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PPT
夯实基础操练思维感受实际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理念:夯实基础,操练思维,感受实际教学方法:全面自学教材,夯实基础;阅读参考书籍,拓展视野。教师解析重点,引领路径;学生积极讨论,操练思维。课上意犹未尽,欢迎聊学;课外勤写笔记,珍录己见。请进实感讲座,听闻真情;暑期回乡调研,感受实际。大学课堂,乃理性思维场所,理论探索平台;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真,只唯实;重在讨论、辩论,不在结论、定论。第一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宏观分析一、政治制度的涵义与主要特点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基本轨迹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背景因素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涵义、特点课堂小讨论:什么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政治(即公权)领域中要求各种政治实体共同遵循的各类准则。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①是人类社会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其基本内容包括:规范国家权力(政权)的准则以及规范与公权相关的其他政治实体的准则③具有层次性(三个层次)政治制度层次示意图:中层:政体、政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等核心层:国体外层:各类具体制度、组织方式、运行规程等④包括“法内制度”和“法外制度”两种存在形态⑤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力或约束力⑥处于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之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基本架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国体)国家政权制度非国家政权制度政体结构形式直接参中政(人大制度)(单一制)与制度共领治选立元行司军单民特职信村居导族民民的区别多举法首政法事一域行党自政会访自自合制制制制制制制制治区治治作制制制制制制制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度三、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基本轨迹史前孕育期1949年逐步确立期54年66年曲折推行期75年严重病变期78年恢复发展期79年82年80年87年89年92年97年02年稳步改革期57年07年四、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与变迁的背景因素按是否有利于实现民主目标分两大类:正面因素马列理论国际环境战时经验国情判断负面因素专制传统国际“误识”战时惯性国情制约课堂小讨论:对上述背景因素有何补充?第二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二、人大制度的内在逻辑三、人大制度的外在方位四、人大制度的“中国特色”五、课堂大讨论之一:我看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关于“人民代表大会(本身的产生、组成、职权、运行等)”的制度?关于“整个国家权力(立法、行政、司法等)配置”的制度(政体、根本政治制度)?课堂小讨论:当是何种涵义?狭义?广义?二、人大制度(狭义)的内在逻辑产(委监罢换人大生托)督免届选举(委托)一府两院监督罢免管理换届造人民社会福三、人大制度(狭义)的外在方位(政体分类图)君主制共和制专制立宪贵族民主议会制二元制直接制间接制(代议制)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苏维埃制代表团制中国人大制度大国民会议制大呼拉尔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代议民主共和制政体四、人大制度的“中国特色”课堂小讨论:如何理解人大制度的“中国特色”?没有?有?哪些?1、什么是“特色”?2、什么的“特色”?3、“特色”是如何形成的?4、如何认识“特色”的价值?5、“特色”会不会发生变化?6、如何鉴别“特色”?特色之一:既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又具有更加广泛的民主基础所有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特色之二:既坚持民主平等的选举原则,又规定某些灵活变通的选举方式(详见第三讲)特色之三:既坚持“议行合一”的原则,又实行国家机关间的分工与分员议行合一:“(巴黎)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工作机关”(马克思)课堂小讨论:人大制度与美英三权分立体制有何区别?美国(典型)英国(非典型)中国(非典型)巴黎公社(典型)权源地位人员兼制约国会=总统人民平列不兼职(-1)双向(制衡)兼,又不兼兼人民单向双向(制衡)高低公社委员会议会人民人民高低首相人大政府权力、机构、人员“三合为一”比较后的结论:美:典型的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体制英:非典型(带有“议行合一”色彩)的三权分立体制中:非典型(带有某些“分权”色彩)的议行合一体制巴:典型的议行合一体制四体制评说:各有逻辑互有异同均有距离何有优劣?特色之四:既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又规定发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详见第四讲)夯实基础操练思维感受实际五、课堂大讨论之一:我看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1、关注正在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每人选择一个视角,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撰写发言提纲2、分六个小组讨论3、各组向全班报告讨论情况(视角、共识、分岐)4、就若干问题展开全班讨论、争鸣。不在结论、定论,而在讨论、辩论,操练思维第三讲选举制度一、民主与选举二、原则与国情三、实际运作中的几个难点四、课堂大讨论之二:中国搞不搞竞选?五、人大制度与选举制度的实践及其前景一、民主与选举有选举不一定有民主,有民主一定有选举民主就是选举?选举是权力委托的行为,是国家机关权力合法性的来源,是代议民主政治的基础选举的适用范围:选举制度的狭、中、广涵义:二、原则与国情既发扬民主,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普遍、平等、直接、秘密、差额等原则与国情变化。中国选举制度之2-5-1变迁课堂小讨论:如何看待1:4?(城乡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例)三、直接选举中的几个难点1、法律上强调9个“不分”,是否要有一定限制?2、人口流动导致选民登记难3、贿选现象4、一部分选民选举热情下降5、正式候选人如何确定(人数、代表性)?6、如何宣传与介绍候选人?