事物的看法和信念,自己对“母亲报警抓他”这一事件的不合理认知,导致了自己出现一系列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2)领悟阶段,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让其领悟到:①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②他对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反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和不适当的行为方式,才能减轻或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在修通阶段,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做家庭作业等方式,让其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在评价“母亲报警抓他”这一事件的问题上,运用新的认知方式,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4)在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其体验到自己的错误认知,用全新的角度去评价引起冲突的事件,进而更好地处理自己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与其母亲的关系,顺利回归社会。七、咨询过程(一)咨询阶段的划分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宣泄不良情绪,明确救助动机。2.领悟阶段与修通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帮助求助者明确RET的结构,并通过运用相应的咨询技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3.结束与巩固阶段:该阶段主要是总结和提升。通过鼓励,使求助者把他在咨询中学到的客观、现实的态度,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内化成个人的生活态度,并迁移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二)具体咨询过程1.第一次咨询(2011年8月3日)(1)任务: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确定咨询的主要问题,向求助者详细解说合理情绪疗法。(2)过程:介绍咨询的有关事项和计划。通过积极关注、真诚的交流、无条件的尊重、共情等,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取得求助者的信任和配合,较全面、真实地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在咨询过程中,运用倾听技术,让求助者尽情宣泄对母亲的不满,把心里的苦闷倒出来,使求助者的抑郁和压抑情绪得到缓解,可以开始比较冷静回顾事件的发生,分析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及原因。(3)布置作业:让求助者对“母亲报警抓他”这个事件的全过程详细地进行回忆和记录。分别写出诱发事件(A)、事件的具体结果(C)和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并解释自己为何这样认为。通过让求助者做书面记录,使求助者有机会进行自我对话,重新理智分析自己的观点。2.第二次咨询(2011年8月12日)(1)任务:寻找和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和不适当的行为方式,改变求助者的认知,让求助者在深层次领悟到,是他的不合理信念以及不适当的行为方式,造成了情绪问题,建立改变不适当行为方式的决心。(2)过程:就上次的咨询作业情况进行会谈。咨询过程摘要如下:咨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谈谈你上次家庭作业的情况,好吗?求助者:我回去想了一下。觉得我妈太无情了,竟然自己报警抓自己的亲生儿子,让我到这里受苦,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就这件事,想想,觉得挺恨她的!是她,让我失去自由,要在这里待着。我开始吸毒的原因,与她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连找个什么样的女朋友都得经过她的同意,让我感到很烦躁,但不听的话又怕失去家里的支持,心烦时无意接触到了毒品,才深陷其中。咨询师:平时你妈妈是怎样对待你的?求助者:以前我妈是挺关心我的,在我吸毒之后,她和我爸一起多次劝我戒毒,而且还帮我戒毒,送我进戒毒所自戒。我在自戒机构的时候,是她陪着我。自戒后,她也是整天操心,怕我又沾染毒品。但是在生活中我感觉无法摆脱她对我的控制,就持续处在烦闷中,一直都没能彻底戒断。我自己也知道很愧对他们。但再怎么样,我也是她的儿子啊!她竟然可以自己报警抓我。我知道我令她很失望,但无论多失望,也不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出卖我啊!我觉得她太狠了!本来我可以在外面过得好好的,就因为她,现在,却连基本的自由也没有了!(诱发事件A:母亲报警抓他;结果C:我失去了自由,都是她害的)咨询师:你母亲报警抓你之前,有没有劝过你戒毒呢?求助者:有的,但我没放在心上。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认为她出卖了你?她能获得什么好处吗?求助者:我不知道,但是这次我待在这所里,都是她从中作梗!(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B:母亲为我好,就不应该报警抓我)咨询师:你觉得你吸毒是对的吗?求助者:我知道不对,是违法的。咨询师:如果你母亲不报警,你继续吸毒,结果是怎样?求助者:被警察抓去强制戒毒,或者持续吸毒诱发犯罪。咨询师:你已经明确知道了继续吸毒的后果,那你母亲这样做,应该恨她吗?难道她隐瞒事实,就是为你好吗?求助者:(沉默很久)我觉得自己不应该怪我妈的。我妈为我操了这么多心,就为了我好,以前就是这样的。虽然教育的方式严厉了些,但也是为我好。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咎由自取的,要怪只怪自己老是戒不了毒。我妈亲手把我送进了这里,可能也是为了我好,让我能戒毒。自己没做好,还怨别人!咨询师:被强戒,让你失去了自由。这是不是就一定是坏事情呢?求助者:(沉思)也不全是坏事。在这里,我虽然没有了自由,也还在担心自己的工作。但是戒掉了毒瘾,生活也充实多了,感觉身体比以前好多了。要不是来这里,我说不定为了筹措毒资,可能会在工作岗位由犯小错发展成为犯法。更重要的是能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的关系,尤其是经过心理健康教育,我了解了父母控制我是出于爱心,而我吸毒是在逃避,没有用积极的方式去与他们有效沟通,从而改变这种关系。咨询师:从同一件事情里,为什么会得到这样不同的答案呢?求助者:(摇摇头)……咨询师:你一开始不听家人劝,特别是你母亲的劝告,继续吸毒,最后被强制戒毒的结果,也是你所能预想到的结果,你为什么还会感到愤恨和失望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想法和观念,如“我母亲应该帮我隐瞒”、“我应该是自由的”等类似的想法。这些想法我们都可能有,但是我们要学会把对自己或别人“必须”和“应该”做到的事情换成“希望”。这样一来,当我们想要或不想要的事情发生时,我们的情绪反应就不会过于强烈,自然也不会极端地怨恨自己和他人了。(求助者领悟到是他的不合理的观念造成了自己的情绪问题)求助者通过做第一次作业,进行了自我的对话,较为理性地对自己进行剖析,认识自我。针对第一次作业,咨询师与求助者进行了分析与辩论,让求助者自己领悟到自己过去的不理性的想法,同时学会把对别人“必须”和“应该”做到的事情换成了“希望”。(3)布置第二次作业:让求助者回去后再做一些类似的理性思考和分析,尝试与母亲进行沟通、交流,并用所学到的行为方式理性地去分析和处理矛盾。3.第三次咨询(2011年8月19日)(1)任务:进一步改变求助者习惯性的非理性认知,尝试将新的行为方式运用到戒毒生活中,妥善处理在矫治过程中的一些事情,
本文标题:一例焦虑症心理咨询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9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