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渔父导学案3-苏教版新教案
《渔父》导学案编辑:李召峰【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课前·阅读识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诵记名言警句(一)屈原千古名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歌·大司命》).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二)关于屈原的名句.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屈原(前?~前?),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年,屈原还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三、夯实基础知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渔父.②淈.()③餔.④歠.⑤醨.⑥汶汶.⑦鼓枻.⑧濯.⑨莞.尔⑩枯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渔父见而问之曰(通).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⑴颜色..憔悴古义:;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成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②色彩。⑵形容..枯槁古义:;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⑶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⑷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指高高举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分)渔父见而问之.曰安能以身之.察察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⑴⑶圣人不凝滞于.物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而.能与世推移渔父莞尔而.笑⑵⑶⑷是以见.放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敢陈愚见.图穷而匕首见.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游.于是乎始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刃有余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游.目骋怀行.吟泽畔天行.有常别来行.复四年陆逊陈其素行.⑵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赢而不助五国也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⑸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戍卒叫,函谷举.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大计亦死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是以众议举.庞为督既来之,则安.之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⑹何故深思高举.千钧之重,人不能轻举.⑺译文:()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分)译文:()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分)译文:课堂·读写探究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课后·拓展读练素养积淀,拓宽视野一、基础知识巩固.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都是通假字的一组是().人穷则反.本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靡不毕见.图穷而匕首见..亡走赵,赵不内.距.关,毋内诸侯.可以濯.吾缨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新沐.者必弹冠(洗头).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通“现”).新浴者必振.衣(抖掉).自令放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沧浪之.水清兮.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形容..枯槁.举.世皆浊我独清.圣人不凝滞..于物.遂去.,不复与言.下列句子中,句读错误的一项是().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是以见放.自令放为.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安能以身之察察.下列有关《楚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楚辞》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高峰。...是以见.放见:被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何不餔.其糟餔:饮歠.其醨歠:吃鼓.枻而去鼓:击打自令放为.为:句末语气词,呢可以濯.吾缨濯:洗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楚辞》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楚辞》是我国古代文学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的典范。二、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鲍鹏山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强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请解说这句话的含义。(分).请对第⑤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分).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条概括。(分).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二选一)。(分)()“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艺术创造”“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三、趣味阅读()屈原和端午节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他内“与王图议国事”,外“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那些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这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七百七十七个字,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和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屈原在长期的流放跋涉中,精神和生活上所受的摧残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个打渔的隐者,隐者见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劝他“不要拘泥”、“随和一些”,和权贵们同流合污。屈原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公元二七八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难,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诗人来到了长江东边的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
本文标题:渔父导学案3-苏教版新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94110 .html