夯实基础操练思维感受实际四、课堂大讨论之二:中国搞不搞竞选?1、各人读书、思考,撰写发言提纲2、分六个小组讨论3、各小组向全班报告讨论情况(视角、共识、分岐)4、就若干问题展开全班讨论、争鸣。不在结论、定论,而在讨论、辩论,操练思维1、什么是竞选?2、要不要竞选?3、可不可竞选?4、能不能竞选?5、怎样搞竞选?五、人大制度与选举制度的实践及其前景1、有曲折、有进步:制度认知制度本体制度运行2、有差距、有前景:职权在不同程度上不到位1)推行时间不长2)制度环境制约3)制度间关系不顺4)具体制度不健全5)人大代表素质不齐6)宣传、普及不够前景多种客观动因下,发展民主也是硬道理!乐观?悲观?渐进!小步分步逐步稳步推进渐而有进,渐进必须进!适度加快三情依据:世情-国情-区情第四讲政党制度一、民主政治与政党二、我国为何选择现行的政党制度?三、我国政党制度的实际运行及前景四、党政关系问题课堂大讨论之三:“党政合一”还是“党政分开”?五、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请进来”)一、民主政治与政党1、政党是国际、世界现象2、现代政党与民主政治几乎同步发展课堂小讨论:为什么现代民主离不开现代政党?二、中国为何选择现行的政党制度?1、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导向、形象a、工农大众选择b、民主党派认同c、蒋家王朝反祢d、中共当仁不让(承担历史使命)课堂小讨论:对于上述关于中共成为执政党的成因分析,有何己见?偶然、必然?成败论英雄?2、为何保留8个民主党派?1〉历史因素:a、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出过贡献b、在反对国民党时,中共一再反对独裁,提倡多党合作2〉现实因素1、有利于团结民族资产阶级2、有利于恢复与发展经济与文化3、有利于促进海外联系4、有利于监督执政党3〉前提性政治因素48年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以上历史、现实和前提性条件下,形成了现行的政党制度三、我国政党制度的实际运行和前景①始终坚持中共领导且不断加强,时见党政不分,成效卓著,也有过严重错误例如:文革(导向)、腐败(形象)②多党合作、互相监督曲折很大,尚有发展空间1、实际运行:2、发展前景:现行政党制度会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变或者不变:两种可能①由社会历史抉择a、经济基础?b、执政党建设?②当前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1、转型时期问题过多,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2、现在也没有任何政党可以与中共相抗衡重要的是,切实“用足”现有政党制度,加强与改善中共领导,发挥好多党合作、互相监督、政治协商的功能。“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四、党政关系①先有党,再有政府,政府由党扶持起来。党的资格与影响明显胜于政府。②政权初建时需要党的扶持,后成惯性。③后来的“阶级斗争”需要党冲在第一线。f④以为坚持“领导”,就必须以党代政。▲学界关于“党政关系”的三种主要观点1、主张党政分开:①以党代政会使民主政权的权威性萎缩②以党代政会影响党发挥应有功能及自身建设③以党代政会使党直接陷入社会矛盾2、主张党政合一:①事实上不可能分开③分开不利于加强党的领导3、主张党政关系规范化②可以节省一套班子夯实基础操练思维感受实际课堂大讨论之三:“党政合一”还是“党政分开”?1、各人读书、思考,撰写发言提纲2、分六个小组讨论3、各小组向全班报告讨论情况(视角、共识、分岐)4、就若干问题展开全班讨论、争鸣。不在结论、定论,而在讨论、辩论,操练思维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并非完全分开。机构合署?人员兼职?课堂小讨论:党为何不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民主政治权源领导之涵义,执政之涵义理顺党政关系,改进党的执政与领导方式党向人大提出决策建议或推荐重要人选,人大依照法定程序审议表决,通过后,便成为国家意志。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而非包揽全局,包办一切。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而非代替人民当家作主。第五讲行政制度一,行政的涵义二,行政组织制度:机构改革与转变职能三,行政决策(领导)制度:合议制到首长负责制四,行政法制: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课堂大讨论:为了深化改革,可不可闯法律禁区?五,行政监督制度与反腐败一、“行政”的涵义课堂小讨论:什么叫“行政”?其与“管理”之关系?广义中义狭义三,行政决策(领导)制度:合议制到首长负责制何时、为何进行体制转换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涵义及基本内容:“三权一责”课堂小讨论:首长负责制与民主集中制关系?二、行政组织制度:机构改革与转变职能行政组织(机构)设置原则上下多级政府:国务院省、直辖市、自治区(较大的)市、自治州、直辖市辖区县、自治县、(较大的)市辖区、市乡、民族乡、镇政府内设机构: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020406080100120495254565859657075788182848688929398年份(年)机构数量(个)49年:35个(1万人)52年:42个(2.3万人)54年:64个56年:81个(5.2万人)58年:68个59年:60个(3.5万人)65年:79个(4.1万人)70年:32个(1万人)[19]75年:52个78年:76个(2.3万人)81年:100个(4.9万人)82年:61个(3.2万人)84年:65个86年:72个(5.28万人)88年:66个(4.48万人)92年:86个(3.7万人)93年:59个(3.3万人)98年:53个(1.6万人)国(政)务院内设机构增减曲线图课堂小讨论:如何看待国务院机构增减曲线图?力学分析: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动都来自于力的作用膨胀力精简力为何膨胀?膨胀力(三股):①社会公共事务增长②全能政府观念与体制③机构内在膨胀力(帕金森定律:无事忙、找下手)博奕为何精简?精简力(四股):①降低行政成本,减轻社会负担②下放中央权力,扩大地方权限③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强调第四股精简力④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课堂小讨论:为何80年代中期才提出“第四股精简力”?“转变职能”与“精简机构”有何种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系统外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向政府提出的要求。转变职能,并非一味削减职能,而是转变职能重心,重新配置职能。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人员)“精简机构”“机构改革”机构减少,但不单纯以机构数量评估机构改革的成效。事实上,职能往往难以转变1、政府内部障碍①全能政府观念②管理方式惯性③深层利益因素2、政府外部障碍①企业改革未到位②市场体制不健全③中介组织欠发育三、行政法制:依法行政1、从人治走向法治①历史教训②市场经济③权威转型④
本文标题:当代中国政治制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892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